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拼多多,还是上市了。
都在说消费升级,拼多多却逆流而行,主打低价,山寨横行,杀出了一条血路。
然而拼多多上市过后,网上却一篇骂声,甚至有人戏称“拼多多除了上市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更有一群段子手不露声色的黑了拼多多。
可以看出,拼多多平台上泛滥的假货、山寨产品是其被公众炮轰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俨然成为了一个病毒,在不断扩散、侵蚀,个体问题终究演变为群体性问题。
假冒品牌五花八门,泛滥的山寨货大都采取类似文字游戏套路。
假茅台、盗版书、.元的奶粉、几十块的贝因美奶粉、超熊洗衣粉、蓝月壳洗衣液、山寨家电……
使用相同中文名称不同英文logo、或在知名品牌前后加小字、或借用其他品类知名品牌名称,拼多多平台上的假冒产品真的是花样百出。
售假问题频出的平台,为什么会如此火爆?三年不到时间实现月流水亿,拼多多是如何玩转营销套路使产品链接在社交媒体上实现疯狂传播的呢?
文案简单粗暴又直观,抓住用户心理
病毒式传播,以拉新为目标
用数字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突出时间、金钱、人数等信息。
注重社交性和人情味,拼多多不仅通过你进行传播,利用你的朋友圈拉新,还会给你构建一个虚假的朋友圈。
总有人不厌小便宜,拼多多洞察大众贪小便宜的心理,促进产品传播在朋友圈的裂变效果。
拼多多思路清晰直白的告诉你,产品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拼的结果。
一切归结于“拼”,但实际上是“骗”。
再怎么拼,.元也拼不出一口进口不锈钢锅。
再怎么拼,.元也拼不出一台无人飞机出来。
并不是说套路就没有可取的地方。
认真分析这些简单粗暴直白的文案,可以看到,拼多多的文案会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告诉用户,买了这个产品会得到什么好处,而不是一味的夸产品。
拼多多会在文案中营造场景化效果,将产品的使用场景与用户的现实生活衔接起来。确定使用人群,按照使用需求写文案。
文案还会突出社交性,不仅同一产品的拼单链接文案每次都不一样,而且会利用真情实感式的文案去调动、诱导别人去点击链接。
这些不厌其烦的微信群砍价,病毒传播式的拼团链接分享,虽然让很多人厌烦,但也会有人踩进这个“圈套”里。
这就达到了拼多多市场部拉新的目标。
为什么这些年这么多层出不穷的电商平台多数都昙花一现,而拼多多却在短短三年内就拥有亿的活跃用户?这说明拼多多的拉新手段、营销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却是有用的,这对于部分APP的营销推广来说是有参考价值的。
这里要提到AARRR模型,AARRR是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提高活跃度)、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获取收入)、Refer(自传播),这个五个单词的缩写,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个重要环节。
拉新属于第一环节,这是市场部的首要目标,也就是让更多的用户下载他们的APP,至于后续的促活、转化以及用户口碑等问题,不是市场部一个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拼多多洗脑又病毒的传播方式让一部分人产生厌烦,但这个方法也的确是有效的。
而这些行为不只是拉动新用户,也是为了日活跃度。用最粗暴的方式拉动新用户,尽管转化和留存量低,但可以用拉新的方式让用户二次打开APP,日活跃度也就随之提高,转换量也会慢慢提高。
毕竟用常规的营销思路难从阿里虎口夺食。
很多人喜欢把拼多多拿来与淘宝做比较。乍一看,两者都是电商,在产品的种类、定价上,拼多多与早期的淘宝有些类似,以低价为主,以至于有人甚至给拼多多安上了 " 消费降级 " 的帽子。但这样说并不准确。毕竟我们对物美价廉的物品有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假冒品牌和山寨产品就应该出现。
每个阶层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这绝不意味着低质低价的商品要被推上主流,甚至要从容接受假货的存在。
对于假货问题,拼多多创始合伙人达达回应称,假货是人性问题,假货问题是社会问题,让岁的拼多多承担是不公平的。
这话说得就像熊孩子做错事后,熊家长的回答:“我家孩子还小,你多大了还和他置气。”
拼多多,可能不是一个假货平台,但的确出现了严重的假冒品牌、山寨产品的问题。这是拼多多需要去直面的问题,而不能以品牌年轻为借口去推脱。当然,这更是整个市场所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年间,拼多多一边经受质疑,一边迅速成长,我只能以复杂的眼光和心情去对待它,不鼓励,不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