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变的能量
传统上会把裂变当作一个营销工具。比如一个平台在做大促前,会用裂变的玩法来造势,做曝光、预热,把信息传播出去。手机等 C 厂商,也喜欢在一款新机发布前一周左右,做一个大量级的裂变传播活动来积累预约流量,在活动当日让用户回流。这是传统上对裂变的认知——品牌营销的一种工具。
其实随着行业的发展,裂变已不只是营销工具,而发展成一种运营手段。它有很多操作方法,可以渗透到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间段去发挥作用。这里有几个经典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一,裂变引流。
这里是一种砍价的玩法。砍价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常见的拼多多砍价,很多人参与过。砍价这个活动,是为了把商品卖出去还是为了引流?它的目的是引流。因为最初只有发起砍价的人对这件商品感兴趣,而砍价这个活动可以覆盖几十甚至上百人。这就是砍价的作用。
分享一个数字:大概在 年年底,我们合作过的一个商家,投了十万量级的推广经费,最终的活动引入的流量是 万 PV, 万 UV。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们最初的预料,我们准备的奖品数量不足,导致后来被工商局约谈,被央视点名批评说“这个活动骗人的”,搞得很悲惨。
二,裂变曝光。
我们会看到很多裂变游戏做得稍微重一点,有很多和好友互动的玩法。
比如图中的例子是类似大富翁的玩法,这种玩法的意义在于它替代了传统形式的品牌广告,它的玩法是制作一款让用户深入去玩的小游戏,游戏里会把相关元素替换成品牌元素。比如游戏中的地图、奖品、相关的文案等,都替换成品牌元素。这是比传统广告更有优势的。
传统的广告,可能是静态的图文或者视频。而裂变曝光的玩法,能够让用户深入地去交互,从而给用户留下更深入的品牌印象。这种玩法非常受各大品牌商的欢迎,我们常年是满排期地去做京东的品牌需求。
三,裂变销售。
图中的例子是分享京东福袋给好友。基本玩法很简单,比如滴滴打车,在完成一次打车后会得到十张券,可以分享给好友。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给一个刚生完小孩的妈妈十张奶粉或纸尿裤的优惠券。我们可以想象每个小区,或者每个公司都会有妈妈群,我只要有合适的引导方案,这个新手妈妈很可能就会分享到这些妈妈群里。
这是用裂变销售的一个核心思路。它替代了传统的需要筛选海量用户的做法,或者传统的用很硬的、静态的用户标签去做 BI 推荐的方法。而是用社交的方法去精准地找到用户群。同理,一个学生用户身边有庞大的学生用户群体,一个白领一定会有白领的工作群,一个家庭主妇一定会有一个可以拉家常、可以分享哪里有便宜的好货的小区业主群。裂变销售就是去创造场景,让用户帮你找到你的用户群体。
四,裂变拉粉。
我们所熟悉的支付宝集“福”卡就是这种。
我们得承认一点,裂变这种玩法对用户的影响不是长期的。一个用户参与一个裂变活动,最多也在一分钟以内。用户点一下,或者分享一下,所用的时间都非常短。我们和用户相处的时间并不久。
所以说,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决策的,比如卖保险,你很难指望推荐给用户一款保险,用户当场就决定购买。这种偏低频的产品,我们一般是先通过活动把用户转化为粉丝,后面再去促销。而拉粉这件事,用裂变来做是非常高效的,我们可以做到一天涨粉在百万量级。
以上几个案例,让大家理解我们现在真的是把裂变当做运营手段。因为运营手段意味着它是可持续的、长期的、可复用的、连续地去运营。这个是我们对裂变的定义。接下来我们讲对裂变的解读,以及为什么要做裂变。
. 裂变的本质
日常工作中,很多人会说“我要做个裂变的玩法”,但是其实“做玩法”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你其实并不知道你做玩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要真正理解裂变,需要大家先理解和区分三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这三个都是高级的策划手段。那又涉及到什么叫“低级的策划手段”?低级的就是最常用的:专题页面、促销、打折……买流量换成交的方式。而高级的就是打破了常规,用新颖的方式做流量转化。
第一种叫“玩法”——策划玩法。
