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通常来说,提到自卑,人们往往会与内向、敏感联系在一起,可是,你可曾发现,有一种人,他们对事物不满时,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极其隐晦、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极度希望他人能察觉到并且改变其行为做法,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譬如被动攻击型人格 。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就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出现负面影响时,很难与这些影响共生,展现出强烈的排斥心理,在这种心理下就变得极具攻击性。
比如,当情侣某一方想要分手时,采取冷战、消极态度的方式迫使对方先提出分手;当员工想对老板的某项策略不满时,可能会采取消极怠工、故意出错的方式来抵抗;当儿童不喜欢上学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故意拖延吃早饭的时间、拖延穿衣洗漱的时间等等行为表现他的不乐意;当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时,可能会表现出成绩故意下滑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在心理学上,这类人可以称之为“被动攻击型人格(Passive aggressive personality)”,是指以被动方式表现强烈的攻击倾向的人格。
他们通常性格比较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表面服从,暗地里却表现为敷衍、拖延、不予合作,常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于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当中难以取得平衡。
那么,“被动攻击型人格”的这些的行为因何而产生呢?
原生家庭的压抑习得而来。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有研究显示,原生家庭的结构、氛围、教育方式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父母对孩子要求较为严苛时,他们可能会变得自卑,不敢直接表达不满,因而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心理平衡,如在行动上采取敷衍、拖延的态度。久而久之,即使到了成年,他们仍然会把这种方式扩散到其他人的身上。
“合理化”防御机制。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指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的;超我是指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的;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同时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要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当本我强烈但通过自我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出现防御机制“合理化”。“合理化”的一种表现是推诿。
自卑的人往往很害怕犯错。当不得不犯错的时候,为了“合理化”,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他们不愿意把错误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而是致力于以种种借口让别人承担错误,让自己成为那个看似“合理”“无辜”的人,把自己排除在错误之外。
有研究指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人格障碍有相关关系。很显然,通过推诿使自己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当情侣某一方想分手,但是在潜意识当中又认为自己毫无根据地提出分手有失妥当。于是,他就会迫使另一方先提出分手。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很可能会采取冷暴力、敷衍、拖延的等方式引起对方的一系列不适与不满,让他人排斥自己,但在实质上是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排斥他人。
第三,自尊心强。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和自卑感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自卑的人在追求优越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缺点,认为这会被他人嘲笑,于是在受到伤害后,会通过让对方感到恐惧、内疚、羞耻等来间接控制对方、排斥对方,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理感受。
第四,害怕冲突。冲突往往可能会导致局面脱离自己的掌控,因此自卑者会出现焦虑、不安,明明有很多不满、怨恨,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来表现对这件事情的排斥,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如员工对老板的下达的任务不满时,因为害怕与老板发生冲突,因而采取拖延、敷衍的态度完成任务。
那么,如果我们遇到了“被动攻击型人格”的人,该如何面对呢?
保持礼貌与尊重,交往点到即止。“被动攻击型人格”往往会通过隐晦、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因此,如果我们减少与其交往的频率,保持礼貌与尊重,那么他们也将无从下手。
张女士有位同事小茹,脾气极其暴躁,很难相处,一旦她有所不满,连传递文件都是用摔的。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他同事发现,小茹对张女士的态度变得温和了。据张女士表示,她平时也不会对小茹做什么,只是在接触当中,张女士自始至终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与小茹的来往也仅限于工作上。
如果小茹表现出不满,张女士也只会淡然地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给予她同事之间该有的礼貌与尊重,对其背后的情绪并不多加评价也不多加表示。
换句话说,张女士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她都始终保持自我,并不受小茹行为的影响。当小茹的情绪发泄并不能得到回应时,她也会疲于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