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我是不太喜欢什么人设的,我信奉一个人要做自己,不要去打造人设。我自己写自媒体文,做公益心理团队,做心理咨询师,以及作为线上、线下活动的分享者,这些都是出于个人爱好,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与什么人设无关。
直到有一天,有个商业机构的人找到我,说陈老师,你弄的一杯咖啡概念很好,人设打造得也很棒,我想看看能不能有进一步合作。
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做的这些,即便出于真实,也会被人看做是一种人设,或者用他们的名词,是打造:IP,还有一个说法叫“私域”。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新的名词,但是不妨碍我作为一个“学习达人”,去了解这些名词,以及这些年网络上很多类似的人物,到底在做什么。
“私域”,是指用个人的社交媒体作为开端,慢慢打造一个个人或小品牌的个人平台,现在的自媒体就是一个个的“私域”。比如这本《私域资产》的作者,肖逸群,年出生,比我还小好几岁,用短短几年时间就用个人的好友一点点转化成几百万的生意,可见这是一个足够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领域。
然而,怎么做才能真的实现所谓“私域资产”,而不是镜花水月?
我通读此书后,把一些我认为比较符合我观念的想法和你分享一下:
对一个IP而言,必须真实地做自己,真实地演绎自己,需要遵从内心的召唤,从真实的经历出发,用故事去影响和打动别人,而不是从你当下的短期目的出发。
这和我的理念是一致的,我认为最好的人设,就是没有人设,就是你自己,换言之,做好自己,就是一种很高级的人设。
要问自己:
你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有没有跟你想要去传达的理念相一致的地方?
很多人只是觉得一个模式赚钱,而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认可的东西,在这样的前提下,是卖不出什么产品的。
建议每一个人在做IP之前,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故事和经历,问问自己有什么故事激发了自己去做一件事。
记住,好的演员,都是本色出演,好的故事,都能打动人心。
垂直。
一万垂直粉丝的商业价值,大概率超过万人。
如果有粉丝,但没有阅读量,等于没有什么价值。
人设是你的身份,内容是你的对外表达,目前的超级IP都是:人设垂直,内容多元。
也就是说,别人要知道,跟你接触,能搞清你是干嘛的,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而你的内容,不一定只是专业内容,你可以谈其他的内容,包括你的日常生活,自己的故事等等。
这也是我在努力做的。一个人精力有限,说真的,做不到万事都可谈,什么都涉及,等于你什么都不太懂。因此比较好的做法,就是聚焦,就谈你懂得东西,不懂得放一边。
另外一个关键词是:真人。
真人会带来大部分的变现,真人才能带来真实的情绪波动和内容素材。
要知道,客户其实是需要理性思考,也需要情绪共鸣的。特别是情绪类,会让人变得更加真实,当然也会对产品更加信任。
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想吸引的目标人群是谁?
、你能够给对方提供什么产品或价值?
、你有哪些个性鲜明的特点能够吸引他们?
把自己的产品和一个熟知的概念结合起来,比如“天猫”、“搜狗”是跟宠物,西瓜、芒果是跟水果,这就是很聪明的做法,因为没有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而是把已有的概念做了融合,从而有效降低了产品名的记忆成本。
我们叫“一杯咖啡”,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以“一杯咖啡”命名,如“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一杯咖啡换一次相遇”、“一杯咖啡城市打卡团”,之所以叫一杯咖啡是可以用一杯咖啡邀请一个咨询师为你做心理咨询这样平价的体验活动。上海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地方,所以用咖啡也比较能够契合大众的心理。
要准备一个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在任何场合都需要一段能让别人快速记住你的话术。
首先,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其次,要让别人觉得你与之的差异,其三,是对之前内容要进行解释,最后,说明你的价值,并呼吁大家有所行动。
一个核心是要带上数字,否则听完记不起来究竟是谁,不知道有什么能够记住的点。
所谓的标签,肖逸群提出,要记住有四个维度:
、身份标签系统:专业体现
、形象标签系统:视觉系统
、语言标签系统:文字系统
、行为标签系统:行动体现
简单说就是:你干什么,你长什么样,你说了什么,你又做了什么。
我认为这个说法很形象了,不必再多做什么解读了。
总而言之,做IP有个步骤:
步骤:在做IP之前,要梳理好自己的商业模式。
步骤:基于商业模式,你想要打造怎么样的IP人设定位?
步骤:通过标签,让IP快速被识别和记住。
步骤:个人IP和品牌IP如何相辅相成?
说到底,就是不要想着赚钱,就钻进去,这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关键还是你要做好自己,做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