案例是抓娃娃机,大家都玩过吗?被骗了多少钱?像抓娃娃机,打企鹅,“是男人就下一百层”这类的小游戏,它其实是基于用户互动层面的思考。
做玩法要思考的我要用怎么样的机制和怎么样的体验让用户对我的玩法反复地操作、不要跳失,从而提升你对用户触达和影响的机会。刚才我们所讲的“品牌曝光”,有点类似于做策划玩法,就是商家不断提升和用户交互的机会,就会有更多可能性把任务或者产品输入到活动控制中来。
比如说我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抓娃娃的游戏,抓到一半我说“抱歉你没有抓到,只要关注我的公众号你就能额外获得两条命”,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进入了强互动的情境中,你要求用户进行一项门槛不高的操作(比如关注公众号),这个时候执行率可以到 %~%。这个叫做玩法,但是它和做裂变是不一样的。
第二种叫“传播”。
它是和裂变类似的另一个概念。当然裂变也属于一种传播,但是我们这儿讲的传播是一种基于传播动机层面的思考。
比如大家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爆款文章,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或者能看一些很有趣的交互页面,网易经常做这种。
为什么说是基于传播动机层面的思考?它思考的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话题,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文案,能击中用户心中的共鸣点,使得用户想把这个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去。因为这就是用户内心想说的话,但不好意思直白地说,所以会分享一篇文章来代替自己发声。传播研究的是这个东西。如果你想做传播,就要思考怎么样引起共鸣。
第三,最后说“裂变”。
其实前面两个概念和裂变有相通之处,但裂变又和他们完全不一样。
裂变是基于传播模型层面的思考,比如拼团砍价,你完全不用考虑传播的交互层面好不好玩,或者是说能不能引起共鸣,你肯定不会对一个砍价活动产生共鸣吧。但是用户为什么去参加一个砍价活动,是因为你有具体明确的动机,那就是利益。裂变大部分都是利益在驱动的(当然也有裂变和玩法、和传播结合的活动,不靠利益)。
裂变的劣势是什么?
一,风控难。
我分享个辛酸事。大家知道不知道中国有个很厉害的群体叫“黑产”,也有另一个称呼叫“羊毛党”。所有发放奖品或者利益分享的活动,绝大部分精力都会用在风控这件事上,因为要和“黑产”斗争。刚才讲过裂变的活动大多是利益驱动的,所以裂变最难的地方就是风控。
它难,还有另一层的意义是,你的活动上线后产生了很大的量级,数字特别好看,但其实有可能是“黑产”造成的。“黑产”会用庞大的帐号体系去刷你的奖品,你的数字就是被他们刷出来的。你如果不为最终的业绩负责,对这种事情完全视而不见,当然可以认为“黑产”刷的数字是你的成绩,而现在有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把“黑产”完全封杀,会少掉在初期增长的很大一股力量。而且“黑产”或“羊毛党”的边界是模糊的,很难界定。
二,做裂变有点 low。
比如,有一家公司做的是玩法,他们做很多很有意思的小游戏,连你也会去玩。另一家公司,专门写那种“年轻人在大城市不容易”之类的文章,看得大家感动流涕,纷纷分享到朋友圈。但是你们公司呢,做拼团砍价,你都不好意思说这活动是你们公司做的,你也不好意思开口对朋友说“帮我砍个价吧”。但是做裂变就是得直面这些问题,不能回避。
三,单次研发成本相对偏高。
做一个裂变,活动会有一定的规则,它的页面不会是静态的,会有很多交互操作,这些都需要人力去开发。而且还会有风控机制、奖品等成本,导致成本偏高。
前面讲了裂变的劣势,再讲一下裂变无可替代的三个优势。
一,裂变是三个手段中唯一一个效果可控的。
对比一下,“玩法”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有趣和创新,好的玩法会有很多人去玩,但也一定会玩腻。“是男人就下一百层”很好玩,但你下到一万层的时候还想继续下吗?微信的“跳一跳”,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玩得乐此不彼,但没多久就不玩了。所以需要你不断地推陈出新,出新的玩法。但你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吸引到用户的热情,“玩法”是不可控的。
