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家“黑店”让品牌与年轻人互黑,赚足眼球。他们是必胜客家的”黑比萨 ”先生和网易严选家的“ 黑凤梨 ”小姐,他们用外表腹黑的食物诠释了一种“ 黑黑的爱 ”,对年轻人的社交态度做出新的延展和解读。
线下「黑店」的气势,各位感受下:
在“ 网生代 ”心中,「互黑」是他们爱之深,黑之切的情感表达,于是,勇敢「自黑」的必胜客与网易严选产生了灵魂共鸣,并且联手将这家画风另类的「黑店」从线上开到了线下,为年轻人心中「黑黑的爱」打了样。
不光文案是“ 黑话 ”, 「黑店」中的场景布置也同样被“ 黑化 ”。颇有“ 杂志封面 ”既视感的合影墙极易调动现场玩咖的参与热情。
我们再看一款产品:
百年品牌“撞上”新偶像, 115岁的膳魔师和朱一龙玩的“很嗨”。
啤酒配枸杞,可乐配党参,加班再晚也要吃一顿火锅小龙虾……这是专属年轻人的养生方式——“朋克养生”。自从朱一龙去年代言了膳魔师YOUNG系列, “小笼包”们人手一支膳魔师星座杯更是成为一大批“朋克养生”党的标配。
以“杯”为号,大家就是一挂的!
粉丝经济的盛行,让大批“朋克养生”党路上偶遇手握膳魔师星座杯成为一种现象。作为一个百年品牌,膳魔师明明可以靠实力圈粉,却又成为了颜值取胜的潮流爆品。
一个保温器具品牌缘何存续百年?又缘何能如130多岁的可口可乐、600多岁的故宫一般保持年轻的活力,引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正如品牌动力金字塔理论创始人Dyson Farr与Hollis认为:品牌代表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一种关系。营销的本质就是沟通消费者,并建立和维持这种关系。
同理,保温杯被赋予一种暖男气质,披萨被赋予一种潮流文化,他们都在与消费者制造一个兴趣点进行沟通。我们看不管是「黑文化」还是「暖文化」,他们都是针对年轻人群体的深度剖析,从年轻人早已心照不宣的各种兴趣文化巧妙切入,再对年轻人的社交关系作出重新解读,重新建立了联系;而围绕“ 兴趣 ”展开的创新语言风格与陪伴式互动体验更让赋予这种文化的品牌整体形象瞬间提升。
经常有人说,不知道现在消费者喜欢什么。其实在这种状态下需要分析,是否在新的大环境下失去了竞争力,如何让产品更吸引人,如何给品牌重新塑造活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一些参考:
一、找对人——找准品牌定位,与消费者同频沟通;
很多人在做视觉设计的时候会有一个误区,往往一开始就要求设计师提供一种高大上的风格,一定要高端,好看,但却没有明确表达设计传播的意图,主要目的是什么。对于目的不明,需求不清的设计要求,页面往往也会呈现出主次不清,沟通混乱等现象,这些本质上其实都是对品牌定位的模糊不清。
品牌定位其实就是给品牌找到一个位置,从而清晰的传达品牌信息和品牌个性化面貌。
就像这家内衣店铺,满满的科技感,是因为前期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通过数据分析,男士购买内裤的人群喜好,偏好纯色,中腰,棉或莫代尔面料,根据人群年龄特征,结合产品特点打造的产品线:无痕科技感、热皮保暖、移技运动内衣裤等,不同产品布局不同功能线覆盖人群的不同需求,如运动,速干,无痕,抗菌等。品牌定位在20-35岁之间的年轻群体,科技感就是产品的设计调性,最终才有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视觉呈现。
我们来看看品牌视觉调性的最终呈现,每一张都很抓消费者的眼球;
所以,做品牌视觉首先要了解产品卖给谁,人群特征是什么,他们的行为喜好是什么;同时了解自己是什么派别,自己有什么优势,能与人群建立兴趣点的链接在哪里,以上才决定品牌能否与消费者同频对话;其次才是选取什么样的视觉方式来准确呈现品牌的定位。
随着消费升级的加快,消费者已然变成了有思考能力和情感归属的个体,好看只是基本需求,更多的人为心情买单。
尤其是90后、95后消费群体的日益崛起,已经从单纯的基本需求消费向精神体验消费转变。
这样一来,品牌就需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心理需求,找出他们的“兴趣点”,从而逐步去匹配、巩固这个群体独特的品味和体验、塑造独特的形象、并去匹配并彰显他们的风格,当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时,品牌也就会与这个群体更紧密相关,也便赋予了能引起消费者内心共鸣的人格化形态。
二、说对话——用正确的营销思维,让品牌更具传播力。
品牌形象转变的背后都是品牌沟通策略的变化,如何去辅助品牌建立沟通,让品牌具有传播力呢?
