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自媒体 » 正文

这条产业链条上的制造供应商们也开始面临订单骤减、回款难收等一系列难题。

21899 人参与  2018年02月26日 18:16  分类 : 今日头条自媒体  评论

1.jpg

自行车行业在2017年经历了一次洗礼。

前两年,共享单车的风口骤起,相关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大型公司和资本相继下场,争抢未来风口上的“独角兽”,随之,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也给传统自行车企业,带来了“又一春”,动辄数百万起的订单开始涌向天津、深圳等地的自行车小镇。

但风口的起落也总是瞬息万变。2017年,共享单车走向下半场,在二三梯队公司相继洗牌的同时,这条产业链条上的制造供应商们也开始面临订单骤减、回款难收等一系列难题。

作为曾经身处大风口的创业者,骑行宝创始人唐官府却经历了犹豫、痛苦抉择和最终的失败。他曾经在自行车创造业从业十余年,赶上了智能硬件和共享单车的两波热潮,他尝试将车装硬件和骑行软件结合,甚至也想过入局跟风共享单车,但在风口的迅速崛起和止歇后,他也并没有为自己的自行车智能硬件项目找到出路。现在,他开始新的互联网项目,已经和自行车行业没有关联。

2017年,对于大起大落风口上的唐官府而言,有过艰难、失败,和再次出发的收获。在年关来临前,他和创业家讲述了自己的这一年。

以下为采访者口述,经创业家编辑整理:


智能硬件,是我第一次赶风口

我和自行车行业打交道的时间超过十年。

2013年公司成立,当时我的想法是做一辆智能自行车。我是做自行车周边配件出身,当时我判断,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自行车文化也会很快兴盛起来。我自己就是骑行爱好者,觉得看得到市场的需求。

但最终,公司还是放弃了做整车,改做自行车智能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么多年来,我们打交道的客人都是做整车的,我后来发觉,他们会觉得我原来的想法是在抢他们的生意,这样总归是不太好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2014-2015年正处于智能硬件的风口,“硬件+APP”在当时是非常典型的组合,我希望把技术能嫁接应用在出行领域。

确立了新的方向后,直到2015年底,我们才研发出第一个原始硬件产品。受限于之前的传统制造业背景,所以我们对互联网的这一套玩法,从技术、组建团队到运营,都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前期我们在平台众筹,总共拿到了13万元的销售额,有1000多人参与。业绩虽然一般,但当时我们也算是国内骑行领域第一家众筹的智能硬件了。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连接车装硬件和骑行软件,把GPS定位、用户数据、社交类圈子等包括在内,完成智能骑行的闭环。但直到2016年初交货,我们才发现产品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打磨。

虽然整个智能硬件国内市场从2014年开始变得火热,一年时间发展到市场上不少于50位的玩家,但大部分项目最终都没能把智能化做起来。我总结,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有部分产品是伪需求,还达不到用户想要的那种智能;另一方面确实是市场的赛道比较窄,受到了很多限制。

而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下一个风口迅速起来,几乎波及了整个自行车行业。


共享单车来了,却挽救不了我们


整个自行车行业的圈子其实并不大。

2016年,摩拜、ofo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那个时候各自行车厂商,哪怕是单纯为骑行爱好者做周边产品的,都慢慢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即使是当时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能拿到融资的野兽骑行、骑行乐、美骑等,在硬件方面的销售也很难做起来。

更直观的感受来源于数据。我们和终端有联系,能够看到他们的数据显示,销售下降得非常厉害。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去做用户调查,比对行业数据,找到下降的区域和受影响的因素。后来我们发现,当时一线城市的下降非常明显,即便是在往年一线城市销售比较好的时间点,而那个时间点正是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大肆扩张的时候。

我们开始意识到,共享单车其实已经从我们这里抢走了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骑行者的需求。这些用户不是狂热的骑行爱好者,更多地是以出行为目的,或者兼带着去玩骑行的人群。但其实在用户总量中,这样类型的人才是占多数的。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首先肯定需要先从那些真正的骑行爱好者入手,让他们做一些体验,来带动普通的消费者,这样量才能放大。而商业化恰恰是我们最弱的部分。我们试图用硬件来带动软件自然的装机量,主要在众筹、淘宝、官网上面销售,嵌入现有的销售渠道,还有一部分直接销售给C端用户来做改装。另一部分和自行车整车厂商合作,这样出货量大的时候,一张订单能有一万多台。

实际上,在APP的运营上,我们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而这的确不是典型的互联网玩法。因此,用户增长缓慢,无法打开市场,我们这样的情况,一直拖到了2017年。去年上半年,整个传统单车行业已经是一片哀声,销量下降得厉害,铺天盖地的共享单车,彻底把市场堵住了。

裁员、尝试不同的商业化,我们整个团队在去年经过了一段很痛苦的思考过程,最终的结论还是——不可为。虽然我们还在坚持做硬件,维护之前的用户,但公司其实每年仍处在亏损的状态。

我们尝试过了很多办法。包括开拓海外市场、在APP上做用户运营、嫁接到其他更好的厂商上和他们合作,但都没走出一条路来。

国内市场行不通,我们也想过出海。但跟贸易商、厂商聊过后,我们发现,智能硬件不同于普通硬件,它的运营、维护工作量很大;另外还涉及到通讯需求,而在这方面,世界各地方的标准不同,如果早期的量达不到,开拓市场的成本就很高。

曾经我有机会向朱啸虎提到我们的这款产品,他直接告诉我:这款产品是没有前途的。

我相信了他的判断并没有错。因为我也认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这个产品的确无法翻量。

到了去年9月,我们最终决定把这个项目关停。


共享单车:心动但不敢

其实共享单车风口来的时候,我不是没有心动过。

最开始我们生产的第一代产品只有运动型自行车才能用,当时我就在思考,既然技术是共通的,那能否变通改进一下用到共享单车上。

早在2015年,我就试图做这方面的尝试,还申请了好几个共享单车的专利,比如用二维码来远程开锁计费等。但从共享单车的角度来看,能合作的产品主要还是智能锁,但那个时候智能锁并不是我们主要的技术开发方向,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合作。

我自己之前也想了很长一段时间,要不要干脆去做共享单车,有一阵子甚至我连产品都规划好了,那个时候共享单车还没有走出北京上海,深圳还没有投放,我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

这个行业的圈子其实就这么大,真正了解骑行又有技术积累的并不多。有一些投资人也找过我们,知道我们原来的产品被天花板压住了,就问该怎么帮我们。那个时候他们曾和我提出,如果我们做共享单车的话,他们也可以考虑投资。

但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做。从本质上,我想不通共享单车要怎么盈利,也看不到它的出路。我当时考虑过它可以把帮助大平台引流作为延伸,但这样它就很难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壮大发展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迟迟不敢真的下场去玩。

像做共享单车这样的硬件,大起大落,非常危险。2017年,因为禁投令,传统厂商也遭遇了一次大清洗。我曾经判断在2017年6月左右可能这个行业会迎来拐点,事实上那个时候确实大量的厂商也都没有事做,订单被砍,业务萎缩。

早在2015年初我就认识了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做智能骑行的有一个圈子,包括700BIKE联合创始人张向东许多人在内,大家都会经常讨论。

我觉得可能和个人经历等有关,我在做事之前的思考,盈利模式是第一步,接着才是钱的事,要考虑的是调集资金做不成之后怎么办。因为之前的十几年时间,我一直做工厂,在传统企业待久了形成的习惯是,一件事情没有想明白之前,就没办法去做。他们更年轻也更敢冲,所以看到风口也敢冲进去。


本文链接:http://www.woshiqian.com/post/3043.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