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自媒体 » 正文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17467 人参与  2019年06月21日 23:38  分类 : 今日头条自媒体  评论

  毫无疑问,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和这样的人相处有多累,可以看看王蒙写的一篇叫《雄辩症》的小小说。

  这是个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小故事。

  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

  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决定换个人畜无害的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

  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

  病人反驳: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他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他语语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雄辩症患者是自绝于他人

  

.jpg


  我曾经也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被同学拉着去报名了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没什么兴趣,可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辩论赛视频,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战的感觉。

  结果几场选拔赛下来,我不但没入选,还染上了“辩论赛后遗症”。

  我不再参加辩论赛了,可是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寻找漏洞,我攻击、诡辩,总想压别人一筹。我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总是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定要把对方逼到墙角才肯罢休。

  小到Angelababy有没有整容,大到中国该不该废除死刑,我的雄辩症可以把一次闲聊变成不欢而散的争吵。没有人喜欢被质疑和反驳,没有人喜欢被逼着认输,结果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是我长这么大,人缘最差的时候。

  可是我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片论》中的一段话:

  “真正的说理用途和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区分出真与假,是与非,并依此行动。

  那么,切不可让您的儿子在争辩的技术和形式中长大,不可让他羡慕别人争辩。除非您真不想他成为一个能干的人,而是成为一名无足轻重的口角者,在与人争辩中固执己见,以驳倒他人为荣。

  更有甚者,就是怀疑一切,认为在争辩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类的东西,找到的只能是胜利。”

  我开始反思辩论的真正的意义。

  辩论赛的机制决定了每个人捍卫的是既定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己方论点服务。没有人不关心对与错,所有人只关心输与赢。

  它的规则要求,辩手们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手。

  所以,整个过程参与者都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没有人会听取他人的观点,也没有人会修正自己的观点。

  辩论赛作为一种表演是精彩的,但比赛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就糟糕了。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除了满足虚荣心并无意义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什么叫交流?是双向沟通,是思想互通有无。

  可是当一个人只想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也仍然只有一种思想。这样的交流不会让思想丰盈,头脑只会越来越贫瘠。

  我错就错在,把辩论赛的那一套拿到平时的讨论交流中,拿到日常人际交往当中。

  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我厉害,还觉得我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我,还孤立我远离我。

  对我来说,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获得一点虚妄的成就感,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为了真正的知识而讨论,而不应该为了压倒他人而讨论。

  真正的思想交流者应该是谦逊的,他们积极寻找共识、乐于承认不足,对他们来说,驳倒他人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后来,我接触了一个辩论队的人,我发现她身上的那种辩论队气质让我窒息,言语间掩饰不住的攻击性,比我这个落选队员更甚。

  就算她再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就算她是交谈的常胜将军,我也觉得她是个糟糕的沟通者。

  好的沟通者是什么样的呢?就像艾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的:“可以清晰并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用攻击和防卫。”

  

  语欲胜人

  是真正的关系杀手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仅妨碍真正的思想交流,更是职场和亲密关系的杀手。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蔡康永说了一个职场故事。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别的部门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上,口才上,能力上碾压别人。

  当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口头上吃过他亏的人,都盼着他出洋相。

  在亲密关系中,就更没有胜利者了。

  两个人恋爱、同居、结婚,可以吵架的地方太多了:

  从家里挤牙膏应该从中间挤还是尾端挤、今晚谁洗碗、可不可以查看对方的手机,大到工资怎么花、婆媳怎么相处、孩子怎么教育,都可能产生分歧和矛盾。

  如果双方不是建设性地协商问题,而非要争个谁对谁错,随便一件都可能在家里掀起腥风血雨。

  兰兰是我的闺蜜,每次和男朋友吵架,她都要逼到对方低头认错为止。其实对她来说,道理上到底谁对谁错并不重要。

  她要的是态度,对她来说,每一次吵架都是一场“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测试。

  如果男朋友够爱她,就会顺着她,让着她,哄着她。如果男朋友不肯退让,她就用情绪操控,生气发脾气不行就哭闹,哭闹不行就冷战,直到对方认错道歉为止。

  可偏偏他男朋友是个认死理的,喜欢和兰兰就事论事讲道理,一定要说出个是非对错来。

  这样的两个人凑在一起,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动干戈。吵架的结局经常是:

  男方:好好好,全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女方:什么叫“行了吧”,你这是什么态度?

  男方:我都认错了,你还想怎样?有完没完?

  女方:你竟然敢吼我,你再吼一次试试。

  最终两个人以分手告终,因为谁也不肯退让,每一次吵架都是对他们感情的消耗,在一起的日子给对方制造的痛苦比幸福还多。

  其实在亲密关系里,总想着战胜对方,吵赢对方,证明自己正确对方理亏,只会换来双输局面。

  我倒不是说,女生不可以有情绪,有时候发发脾气,使使小性子也挺可爱的,太理性的爱情反而会变成一潭死水。我也不是说,男生不可以和女朋友讲道理,但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但我们的沟通终究是没办法撇开情绪的,有效沟通必须先处理好他人的情绪。没有人喜欢被质疑、被反对、被攻击、被逼着认错。

  

  沟通是为了解决冲突

  而不是形成对抗

  我特别认可“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撒娇的男人最好命”的说法,他们有一种柔软的说服力。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对方,会制造一种双方对抗的沟通氛围。沟通的目的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可是当两个人处于对抗状态的时候,沟通就成了破坏性的了。

  假设一个情境,双职工家庭,吃完饭夫妻俩谁也不想洗碗。

  能建设性解决冲突的夫妻,会先找共识,即两个人都认可丈夫和妻子都要承担家务。

  再商量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明确义务:比如负责做饭的就不用洗碗,负责洗碗的就不用做饭,或者单日妻子洗碗,双日丈夫洗碗。

  但如果双方的目标是战胜对方,就会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更应该洗碗。

  先比惨,比谁最近更辛苦;再比功劳,比谁为家庭付出的更多;接着揭短,翻旧账把不满的事情一件一件地例举出来;最后升级为人身攻击,给对方贴上自私、懒惰、不贤惠、不体贴、没有家庭责任感等等的标签。

  可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无论比惨、比功劳、揭短、人身攻击都特别伤感情的,可是互相伤害了一通,他们也没决定好洗碗问题。

  即使当天有一方妥协得以暂时止戈,今后的生活中,洗碗问题仍然随时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索。

  

  永远不要忘记沟通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

  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性喜欢胜过别人,相比落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

  我们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

  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退一步,也是一种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14020.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