1、由“表达自己”,到“受益他人”。这是一种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家具行业大家都关心环保问题,左边的图直接用三种材料进行对比,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产品处于环保等级的什么位置;而右边的图片,首先再现了家庭的场景,让消费者看起来更加熟悉,能瞬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共鸣,建立联系。
画面的主体用狗狗的形象更容易形成记忆点,而且狗狗的嗅觉更加敏感,这幅图在一定程度上即表达了呵护家人,又暗示了品牌保护了家里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洞察力。
品牌的温度感油然而生,在看了众多纯卖货式的页面,再看到这样一个有温度的表达,会让你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不会差,最终选择她。这两种做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重视的是“产品”只表达自己,后者重视的是“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所以,即便是同一款产品也可以打造不一样的核心卖点和视觉感观,因为消费者选择的是产品提供的购买理由,是因为人在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投影,是购买了这款产品能带来更好的改变。
由此衍生出的是如何赋予产品和品牌新的利益点,打造差异化的购买理由,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怕上火,喝王老吉”,卖的是怕上火的需求,喝了可以清热降火,这对身体有益;
一款油烟机,卖的不是“硬核的高科技”,卖的是爆炒瞬吸,改善厨房环境,给家人更长久的陪伴,这对家庭生活有益;
某保温杯,卖的不是保温效果好,卖的是关爱身体和暖暖的陪伴,这对身心有益;
某果汁饮料,卖的不是放了多少个新鲜水果,卖的是电脑8小时,你要喝果汁,昨晚又熬夜,你要喝果汁。这对健康有益。这都是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去匹配他们的心理需求,品牌更加柔软有温度。
2、从“高冷心态”,到“陪伴心态”。这是一种自省心态。
人是社会化动物,年轻化群体也不例外,“陪伴”和“圈子”是他们特别强烈的需求,所以品牌虽然要有腔调和态度,但是不能靠高高在上成为一个教育者,而是要作为一个陪伴者去服务消费者,要让消费者感觉到你和我是一个频道的,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品牌与消费者玩起的“互黑”活动,完全调动了玩咖参与的热情;所以品牌要认真考虑与年轻化群体的互动方式,做那个“陪在他们身边的人”。
再来看一组案例:
前几天在沟通一个做饰品的品牌,现阶段只有logo和一些产品图。定位是针对情侣、朋友、闺蜜互相关怀,互赠礼品的出发点,他们的年龄大概在18-25岁之间,要求就是:视觉效果要时尚,要高大上,一定要高端,吸引人。
下图是品牌方现有产品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照片的调性和时尚不太沾边,拍摄方式也比较传统;且品牌的消费群体为18-25岁的年轻人,正属于90后—95后新生代群体,而这类群体有自己的价值观,有空前的安全感与自信心,甚至有些人自带IP,有意见领袖。那么看到这样的模特图,新生代群体会有购买的冲动,以及详细了解产品,关注品牌的欲望么?
