— —
第一块石头:做有价值的事情。
岛上有一位年轻的同学,留言提问:
未来我想要从事摄影行业,现在签了家摄影平台。但是,单靠我签约的这三家平台,我能够赚到钱吗?
摄影我不是行家。
但是,凭借我朴素的价值观认为,收入多少,和签多少平台之间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看重你的作品价值和影响力。
至于签约哪个平台,只是选择而已。
不要让平台成为你的桎梏,你的叩门砖和通道,应该永远只是你的作品。
作品等于能力和选择。能力是硬通货,选择是被看见的一种方法。
摄影能力,或许有天赋的加持,但一定源于反复的研习。能力的获取没有捷径,唯有多拍、多看、多复盘。这你一定比我专业。
麦当劳的美食摄影师古力说,他是如何拍一个汉堡套餐的:
怎么拍才能诱人?故意散落在汉堡边上的食材碎屑,应该怎么放?汉堡顶盖要歪多少度?鸡肉怎么样,看起来像是刚出炉的?冰淇淋怎么样才能摆出一种拿到手上不吃掉的话,马上就要化掉滴下来的感觉?
这些上百上千次的斟酌。
能力的养成,没有捷径。只能靠一点点地磨出来。
但是,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向效率伸手。
年我坐船去北极点时,同行同船舱有一位摄影师,特别厉害。
他是拍房地产楼盘的,很专业,很好看。
地产公司专门用他的照片来做广告。每次都能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且一天之内就能拍完。
靠这一项就很赚钱。选择贵的需求,是你的第一个支点。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vogue》《Elle》等等顶级杂志的封面摄影师,其实是同一个人。
因为带着自己过硬作品的摄影师,本就寥寥而已。
厚植实力。让作品替你发声。
你的作品真正的价值有多少?
你的作品有没有跨越时间、空间的隔阂,而被大家熟知?
……
这些,是你的天然杠杆。
在网上有这样一条评论:
什么才是摄影师的天花板?
如果有一天自己不拍了,还能挣钱,那就是摸到天花板了。
第一块石头,由此撬动。
— —
第二块石头:打破自己的边界。
于是,你来到了第二块石头面前,发现独自一人,难免形单影只。
岛上有一位高端留学咨询行业的创业者,留言提问:
靠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留学品牌,现在需要一个自己的团队。但是一直担心,贸然扩大,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应该如何复制自己?
谁都希望能像孙悟空一样,拔一根毫毛,吹出几百个自己。
一个优秀的留学顾问很稀缺。
就像培养一名名医。年医学院,年研究生,年实习,轮岗,住院,主治,一步步才能慢慢变成独当一面的主任医师。很难,很稀缺。
可是,医院可以持续运转。
因为它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机制,在不影响医院整体运行的情况下,不断培养出好医生。
因为他有完善的流程,问诊、术前检查、手术主刀、术后缝合、病房护理,各司其职。
一个人的突出,有可能是老天爷眷顾,有可能是所向披靡。即便如此,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依然有限。
想要撬开第二块石头,打破个人边界,必须借助杠杆。
我和你分享种,团队杠杆、产品杠杆和资本杠杆。
第一,团队杠杆。
不一定要完全复制你自己,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是,工作流程却可以复制。
一个团队具体到微观细节就是不同的个体。
每个人的价值不一样,每一个阶段也不一样。
联系对方学校,写研究计划书,沟通学生和家长,跟进计划书修改,等等这些环节可以拆分出来,把它流程化。
斗胆举个自己的例子。
公众号文章,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录音输出观点,再由编辑们整理、主笔撰写。
从选题诞生,到录制观点,再到编辑写作,最后进入待发布状态,再由责任编辑审核后发稿。
文章写作,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我原来需要至少小时承包全程,变成了只需分钟参与部分。
整整节省了个半小时的时间。这就是团队杠杆。
第二,产品杠杆。
要找到可复制的产品,比如把留学培训变成线上课程。比如借助AI技术把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录入数据库,做到自动回复。
第三,资本杠杆。
如果招不到好老师,不妨去投资一些你赏识的、优秀的留学咨询创业者。这也是一种复制。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撬开第二块石头?
用团队、产品或者资本杠杆,复制自己。
找到克隆自己的诀窍,手握千军万马的实力。
— —
第三块石头:别让团队玩坏了。
我最近还遇到了两位同学的提问。
一位同学说,他发现员工有虚报账单,多拿报销的问题。
还有一位同学说,他想要激励员工,把营收和奖金挂钩,但是没有考虑到节流。
在团队里,类似这样“玩坏了”的情况不少。
这就是第三块石头,团队出现问题了,该怎么纠偏。
越是这时候,越要谨慎对待,“锱铢必较”。
对于诚信问题,不容置疑是公司的红线。
但是,人性贪嗔难以避免。所以,必须从问题的原点出发。
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比如,扣除奖金,记过,甚至辞退。
一定要表示出明确的态度,起到严厉的警示作用。
在是非面前,剥出所有主观情感的因素,用字句严明的规则,树立秩序。
但是,即使严防也有疏漏。
公司的诚信管理,决不能是一道马奇诺防线,落到实处,固若金汤,不能有一点可以悄悄绕过去的机会。
修改报销机制,避免虚报的发生。
修改招聘机制,找到诚信尽职的人。
一定要从制度上,补漏洞。
而节流问题。如果把员工的奖金,单纯和营收挂钩。
就好像种一棵树,只记得浇水,忘记了施肥、修剪枝叶。
《科学分钱》的作者卞志汉老师分享过,华为的奖金生成,会均衡考虑营业额、利润和长期目标的达成。
比如,比如销售带来的营业额奖金,可能达到%,利润大概决定奖金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未来奖金账户,那就是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创新等等的奖金。
一棵树的长成,不但需要眼前的栽培,还要有长远的打算。这长远的打算就含在未来奖金账户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发展,组织的健康,和团队的共赢。
团队的“玩坏”方式千千万,第三块石头形态可能很狡猾。
如何才能撬开?堵和疏。
设计机制堵住漏洞。用管理方法疏导责任意识。
管理学家玛丽·福列特说,“责任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有数据说,如果一个族群的总人数少于人,那么它就无法抵抗外界威胁,很可能会灭绝。
所以,只有保护族群的安全,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可能就是责任最初被写入基因的由来吧。
管理者一味鼓励员工追求自己的利益,对组织是不利的。
而要求员工都应该为了集体主义,也是反人性的。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好的管理方法。
最后的话
从单打独斗,到并肩作战。
团队就是一群人一起打怪升级,不断开启新的技能点。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石头,等着撬动。
最后再斗胆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们的公众号团队,最开始人很少。要日更,好不容易才能凑够一周篇文章。而且要自己写、自己排。
一写完就要发。没有冗余,没有库存。
这个阶段,要撬开的大石头是:产能不够。
到后来,我们有了更多的伙伴。解决了产能问题,就可以去攻克下一个目标:
做更多元的内容呈现。视频号脚本、写书、写课程等等等等。
可是,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擅长点也不同。该如何达成?
先纵向攀升。磨炼能力。公众号写作水平可能就是一个基础级的训练场。用数据说话。逐步爬升的过程。
再横向拓展,拓展大家的技能点。可能有的伙伴擅长写书、有的擅长课程,发挥各人之所长。
这不但是团队的目标,其实也是每位同学的目标。
大家站在同一份压力和期待下。
或许这就是一个团队的养成吧。
找对支点固然重要。
但撬动每一块石头,其实都是一次厚积,一次尝试,一次对未知的冒险。
祝福你和你的团队。一起期待着。相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