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物质匮乏,入眼的很少有什么稀奇,男女老少的打扮都相差无几,无外乎灰黑蓝三基调,所以绿军装也才能在当年恣意地成为一朵奇葩。
生产队里有十几头牛,牛拉车慢慢吞吞,性子急一点儿的小孩子简直忍无可忍,坐在牛车上不停地拿棍儿捅牛屁股,希望它能紧挪两步。这时候,队里唯一的一匹高头大马就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谁要是赶集、下地能坐上马车就无异于VIP的待遇了,马车夫是大家争相巴结的仅次于队长的二把手。
稍大点儿以后,电影放映队下乡,驮着放映机械的居然是突突突的偏三轮摩托车!声音特别大,离村半里路全村的人都知道放映队要进村了。这是我见到的第一部机动车,听到它突突突的声音就觉得特别威武。放映员把车斜停在大队部门口,小伙伴们壮着胆子上去摸一把,居然温热!谁要是能在坐在座椅上扶着把手装模作样一下,回家都够回味好几天的。摩托车在当年就成了无数人的梦想,但也仅仅是梦想而已,因为不用说没钱,有钱你都不知道去哪儿淘换去。
带着对摩托车的无尽幻想,退而求其次,自行车终于可以凭票购买了。先买到手的人家每天都把车擦得铮亮,管他道路远近,哪怕南屋到北屋几十步的距离,也要骑上车子把铃铛摇得一路欢畅。
再过几年,自行车几乎成了每家必备,这时候,有些比较烧包的人家就开始讲究自行车的款式、品牌、产地。本地产的是青岛的大金鹿,一成不变的圆咕隆咚的龙头,硌死人的硬牛皮车座,后车座的方型钢好像也是以看得你难受为目的。有些能人去县城捣腾回来的天津的飞鸽、上海的凤凰就显得要洋气得多,尽管后座承重远不如金鹿,没办法帮你驮死沉的麻袋,但是只要一句“三百多块呢!”,就算彻底赢了才两百出头的大金鹿。
“攀比”是咱老百姓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不跟别人比一下都不知道该怎么活着。我吃玉米饼子,你吃大白馒头,于是我就有了奋斗目标;我还只能听邻居大哥瞎白话呢,你们家的戏匣子就能唱小曲儿了,哥不赶紧弄一个就觉得这辈子算是白活了;凭啥你家的电视是彩色的,我还只能看黑白的?攒钱!买!哪怕不比你大,至少牌子要比你响!不知道哪个牌子好?看价钱啊!我得比你的贵三百块,哥就算扬眉吐气了,我管他色儿正不正、信号强不强?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民群众的尊严和身份认同的需要,谁让这世界都“狗眼看人以貌取人”呢。管你是会见女王还是赶集卖土豆子呢,反正背上一个爱马仕至少说明姐有这个身家!况且只是一个包而已嘛,又不是要让我非得建一个温莎城堡。
前一段时间有报道说“中国用Apple的都是穷人”,这个调查当然不见得权威,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很体现像哥这种穷人的身份定位的。买房吧?够不上。买包吧?不愿意背。换媳妇儿吧?即便有钱换还不见得扛得住打。想来想去,还是手机这种东西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体现一定程度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逢Apple出新品我们就先在门口排上,拿到手的第一时间赶紧发朋友圈,还不能说是排队排来的,就说有VIP渠道第一时间送货上门的。瞬时间逼格满满!
大半年工资不吃不喝忍一下能扛下来的奢侈品才叫奢侈品,你看看宾利、劳斯莱斯出新品的时候,S店门前有几个排队的?奢侈是够奢侈了,不过奢侈大发了,够不着。所以那个就不叫奢侈品了,那叫“不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