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很好,但能触达、影响的人群却很小,于是你只好一声叹息:客户不识货,群众太盲目。
可是事实是,互联网时代,产品的传播力完全可以后天培育。
营销界有名言:伟大的设计诞生于实验室,成功的产品诞生于营销部门。让你的产品疯狂流行,你可以也需要刻意的设计。
设计的第一步:
为产品添加“社交货币”的属性。
所谓“社交货币”,就是话题。它能助推你的客户持续谈论你的产品。
比如,“有趣”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货币”。仅凭有趣这一点,肯德基推出的魔性“可达鸭”就能瞬间引爆朋友圈。
这是颜值%被放大的时代,这也是“好玩”与“有趣”最被肯定的年代。
另一种相对便宜的社交货币是“排名设置”。
人人都受不了排名,人人都渴望秩序。
喝一杯瑞幸咖啡你能马上看到自己级别的提升,手握航空公司的金卡你就可以进入尊贵的VIP候机室。其中底层的逻辑还是人的好胜心与特权感。
为你的客户设置一个充满挑战与激励的积分榜,他们自己就会乐此不疲。
要注意的一点是,排名与积分必须“及时”、“可见”、“易懂”。
“您有个积分待领取”不是一种好的提醒;“您有一杯免费的卡普奇诺正等待被享用”更具吸引力。
第二步:
设置客户购买与传播的“诱因”。
你可以通俗地将“诱因”理解为客户天然具备的“高频带动低频”的场景消费习惯。
比如,“营养快线”的定位就和“早餐”这个高频习惯直接绑定。没空坐下来安安稳稳享用一顿早餐的上班族,会不自觉地将“营养快线”与每天的“早餐”连上等号。
类似案例还有无数:
保健品消费是低频场景,送礼却相对高频,所以脑白金靠着一句“送礼就送脑白金”就占尽了中国人人情的先机。
运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态度却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Nike高呼:Just Do It。它其实是在说:谁说不运动时,就不能穿运动服呢?
口香糖只不过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爱情却是人世间第一美好之事,于是益达的广告“要两颗在一起才最好”横空出世,让口香糖如爱情般香甜。
总之,人们在情感上,也有“从众”的强烈需求。你要想方设法,让你的产品和他们最习以为常、最高频的消费场景发生关联。
最快的“诱因引导”就是与当下的热点发生关联(如此,你才能理解“蹭热度”——这种看起来有些low的做法——的出发点)。人们普遍有一种参与到最新热点讨论的冲动。
小米公司大概是驾驭这种“人性风口”的第一高手:
人人都在讨论移动互联网时,他们开始做手机;大家都在讨论电动汽车时,他们就开始造车。
更加轻盈、接地气的操盘手段来自杜蕾斯。具体案例太多太经典,不再赘述;如果你想让你的产品和当下热点发生链接,请一定仔细翻翻杜蕾斯的官微。
它的表面是“段子手营销”,它的背后是强烈的“诱因引导”。
第三步:
利用情绪,助燃传播。
创造社交话题、紧跟高频场景,能帮助你越过互联网传播的起跑线,而情绪的加持,会让你加速超越。
三种情绪最能加速传播的效率:Amusement(有趣),Anger(愤怒),与Awe(敬畏)。
回忆你自己喜欢的抖音、快手、B站的up主们,他们的视频类型,是不是也没逃出这A的范畴?
这三种情绪也有区别。
“有趣”更易带来点赞与关注。人对美好、幽默的事物,总会经不住地欢喜,随手点赞,留下自己美好心情的印记。
“愤怒”更易带来转发。比如,任何一条关键字包含“侵华战争,大屠杀,南京,日本”的视频,都会让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中国人立刻转发。
而“敬畏”这种情绪最复杂。总有一些重要的、困难的事,是“我们做不到,但终归有人做到了”的。“敬畏”代表了我们对做成这些事的伟人们的赞叹与敬仰。袁隆平院士、张桂梅校长、中国航空、消防英雄……这些话题多由官媒发布,它们的传播也具备最深沉的情感力量。
第四步:
提升产品的可视化程度。
即,让你的产品更频繁地被你的(潜在)客户看到。
微观层面上,这是一个设计问题。你的产品与包装,是最便宜也是你最该花心思设计的广告载体。
比如,产品与包装的颜色选择。
法拉利的红,爱马仕的橙,星巴克的绿,苹果的白…它们都让客户“一眼难忘”,之后又“一望即知”。因为颜色本身的清晰夺目,这些产品的使用就会带来它们的自传播。
于是,开过法拉利的人不多,不想开法拉利的人很少,而不认识“法拉利红”的人则几乎没有。
再比如,产品的形态。
“洞洞鞋”引爆流行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是,“洞洞”的设计实在太特别,让它快速区隔了竞争对手,引爆了一时的潮流。
宏观上讲,追求可视化,又是品牌打造的必要环节。
人都追求社会阶层的认同,因此喜欢模仿别人使用的品牌。
不遗余力地让你的产品被看见,占据客户的心智,以此才能巩固你的品牌价值。
可口可乐早已无人不晓,但它依然竭尽全力地被人看到。你的产品,不可能比可口可乐更有名。
流量见底的年代,品牌是好生意唯一的出路。
第五步:
结合之前的四步,为你的产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人都讨厌说教,人都喜欢故事。
没有几个人知道玄奘西行的具体细节,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西游记》;没有多少人读过《圣经》,但创世纪中的亚当与夏娃、知识树与蛇,种种故事要素,古今皆知。
好的故事简单、具体、可相信,同时又出人意料,带来听众的情绪变化。
话说苹果的至暗时刻,销量见底、产品混乱,公司濒临破产。股东们不得已,请回了被他们踢走过一回的创始人乔布斯。乔布斯说,“那时的苹果没有‘灵魂’”。于是,乔布斯回归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借钱拍出了传世的广告片Think Different。它不但重塑了苹果的灵魂,也清晰地讲好了“苹果是谁”的故事。苹果于是重生。剩下的,都是传奇。
你的产品是什么,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你是谁,你又希望你是谁……
用好的故事回答清楚这几个问题,故事会被传播,产品会被“疯传”。
第零步:
产品真正具有实用价值。
这一步是前面五步的根基。
要注意,是让客户觉得有价值,而不是你单方面宣布它有多棒。
你觉得糖、卡、添加是你产品最大的价值,你的客户很可能不这么想。他们购买,只是因为“它好喝”。
而一旦转换思路,让你的客户真正了解、喜欢你的产品,则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传播者。
此时你要做的,仅仅是给他们更多的传播理由。比如:
限时打折。一方面因为损失厌恶,人都害怕失去,一方面,谁都喜欢“省钱的感觉”。
红包奖励(最好用代金券,而非现金)。可以同时奖励传播者与新客户。传播者被正向激励,新客户享受到优惠,你的产品大卖。三赢。
类似招式还有很多(可参看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但红包也好,降价也罢,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顺序:
先让客户感受到价值,然后,他们才能帮你传播价值。
当你的潜在客户因为客户的口口相传“循声而来”,主动询问你的产品时,剩下的销售,将万分简单。
以上,是我再读《疯传》后的梳理总结。学以致用,这次给标题搞个实验:
借助“社交货币”的概念,起标题时用了“悬念+干货”的方式,不知阅读量会如何。
更深一层,无论写作,还是演讲,第一出发点,都该是受众的需求。
我自己瞎写,以前想的只有自己知识的总结整顿。也挺好。但可能“自私”了些。本文算是最小程度的改变。
边学边写,边写边改。希望你我,都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