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有什么动机加群:
. 联络的需要:同事、老乡、同学、家长保持相互联系
. 工作的需要:对内信息通报,对外客户服务
. 交友的需要:找到同行、同好、同城等
. 学习的需要:寻求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帮助
. 宣传的需要:加入群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 生活的需求:吃饭、聚会、旅游需要临时有一个圈子
而现实中微信群的生命周期
. 萌芽期
. 高速成长期
. 活跃互动期
. 衰亡期
. 沉寂期
相信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加了许多微信群,你可以对照一下当初进群的初心,还有你可以对照一下你加入的群,每个都到了哪个阶段了呢。是不是时间长了,好像时间长了,群都会衰落。
那么怎么让社群长寿呢,如何让每一个都得到一些干货呢。
那么想想当初建群的动机吧。
. 卖货?
. 人脉?
. 成长?
. 品牌?
这里面存在这运营人和成员的一个潜在的需求回报要求。
如果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但是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那么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这也是为很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时间要比兴趣社群的长。这也能理解米粉群运营地这么好。
我们来分析一个学习群的成员类型吧,以及看看需求吧。
. 组织者
. 思考者
. 清谈者
. 求教者
. 围观者
. 挑战者
每一类人都是相互影响的,每一次群交流,每个人的身份可以相互变化和影响。但是一个群里面必须至少存在一个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身兼思考者、组织者多个身份。如果一个群拥有~个活跃的思考者,那么这个群不但生命力强,而且会碰撞出很多火花。
在社交群里,必须有一类活跃分子,清谈者有时候会有比较多的信息来源,可以给群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诱发思考者奉献出有质量的内容。
一些围观者也可能被激活,带来有深度的内容。
另外清谈者往往有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能够接受调侃,让社群不至于那么乏味。
在社交群里比较尴尬的身份是求教者,虽然有时求教者可以给思考者带来话题展开,但有时可能提出的问题非常初级,有时反而会对思考者形成一定的负担。
所以在这种学习群里,最可能的模式是影响力人物进行定期分享模式,由组织者进行日常的群管理。
群规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疏导技巧,例如不能发广告等,要良好地沟通。
所以,看到这里,不知道关于社群运营了解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