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购买产品方面的消费,而是更加在意产品所带来的社交属性。于是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以及社群经济、网红经济、微商,自媒体经济大热的环境的催生下,社交电商就此诞生了,并且发展得如火如荼。现如今社交电商发展特点非常明显,电商和社交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特别是今年的疫情打乱了社会节奏,尤其是以线下业务为主的企业,深受重创。但疫情也倒逼了企业快速响应转向线上,而“社交电商”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眼中的“救命稻草”。但社交电商真的是万能药吗?社交电商真的一定能解决流量问题吗?
零售逃不开人、货、场个维度。而社交电商这个维度都是去中心化的。
“人”的去中心化
“人”的去中心化主要表现在人群碎片化和小众崛起。在过去,许多人的意见领袖大多数是名人,大家很难与之互动。而现在的社交电商,KOL已经去中心化。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KOL。
“场”的去中心化
场就是渠道,是成交场景。除了线下门店以外,目前正在起盘或已经起来的社交电商非常多,其基于社交关系,中心化属性弱。
“货”的去中心化
以前大家都是买大品牌的产品,而现在小品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以前的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形成了大牌子=好品质的品牌观念,这样大品牌就会被更多人追逐,品牌的竞争度会越来越高。但现在物质相对充裕,小品牌已经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差。反而现在经常会有人向大众推荐差异化小品牌的产品。
社交电商经过多轮模式的创新之后,也已经进化出不同的形态,并且多形态并存。
模式一:拼单砍价式裂变
无论所在群体的年龄段是多少,相信你也收到过来自好友的“砍价”链接或者优惠红包链接。在如今的流量红利期,这种拉好友来拼团享受折扣价格的方式就是裂变。这种方式能够唤起用户强烈的非理性兴奋,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于是就会冲动消费。平台也在获得大量曝光的同时,吸引了许多商家入驻平台。
在这种模式下,“场”被弱化了,人们的重点放在了“人”和“货”当中。但低价的产品并不能长期持续下来,质量也良莠不齐。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消费者会因为过度电商化而被损耗,后续复购也缺乏动力。
模式二:直播电商
李佳琦、薇娅这种直播大V的直播销售额毋庸置疑,连许多企业家、县长也参与了直播卖货。前不久的罗永浩、朱广权等人在线直播卖货也证实了直播电商模式的崛起。直播的社交电商形式,只要用户被主播种草,就会大大缩短用户的购买决策时间。
在这种模式下,更依赖“人”的影响力,其实这也是KOL。但粉丝量较多的主播对平台的忠诚度是比较薄弱的,因为他们并不依靠平台所给的流量存活,而是靠自身的影响力。而长尾主播自身的影响力有限,成功的可能性比较低。
模式三:私域流量
这个模式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完美日记了,它几乎成为了私域流量的代名词。其实完美日记的策略就是公域流量投放+私域流量运营。首先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KOL投放,然后在朋友圈投放广告,继而快速增长用户量。然后在消费者购物之后,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从而进行用户的留存与复购。
模式四:会员制电商
会员制电商实际上就是微商模式的升级版,渠道商不需要介入供应链,只需要发展和维护社交关系就能收取佣金。现在这种模式也非常流行,花生日记、好省等等APP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特点主要在于“自用省钱,分享赚钱”,而这种会员制电商的优势来自分享裂变所带来的获客红利,而不是来自商品的利润。不过这种模式不是很安全稳定,因为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陷入“传销”模式中。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新概念每天都在出现。但做产品并不能盲目的追求表面的概念和套路,而是应该真正从企业特性、用户需求和场景的挖掘中去发现一些能为商业和体验助力的创新模式。真正考虑到企业特性和用户需求的平台不多,但是“找万物”短视频平台恰好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用户在买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找万物开通了诸多功能,比如在平台里可以进行短视频选品,还可以进行直播洽谈、在线交易、社交分销裂变等。最近为了解决国内国际疫情之下会展业无法办展的问题,“找万物”短视频平台还特地举办了“云展会”,让大家在线上即可参展!
改变产品和服务仅仅只是依靠概念是不行的,而是需要深度介入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才行。找到真正适合社交电商的发展模式,或许远比一味地透支现在的红利更加实际。资本和流量难以为继,只有真正回归产品和服务,回归用户本身,或许才是社交电商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