“传播”就更不可控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做传播的人敢说自己做的传播一定会爆。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一定运气成分。
但是裂变不一样,裂变每一种固定的模式,效果基本都是可控、可持续的。比如“裂变礼包”,就是滴滴打车的那种形式,裂变倍数稳定在 ~ 倍。而砍价的形式稳定在 ~ 倍。只要找到一个可持续运营的裂变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不需要去考虑创新性,不需要考虑是否能捕捉到用户的关注点和情感共鸣。
拼多多的砍价和拼团,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了,用户还没有腻。因为用户不是因为新鲜感去玩它,而是因为利益诉求,而且玩得越多越熟悉这个活动,交易成本越低。
二,裂变是三个手段中唯一一个能直接有效带动业务的。
对比一下,“玩法”,用户觉得你很好玩,会产生很多交互,但你始终没有办法直接把产品推给用户,还是得通过一些中间手段,让用户关注、领券……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用户。
“传播”更是这样,你写了一篇超级感人的文章,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但是文章最后来了一句“来买我的面膜吧,十块钱三片”,尴尬不尴尬?你必须得想出巧妙的办法把用户的情绪转化为购买产品的流量。
但裂变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它本身就是和业务直接关联的。比如砍价、拼团、礼包,都是和商品直接绑定的。
三,裂变的边际收益高。
刚才讲过裂变单次研发成本相对偏高,但是它的单次收益也高。只要研发出来合适的裂变方法,可以持续进行下去,不需要创新,用户也不会腻。
. 裂变的发展趋势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现在做裂变晚不晚?已经玩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先来看一下裂变这些年的发展趋势。
一,~ 年,裂变刚刚出来的时候, 网上到处都是“给我助力吧”、“帮我点个赞吧”,那个时候业内都是创造和抄袭并行,也会有一些创新的方式,用户觉得很新奇,很多人去玩。我们当时也做过很多尝试。行业内第一个 PV 过亿的案例,是我们跟 OPPO 合作的 OPPO N 的案例。当时你只要想出一个新的点子,基本上都能快速获得大量用户的追捧,流量很快就会上去。但是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裂变的流量该怎么去用。我们只知道用户来了,不知道怎么去转化。而且那个时候,裂变的增长完全是靠创新去驱动,但是那个时候裂变是很前沿的,很多品牌商去尝试,来找我们去定制。
二,到了 ~ 年,这个行业就变了。用户开始排斥朋友圈分享一个商品出来说“给我助力吧”、“帮我砍价吧”这种行为,觉得有点 low 了,每个活动都是抽奖得 iPhone,每个活动都是“给我助力吧”。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裂变的方式已经想无可想了,能够想出来的已经基本都被做出来了,用户也玩够了。于是很多方式死掉了,但是有一些方式存活了下来,而且效果还一直维持着比较平均的水平。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活了下来而其他的玩法死掉了。
三,直到 ~ 年,我们开始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裂变不会过时?从 年开始出现一个现象,我们去做一些全新的裂变方法的时候,很难获得爆发的效果,但是一些老的经典的玩法,我们把它做精细化的运营,把运营的节奏规划得非常细致,在前期去准备一些种子用户的流量,在初期大量放奖品出来吸引用户,之后氛围起来了我就挂着大量的流量让它去形成二次裂变的爆发。这些经典的玩法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那时候我们关于这些经典的玩法形成方法论,怎么样去通过细节的控制让裂变达到爆发以及基本可控的效果。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认为是这几年用户已经形成了习惯,而且他们已经熟悉了什么是砍价,什么是拼团。
