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上》有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生活在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无法避免的。逢年过节,亲戚互相串门,提着礼物,送个红包,叙叙旧。
平时,你要求别人,或者别人要求你,免不了要送礼。我们都相信,“拿人手短,吃人手短”,因为有了礼物,对方就不好意思不帮忙了,人与人就走得更近了。
通常来说,有人送了礼物给你,你就得琢磨着如何回礼。请对方吃顿饭,把上门的人留住,吃顿饭,这是传统习俗。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尤其是中年人;很多的关系,不便于公开;繁琐的礼节,会耽误很多时间,也会让人很尴尬。
建议你,学会以下四种回礼方式,简单,而不失体面。
第一,转送礼物: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论语》里有这样一件事。
原思是孔子家的管家,做事勤勤恳恳,得到了孔子的认同。
有一天,孔子送给他九百小米。原思不愿意接受。
孔子说:“别推辞了,如果有多余的,给你的家乡的穷人吧。”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收到一些自己用不着的礼物,扔掉的话,怪可惜的;如果让送礼的人拿回去,又会驳了面子;要是放在家里,显然是鸡肋。
把礼物给真正需要的人,这就是“借花献佛”的道理。
比方说,有人送玩具给你,而你家并没有孩子。玩具放在家里,就毫无用途了。送给邻居家的孩子,玩具就用起来了。
把所有的礼物都用起来,就没有浪费了。并且,别人的心意,你也领到了。
第二,推崇善良:领取别人的心意、善意,并且表示肯定。
有一个《孔子祭鱼》的故事。
孔子去楚国的路上,遇到一个渔夫,非得送鱼给他。孔子不愿意接受。
渔夫说:“市场很远,天气又热,鱼是卖不掉了。不如送给君子。”
孔子接受了鱼,并安排弟子,用鱼祭祀。弟子们不理解。
孔子说:“渔夫担心鱼会变质,因此送鱼给我,这是仁义啊。我怎么能够不感谢仁义的馈赠呢?”
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从别人送礼的过程中,发现善良和道义,并多点几个赞,别人的心就会温暖。你长期这样思考和行动,就是推崇社会道义,也算是积德积福。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比方说,一个乞丐,好不容易讨来一块面包,但是他把这一块面包转送给了饥饿的人。事情很小,但是温暖和感动很多。如果我们借此机会宣扬乞丐,他就会因为社会的温暖,改变命运。
礼物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片心意”。
第三,适时回报:在对方真正需要你的时候,给予帮助。
如果有人送了一支笔给你,你马上送一本书,作为回报。这样的话,恩情就两清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么礼尚往来就没有意义了,变成了物质的交换活动。
真正懂得回礼的人,不会立马送什么给对方,而是把恩情记住,来日有机会,再回报。
后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
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连学费都凑不齐。一个常常来我家借宿的货郎,悄悄拿了几十元钱给母亲。
后来,母亲帮货郎介绍了一门亲事。
一来二去,我家和货郎家就变成了“亲戚”。
认真观察送礼的人,你总会发现,对方需要什么。如果一时半会没有需要,那就等一等,或者看他的后代、父母需要什么。
礼物不单纯是一样东西,更是互相帮助的体现。
第四,学会拒绝:遇到触碰道德底线的“礼物”,要及时拒绝。
春秋时,鲁国的大臣公仪休很喜欢吃鱼,有下属投其所好,送来了鱼,他全部拒绝了。
他说:“我是一个丞相,买得起鱼。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违规了。从此,我会失去丞相的位置,反而买不起鱼了。”
礼尚往来是有限度的,如果用“礼物”来麻痹一个人的思想,进行一些阴暗的交易,就应该马上把礼物退回去;一开始就要拒之门外。
把不合适的礼物拒绝了,对双方都有好处,也算是回敬给对方“一次教育的机会”。
孔子说过:“君子周急,不继富。”
用礼物来帮助你,成就感情的人,就是好人;总是锦上添花的人,也许是有利可图的。擦亮眼睛,看清对方送礼的根本原因、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回礼”的方式有很多。按照传统的习俗去理解,就是别人送了礼物给你,然后你请对方吃顿饭,再让对方提着另外的礼物回家。
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交方式也要变,不能局限于实物、利益的交换,更要注重情感的互动,传递正能量。去繁存简是整体的趋势。从字面上去理解,“回礼”就是对礼物做出积极的回应——事事有着落。
星云大师说过:“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支蜡烛,永远照亮别人。”
送礼、回礼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也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忽视。
吃顿饭,很简单,但不是所有的交际,都适合。想要把人情放大,把感情变浓,就得开动脑筋,把人性的光芒,折射到社会之中去。
这一生,随缘生活、随喜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