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所有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但是这样的企业就不行
什么时候可以不拼爹了?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所有企业的地位都样,全社会没有人再提“国有企业”的时候。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可是,目前在理论上还没做到,实践中就更是天壤之别了。在所有企业中,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与民营小微企业之间的地位悬殊最大。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历来定位模糊,不但政企不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国家供养的利益集团,这也就难怪不会给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一个平等的地位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好的舞台,创造好的经营环境。过去政府总是把它认定的最好的企业,称为“慈父主义”,其实这是害了企业。
一方面,对某个企业给予倾斜,实际上势必会打击其他企业。也就是说,它扶的是一个企业,却由此扼杀了成百上千个企业。另一方面,这样会使所有企业失去创新的动力。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斯所说的那样,激励的要点就是让任何个人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它取得的回报相一致,否则就必定会逼着一部分人去“傍”政府,因为政府手里有资源。
所以政府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年月,在“国企、民企能否共赢”的经济学人月度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国家供养的利益集团。确切地说,国家在过去为国有企业剥离了许多社会负担,如社保养老、学校、幼儿园等,可是它们却成了国内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而不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而这种情形过去在国外也是出现过的。例如,在一些欧洲国家,原来鞋类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后来一想这样不行,万一以后打起仗来军鞋不能保证供应怎么办,所以就规定鞋类不准进口,只能让国有企业生产。当然,现在这成了一个笑话。因为事实证明,国有企业生产的军鞋质量越来越差,军队真要打起仗来反而没得穿。
在非洲殖民地独立之后搞了不少粮食安全政策,其实就是统购统销,由国家成立的粮食公司垄断收购、垄断进口、垄断出口,把什么都搞死。可是现在再去非洲看看,这种粮食政策已经没有了,因为这样搞实在搞不下去。我国的情形也是这样。过去越是抓粮食安全,粮食就越不安全。倡导到处种粮食,即所谓的“以粮为纲”,哪怕房前屋后有一小块地,都要种上向日葵或南瓜。
恨不得把所有的树都挖掉改种粮食。可是结果依然不够吃。还有钢铁也是如此,“以钢为纲”大炼钢铁,钢铁反而不够用。后来不大炼钢铁了,我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除了这种国有企业的安全定位错误外,还有财政定位的错误。什么时候国有企业效益不好了,国家的财政包袱就会变得很大。可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了又怎么样?以前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国过去实行政企分开,砍掉了一批部委,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这些国有企业的财务和财政分开,亏了就自己想办法,不再成为政府包袱,同时也减少一些利用国家权力ZQ的机会。可是没想到,年后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了,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是万亿元,而国有企业的盈利是.万亿元,所以就不知道这些钱怎么用,于是引发了金融动荡。
道理很简单,这些国有企业所挣的钱不应该是政府的,也不会给政府,所以只能东奔西跑,必定要在哪里出点问题。就如同你要让保姆给你ZQ,那你还雇她干什么呢?关于国有企业成为国家供养利益集团的事例,最典型的是煤矿。小煤窑是当地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可是大煤窑是国有企业,与当地百姓就没有多大的关系。
煤挖完了,钱拿走了,工厂搬了,然后地就塌了,因为下面被挖空了。而这时地上是不能住人的,只能种树,所以国有煤矿一走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凡是哪里有这种大项目的,将来基本上都要成为那个地方本地化发展的重灾区。企业如果有亲疏远近,自主创业者也就没法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