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一篇名为《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的文章不断发酵。
简单回顾下整个事件,某个创业者与微博领域流量的头部机构蜂群传媒沟通合作市场推广,双方计划好预计万的微博推广方案以及投放的KOL后,广告主看到的流量涨势喜人:Vlog发出后,分钟,.万阅读量,在后续的时间内,短短十几分钟,增长十几万阅读量,但在可喜的数据背后,广告主的店铺流量却是。
一、虚假流量,广告主们的“毒药”
像上述事件在市场推广中并不是个例,“造”流量似乎是行业内已被默认许可的操作。众多流量主以及手握大把流量的机构成为了主宰者,而广告主则成了待宰的“羔羊”,该如何识破流量“骗局”,是广告主们自救的唯一一根稻草。
二、大量的广告费用,该怎么不被“骗走”?
随着广告需求的增加,水军逐渐智能化、流量造的更“逼真”,这样的市场土壤下自然也培养出一批可以监测账号历史情况、互动度、评论量等不同维度数据的工具或者网站,每个广告监测平台都有各自的手段。
像Google Campaign Manager(后面统称CM)就不同于其他监测工具,只是向广告主展示监测到的数据情况,它可以过滤掉“无用”流量,其作为全球的广告监测和广告管理系统,从早期就开始注重投入广告数据质量。
触脉全面测评过该工具,以下将从数据过滤是什么样的、什么情况下数据会被过滤掉等几个方面为各位做简单分享。
前方干货预警,请做好准备!
CM会将哪些数据从你投放的广告中清理掉?
、非人为流量
第一种是非人为的流量,什么样的属于此类流量?主要指漫游器、“蜘蛛”程序、抓取工具和非浏览器用户代理(统称为漫游器)产生的流量,它们表示网站和应用上的程序化活动。
此类活动的构成如下:程序发出内容请求,并递归跟踪指向该内容中其他网页的链接(许多情况下还包括指向广告服务器的链接)。这一活动主要用于确保网站正常运行的系统监控工具以及内容索引或检索流程(例如搜索引擎填充自己的数据库所用的流程)。也就是说当用户的浏览器或漫游器向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时,除了此项请求外,它通常还会向服务器提供某些数据(包括其 IP 地址和用户代理)。
在上述的某些数据中包括的用户代理,它通常会向服务器提供某些信息,例如浏览器类型(Chrome、FireFox 等)、浏览器版本、设备的操作系统等。此外,它也可能会向服务器提供标识其身份的信息。此类信息就是用于过滤掉非人为流量。
、自动刷新
自动刷新网页是指利用HTML代码,按照指定的时间间隔让用户的浏览器自动重新加载更新后的网页,包括新的广告展示。Google是无法直接控制发布商网站启动的自动刷新,也无法确保发布商会毫无保留地报告和公开自动刷新的使用情况。如果该情况能被监测到并过滤掉,也会为广告主省去不少的无用功。
、无效事件
过滤流程中,如果某些日志条目所述的情形表明该条目不可用,系统便会从日志中移除这些条目,例如那些所述情形为服务器因无法解析请求而向其分配错误代码状态的条目、不完整或已损坏的日志条目。
Google的处理流程是要求:请求中包含的某些字段必须完整、准确、可找到;如果这些字段出现任何缺失或错误,相应的日志条目就可能会遭到拒绝。
CM会根据以上的情况,使用IAB 的“蜘蛛程序与漫游器”列表以及Google自己的数据来识别非人为活动。并还会利用基于活动的识别方法,进行某些类型的模式分析,查找可能会被识别为非人为流量的行为。Google广告流量质量小组可以利用自己的系统判别所有可疑活动。
所有过滤都是在事后被动地进行。系统会向用户(浏览器、漫游器等)提供其请求,但不会说明其流量已被标记或将被过滤并移除,因为 Google 不想让用户代理知道其活动已触发 Google 的过滤机制。
你投放的广告,CM是如何监测的?
在CM进行数据过滤时,会存在一些特定的监测代码触发方式导致真实数据被监测工具的机制过滤掉的情况。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下广告主投放出的广告是如何被监测到并触发机制的。
目前广告监测代码与第三方平台服务器的接入分 SDK与API两种方式,其中API还分CS与SS两种方式接入:
CS(Client to Server):用户设备直接请求第三方平台服务器。
SS(Server to Server):用户设备将请求回传给媒体服务器,由媒体服务器请求第三方平台服务器。
点击代码分同步加载与异步加载两种方式。
同步加载:点击广告时加载点击代码,代码加载成功后再跳转到落地页;
异步加载:点击广告时跳转到落地页,点击代码再同步从媒体的服务器后台触发请求。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情况下,真实的流量会被误判:
比如部分媒体由于一些保护自己数据安全等原因,会要求使用异步加载的方式监测。而由于代码是单独后台加载,就会以SS的方式请求监测平台服务器,但这种方法会被监测工具的过滤机制过滤掉,原因是所有的请求都是从服务器IP地址请求,监测工具认为是非人为流量和自动刷新,最后导致原本是用户真实产生的数据大部分被归到异常流量中。
但从我们过往的实践经验中来看,可以说这点并不会过多影响到最后的真实数据,广告主们不用太在意这点,异常流量有时并不等于虚假流量,排查异常流量的方向有正有反,毕竟最终得到的流量是真实的,投放的广告费用才不算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