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踏入社会的那几年,薪资少得可怜,欲望却膨胀得厉害。若只是物欲那也就罢了,橱窗里那些自我安慰的过眼云烟,若真想要,节衣缩食,开源节流,拥有的概率自然不低。可不断膨胀的,却是想要将未来的生活经营成这样或那样的凌云壮志。
这样,那样,究竟是哪样?
那时的我们总是烦恼很多,好吧,现在也不少。朋友们曾秉烛夜谈,研究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不知满足?最终达成一个非常靠谱的共识——书读多了!
身边不少初中毕业上了技术学校的同学,早我们几年出社会,进工厂上着朝九晚五的班,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班后绝对不会带工作回家,甚至连思想上和工作有关的羁绊都断得干干净净,回家吃顿可口的晚饭,来点儿娱乐,到时间上床睡觉,累得都没精力做梦,自然那些在他们看来吃饱了撑着的烦恼,一个也没闲情有。
起初,他们听不得我们无病呻吟,没事找事;我们看不上他们过早地把自己就这样交代给了千篇一律的日子。可到头来,我们却被对未来的不安折磨得将罪责归到书本头上。那些被记录、被杜撰、被期许的多彩和辽阔让我们不安于室,却又在那个年轻又无知的岁月里感到无能为力。
之所以倍感无力,是因为才华和梦想在当时并不匹配,甚至很多人只知道想要拥有梦想,却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不懂,“想要”很多时候并不等于“需要”,而“需要”说的其实是另一件事——“适合”。
有梦想却活得很用力的那拨儿,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想要”这件事上,却忘了先跟自己确认一下,那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之所幸,是坚持了该坚持的,人之不幸,则是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该”与“不该”说的也是这件事——“适合”。
而我总是逢人就说,我是幸运的。我的幸运在于,比起很多同龄人,早那么一丁点儿知道什么样的梦想是适合我的,而且在认定之前用了很多方法来印证它,并说服自己相信。
曾经,我非常恐惧,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却发现我错了,而且很离谱。所以,我用了很多理由来催眠巩固自己的信念,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的梦想,和我为梦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哪怕是牺牲一些当时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为的只是向别人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事实上,害怕试错的心理就是心虚,那所谓的确定,毫无底气。
很奇怪,我们不屑与他人为伍,却害怕自己与众不同。——保罗·柯艾略
家里长辈格外喜欢让我给弟弟妹妹们分享人生感悟,或许在他们看来,不按常理出牌,混迹于一线大城市,至今还没有被现实拍死在外的我也算是成功的吧。而我最常说的就是,人所需具备的首要能力就是意识。这跟上学时老师说机会总厚待有准备的头脑,是一个意思。意识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未雨绸缪,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都是具备它之后的基本特性。关于这点,我一直认为自己能力出众,可当某一天我发现,我不再害怕失败,反倒期待,有谁跳出来挡住我前行的路,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说:“宝贝,你一直选错了路。”
这是种自信,不怕错,错不怕,早错早改,我开始真正享受我选择的生活。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写道,“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和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Durch Leiden Freude),而不是简单的信仰。”比起傻傻地相信人生是美好的,远不如经历过困惑、迷茫、挣扎和痛苦之后得来的省悟要真实并幸福得多。所以千万别怀疑,自我认知定是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样的努力向着可凝望、可期盼、可实现的梦想,虽然辛苦,但是快乐。
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停下来,看很多的电影和书,自然不是为了抄袭或是模仿谁,只是想搞清楚,平凡如我,究竟用什么能打动阅读这些文字的你们。所以只好从各种看似平凡的故事里寻找感动和启发,让自己相信,我和他们一样,可以让这些文字有点意义。
或许我真的有些不同,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的想法不太合乎大众价值观,在遵循内心做事这件事上近乎自私,很多平衡点我也同样找不好,跌跌撞撞。我不是成功人士,我的成功标准也同样很庸俗,我能给你们的,是一个借鉴、一些力量,甚至是一些经验。
希望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