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媒体运营 » 正文

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6招教你防范“洗脑式营销”,消费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392 人参与  2022年07月06日 16:28  分类 : 新媒体运营  评论


当你经历了这些,并在回过神来后悔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退钱,好面子的你只能默默地吃了这个哑巴亏。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长记性。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你自己不小心上了当,但其实你只是经历了一场“洗脑式营销”。

QQ截图.jpg

什么是洗脑式营销?洗脑式营销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是合法的营销手段。洗脑式营销也是营销,商家只是充分运用人的心理特点,但会极力避免违反相关法律,往往是钻消费者权益法、市场规定的相关法律空子。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相关的法律风险,躲避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二是可以防范消费者吃后悔药的成本,商家可以用我是正常销售,双方有销售协议等等手段,使消费者难以找到理由退款,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吞。

、它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一般是在相对隔绝的空间,消费者往往是孤身一人,没有可以商议的对象,或者是在一个陌生群体中。比如药店、健身房、理发厅或者某个封闭的礼堂等等。这种环境有三点好处。一是人对于一个陌生的、封闭的环境,天生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尤其是对本身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首先想要的是找回信任感,寻求帮助。这时他们对空间内的销售人员,内向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感。二是隔绝的空间可以避免外界干扰。我们平时去逛商场、步行街,满大街的人流,我们可以和伙伴或闺蜜结伴而行,我们可以互相商议,可以货比三家,这时我们是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但是在封闭的空间内,我们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是同意,要不就是拒绝,很难征求别人的意见,也很难与别的商品进行对比。三是相对隔绝的空间,方便打造合适的氛围。商家可以通过在空间内摆放权威的证书,其他顾客的赞誉,各种消费的心理暗示以及周围人的精神状态等等。比如在某个健康讲座中,各种头衔的证书、锦旗,其他人的使用感受、周围学员激扬的状态等等,都让置身其中的人不自觉的出现从众行为。

你知道吗,其实互联网直播带货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直播带货往往喜欢在凌晨的时候开播,这时手机屏幕前的你,往往是一个人在熬夜等直播,家人早已休息,手机里的主播是唯一一个能与你交流的人,弹幕上疯狂刷新的购买记录,以及主播不断地语言攻势,早就把你的意识固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虚拟空间中。

、灌输信息,冲洗个人观点。这是洗脑式营销的关键。你会发现,明明自己在生活中有自己的观点,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为什么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洗脑了哪?其实,洗脑式营销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达到这个效果的。一是收集信息。你到药店买药的时候,是不是第一句话就说:“我要买XX药。”但很少有销售员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开始问得的什么病?在哪看的?怎么说的?甚至家庭、职业还有其他身体状况。而在理发厅,他们会和你聊天,问你对头发的护理情况,平时用什么洗发水,染过发吗,有女朋友吗等等。在健身房也是如此。有些商家甚至会做一些免费赠送商品的活动,吸引消费者来做问卷调查收集信息。这是为了让他们筛选目标和制定营销策略的手段。二是取得共情。开始给消费者打感情牌,比如你的身体太差了,你生活太不容易的,你的皮肤真不会,家人不关心你,你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不投资自己怎么找到男女朋友啊等等。这一点主要是攻击消费者内心的软肋,让消费者产生心理破防的效应。你会感觉到,家人、恋人甚至朋友,平时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苦楚,但是这个人却理解。让你自然产生了信赖感。三是使用“权威”信息。这里的“权威”是加引号的。意思是不一定是真实的信息,但在短暂的时间和空间内,你是没有办法去验证这个信息的。商家往往会引用某个专家、学者的话,或者把自己打造出所谓的专家,开始给你搭建所谓的研究报告、科学真理等等,这些知识明显是你不了解的领域,大量所谓系统、海量的信息让你很难去分辨真假的时候,往往你都已经默认为正确的信息了。通过权威地位,把信息强行地打入你的个人观点内。然后通过大量成功的案例,冲洗你个人的观点,达到洗脑式营销的效果。四是营造紧迫的形式。比如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情况。现在是优惠价,正常价更高。现在不能改变,等年龄大了更难以改变。你还考虑什么,我给你说的你都不信等等。总之,就是趁着你的大脑还处在被蒙蔽的状态内,尽快完成销售。

招教你防范“洗脑式营销”,消费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避免被“洗脑式营销”呢?