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
上面两张图是经过对用户画像的消费能力、偏好、行为习惯等等的分析后提供的模特风格意向图片,不管从时尚度,精致度还是和消费者人群的匹配程度都更加合适。
用气质相契合的模特清晰地表达品牌文化和产品优势,先做个标杆,强化大众好感度。借助于模特(大品牌会选择明星)的优质形象在年轻一代中传递的能量,从而为品牌赋能。
品牌视觉始终围绕轻奢、时尚、小确幸而精致打造,形成统一的品牌调性,从而为年轻的消费群体代言。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拍摄方案、选角、风格、元素、设计方案等等。当你看到这样一个精致的小姐姐出现在你眼前,就会对品牌产生联想,联想到你带上也会变得如此精致,遇到更好的自己。
所以,品牌要想成功,首先我们要给它一个“兴趣点”。
建立与用户的情感关联,使自身从冷冰冰的功能性形象转变成具有某种人格特征的象征性形象,陪伴着服务着消费者,这也许就是消费者要变成的样子,是她们的需求和欲望的投影。这个“兴趣点”是产品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围绕这个“兴趣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2、由“我有什么你来看”,到“你要什么我提供”。这是一种通过社交沟通显现的预测能力。
品牌发展至今在营销思维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强调经济型价值的卖货思维,已然转化为塑造品牌价值观的消费者共鸣思维,现在的品牌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消费预测,基于大数据,实现更高效率、更高精确度的用户情绪感知,预测客户需求,是和消费者进行社交沟通,是先决能力之争。
还是以上饰品的案例,下图是典型的产品思维,我们能提供的产品都在这里。这种方式固然简单直接,但却没有情感,略显冰冷。
于是我们对产品进行了人格化分组,做到主动传播,主动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例如:
悦己系列——犒赏自己、爱自己就购了;
约会·传情系列——情侣分享,美好的小爱情;
姐妹花系列——闺蜜好物,两人成双,三人成众,可卖单品也可卖一组或3-4人捆绑销售;
套餐系列——给不知送什么礼物给女性的男性群体,可提供专业的搭配方案,你的需求都为您考虑到了,直接购买相应套餐,省钱又省心;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会以用户思维重新去打磨产品,重购产品线,才能保证产品比用户想的还周到,从而营造良好的口碑赢得品牌赞誉。
有了人群的分类,自然就有了人群特定的消费场景。比如先关的产品就会有: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群体,从轻绽到怒放的犒赏饰品、有情侣相关的节日个性化或定制化限量版本或纪念款饰品、有制造共鸣与珍贵记忆的姐妹花系列饰品,建立这种人格化标签,饰品会有不尽的话题,不尽的生活态度与哲学,引起更多兴趣共鸣,从而增加粘度。
当然,这些场景的建立需要选择与消费者紧密相连的生活周边,消费场景的搭建将新的品牌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解锁品牌内涵,画面就会有极强的代入感,更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和记忆;通过对色彩、文字、版式、元素等构成要素的不断的调整,得出场景图,强化品牌风格与调性。
最后,你会发现人是消费重组的核心驱动因素,一旦某件物品用人格去定位,那么就意味着这件物品从内到外,都会烙印着散发着强烈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一种生活哲学。
比如一些服装品牌:
有街头文化的传播者;
有国潮少年的布道者;
有佛系青年的淡然者;
有汉服模仿的向往者;
有cosplay自我身份探寻者等等....
再有:
一款床垫产品被定义为科睡家;
一款宠物食品被定义为营养师;
一款收纳产品被定义为日式收纳师;
一个雪糕品牌被定义为“撇脂”明星;
一个保温器具产品被定义为暖男;
品牌被赋予了人性化魅力和情感影响力的时候,自然就是人性化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对话自然会更加顺畅,每一个营销活动都鲜活有力,快速实现品牌年轻化,具有无限的传播力。
如果你的品牌成功塑造了腔调,勇敢的表达态度,通过在营销力与传播力上的互为助力,深度串联,来给品牌形象带来极大改观,实现品牌与大众的真正共振,快速捕获消费者的心。
如果喜欢此文,请帮忙戳赞哦,你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手动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