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我和爸妈住在北京东三环附近。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出门,快中午才回来。去哪儿了?农展馆。我妈说,农展馆卖好多各地的土特产,陕西的苹果,新疆的菜籽油,四川的花椒……农展馆居然真卖农产品?我以为就是一个地铁站了。我一睁大惊异的眼睛,我妈就问,你去不去?我说,不去。
后来我们都搬走了。爸妈一直想念农展馆,我也有点后悔没有去。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搜索各地土特产——网络对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网上不是只有潮牌和电子产品,还有芋头,面粉,猕猴桃。我太开心了。就像赶集一样,我经常上去逛逛,上了什么新货,还有哪些我没吃过的。然后在家里等它们。
以下写的,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菜籽油
我的同事张莹莹去重庆采访,写了一位榨油(也卖其他副食品)的小老板老邬。老邬原以为互联网能让他走出大山,成一个拥有全国市场的电商。结果,他说,“这个电商啊,是伤人的伤。”采访完这个稍微有点失落的故事,张莹莹觉得老邬家的血橙很好吃,买了一箱送给我,还带了五小瓶菜籽油。
菜籽油下了锅,我才明白了我爸妈在农展馆看到新疆菜籽油的重要意义。不要被色拉油的色相迷惑啊,再黄澄澄的油,也不是黄金,重要的是吃不是看。色拉油,就是外卖好了之后,再浇上的一勺油,浮在上面,除了“油”,没别的。菜籽油在锅热了之后,会有一种厚厚的香气,有点接近动物油脂的味道。
不要怕胖,薯片里油更多。
、腊肉
最早是一个吃货朋友推荐,说她常年在一家店买腊肉香肠。店主的家乡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也卖鲜猪肉、乌鸡、烧白,接了单让妈妈做,发货。店主可能另有工作,咨询时过几个小时才回,有,好的。收到时包装也很简陋,腊肉和香肠都用纸包着,纸已经粘在肉上,要细细地揭掉。
北方人本来是不懂吃腊肉的。我爸曾经抱怨过,有人送来一块腊肉,不知道该怎么做,又硬又咸,但又怕浪费,生生嚼了一顿饭。我跟南方的朋友学习之后,才知道该用水煮,再炒——炒一切青菜,菜里有独特的烟熏气。后来我家里常备腊肉和香肠,容易贮藏,也容易做。容易贮藏,大概也因为这个,现在网店里卖腊肉香肠的特别多。
、黄菇
这几年,很多编辑记者改行,去卖农产品了,新词叫生鲜。卖猪肉的,卖大米的,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原来的调查记者马金瑜。她在七年前去青海藏区采访养蜂人,然后结婚,留在了那里。马金瑜开了一家叫“草原珍珠”的微店,卖藏区的食物。原来写报道、写散文的能力,用在了文案上。
我最佩服她的是,什么都能卖,粉条、土豆,这有什么可卖的,还是卖,而且卖得很好,卖得全村人的土豆都拉到了他们家。“草原珍珠”,主要卖的还是蜂蜜、牦牛肉,不过我最推荐的是黄菇。晒得干干的,用白色棉线穿起来,像一条长长的项链,盘在草编的盒子里。炖鸡汤的时候放几颗,太香了。
马金瑜今年离开了青海,回到了新疆,她的故乡。我们又可以等着新疆的好东西了。
、大米
其实我没有在网上买到过好大米。曾经在冬天众筹过某地的生态米,夏天收到,失望之极,和我在超市买到的米完全一样,只能充饥,并不好吃,只是包装骗人而已。这是网上买“有机”产品常碰到的。
有一次,我在台湾的好朋友绍文来上海玩,带了一小袋他自己种的大米。年,他和几个朋友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种地,先是在新竹,后来在宜兰。每年年初,通过网络招募一定数量的“谷东”,预定今年的农产品,有米,有菜,这样,一年的收入已有保证。夏天收割,卖米。(绍文跟我说,做农民很好的,做半年,休息半年。)几年下来,顾客和收入都已经稳定了。重点是,他们并不想靠农业赚大钱,他们想自给自足,同时,建设新农村。
说回那袋米,电饭锅一弹开,是一种我从来没闻过的香气,就好像米也像鱼一样,要新鲜,而此前我们吃的都是冰冻一年的鱼。曾经有东北同学说,新米下来之后,不用下菜,也能吃两碗饭。就这种感觉。
这种米在大陆买不到,如果你去台湾,也许可以在一些独立书店买到这种叫“土拉客”的米,不贵。
、瓜
我要说的瓜跟图不太一样。。网上有卖,但我不是买的。似乎是去年开始,物流更深入了西部。我爸妈回甘肃避暑,发现什么都可以寄了。七八月,他们开始疯狂地寄瓜。每隔几个礼拜,门口一个箱子,散发出只有干旱烈阳地区才会有的浓郁香味。曾经有过白兰瓜,黄河蜜瓜,这几年最受欢迎的品种叫银蒂,表面微黄,切开,瓜瓤杀口的甜。
每年瓜下来的季节,农民把一车一车的瓜运到城里,日里夜里等人买。因为这种瓜不能放,几天就熟烂了。希望现代物流、“电商”能让他们卖得好一点。
、大闸蟹
这还用说嘛,大闸蟹的季节到了!一个吃货最幸福的时候!
、也说说你买到的好吃的!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