、谨防个人信息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自己的精神标签。但一旦泄露出去,就不再有价值,甚至连元一条的价格都达不到。一旦让商家了解了你的信息,那么采取对应的营销策略就变得容易得多了。但很多人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到哪里都要倾诉,自己的病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感情等等,这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所以,在我们日常购物中,不要聊和商品以外的信息是一个基本条件。买东西就是买东西,面对销售员,你只需要知道我的需求,给我推荐相应的产品就行了。如果他们问不相关的信息,完全可以直接拒绝,不必为了顾忌面子,有问必答。

、不要随意产生共鸣。每个人都有内心柔软的一面,每个人都想要别人的理解和安慰。但面对一个陌生人,就毫无防范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对方产生共鸣就太莽撞了。任何感情的基础都是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没有信任,不经过检验,就盲目地和别人产生共鸣,就非常容易被别人诱导。

、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权威信息。什么是权威?你刚从医院挂完专家号,拿着处方去药店。一个药店的销售员几句话就可以让你相信他,而不是相信经过专业培养的医生?另外,听到任何人说某某专家、某某权威人士的时候,首先要去了解这个专家出自哪里?是什么领域?谁给他定义的专家?还是他自封的?另外,还有很多专家,明明是工程领域的专家,却聊起了医学健康知识。某个犯罪学的专家,开始讲起儿童心理学教育了。某个文学作家,开始质疑科学研究。专家的光环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是有一定范围的,隔行如隔山在任何时候都是有道理的。

、遇到绝对效果就要警惕。大家去医院就诊,有时候对医生的某些话语,比如这个不好说,病情严重的几率有%,这个可能是什么什么疾病,得检查之后才能确诊等等,这些话很厌烦。但其实这才是合理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性,任何主张都要有证据来支撑。比如某某人说,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减肥,这个洗发水生发效果绝佳,再不怎样你就完了。这种绝对的结论,他们是怎么得出来了?有没有证据。难道就没有特例吗?显然,这些夸张的说法,只是为了让你买他们的商品。遇到说“绝对”“一定”“%”等词的时候,都要警惕。

、遇到“恐吓”性的言语一定不要慌。任何事情都要讲证据的,商家忽然抛出“恐吓”性的言语,他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他的观点真是对的,为什么不能以理服人,而是要用“要完了”“来不及了”“其他人都在害你”这样的话去“恐吓”别人呢?某个人忽然去世了,然后就因为他是办公室职员,就能推测出他是不运动导致的去世吗?这种结论有没有普遍性?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不是别人一吓,你内心就慌了。

、保持外界通讯,尽快脱离环境。很多时候,可以你在被“洗脑式营销”的途中,向外界打一个电话,咨询一下家人或朋友的意见,就能清醒过来。或者你要说回去考虑考虑,等脱离了环境十几分钟,就能回过神来。但这时,如果销售员开始阻止你和外界联系,甚至不想给你回去思考的时间,开始说自己做不了主吗?甚至说现在不能定吗?回去再来就没这个优惠了。他们越是这样说,我们就越要冷静。但有些人往往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家人甚至朋友的意见很抵触,总是觉得他们自以为是,不喜欢征求他们的意见,反而对外人的话信以为真,这样的你一定要改改这个不好的观点。

另外,作为家人或朋友的我们,当意识到他们出门购买某个商品迟迟不回来,甚至打电话说要不要买某某之前没有想买的东西时,我们第一反应也不要直接指责他们,以免给销售员把柄,让他们的信任感丧失,对销售员更加信以为真。而是应该告诉他们,先回家商量,让他们先脱离这个环境。不要擅自做决定。甚至亲自前往,这样就可以打乱“洗脑式营销”的策略。

消费,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行为。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我们不是对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拒绝,而是要做到理性消费,而商家也要诚信经营。让本来就是你买我卖的消费行为,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这样才是一个商家、一个品牌、一个市场的良性发展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121485.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七个常见消费心理学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