那么现在做裂变晚不晚?我认为不晚,而且现在刚好是最好的时期,越往后走,用户越会有习惯的形成。
第二部分:创造裂变
. 选择模型而不是创新玩法
那么怎么样去从无到有去创造一个裂变玩法?很简单,裂变玩法其实就是你选择一种裂变模型(也就是上面展示的四种:一对多、多对一、线性传播、多级裂变),然后把它和一种经典的、经过验证的运营手段结合,就能形成一种裂变玩法。
最有效的运营手段就是各种行业玩了多年都经久不衰的“抽奖”、“促销”、“买赠”、“三人同行,一人免单”等等,你无非是把这些运营手段发生的过程变成裂变的过程。举个例子,“一对多”这个玩法,加上“抽奖”,就变成了“裂变礼包”的玩法,你分享 个礼包,本质上是分享了 次抽奖机会。你也可以把它变成多级裂变,比如说你分享了 次抽奖机会出去,其中一个抽出来后会再有 次机会可以分享出去;再举个例子,“多对一”的玩法,加上“折扣”,就变成了“砍价”的玩法。
但是,建议大家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不要去创造新的裂变模型。行业内现在所有经典可持续的裂变玩法基本成型、相对标准化了。大家如果要尝试裂变的话,先从行业内最经典、标准化的裂变玩法中选取一个,去进行像素级的“抄袭”。为什么呢?有两个考虑点。
第一,裂变玩法的研发成本比较高,这也意味着你的试错成本很高,没有太多机会去创造很多新的玩法然后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所以最好从被验证过有效的玩法中去选择一个。
第二,被行业大量复用的裂变玩法,意味着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用户教育,越是玩得多,用户认知程度越高。而创造新的裂变玩法,光是教会用户如何使用就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分享一些经典的裂变玩法吧。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去百度,这些都有公开的资料。比如:
一,“众筹礼盒”:我邀请 个人,每个人支付一分钱,我们可以共同获得一件商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拉大量的支付用户。
二,“好友积分”:这个图片就是刚才讲的 OPPO N 的案例,就是拉很多好友进来,帮我加加减减,最后赢得产品。
三,“精彩博彩”:控制成本的一种裂变玩法,基本模式是让用户在数量有限的选项中选择,比如世界杯的时候猜一场球赛哪支球队会赢,猜对的可以瓜分一定的现金,比如一百万。这种玩法的好处是总成本是可控的,就是一百分。
. 切入或创造场景
接下来讲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如何切入或创造场景。
裂变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
举个例子,一个上班族的用户看到一个裂变的活动——把某个活动页面分享给好友就可以抽取现金。他会有思考成本,也就是“我该把这个页面分享给谁”。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让他放弃分享,或者很容易让他把这个页面分享到自己的文件传输助手。因为这个活动的主题和场景不明确。
但是有另一个活动,“这里有十张优惠券,赶紧分享给你的同事,让他们也来享受折扣吧”,这样一个活动是不是帮你省掉了很重要的一个思考成本。如果文案你再包装一下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极大命中了用户心理动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分享,以及要分享去哪里。这样的活动就是有具体场景的。
拔高一点讲,就是人做事都需要理由的——研究过心理学的都清楚这一点吧——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是很有价值的:我是为了别人好,为了别人更幸福或者为了提升自己才去做一件事。很多时候我们下决心买奢侈品也是以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我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社交环境,能够被别人尊重才买的。人做事之前都会给自己找一些理由,让自己的目的的愿景看起来高大上一些。
所以说,如果你能说服用户,分享这个页面其实是为了你好,或者为了你的朋友好,这样分享的动机会更强烈一些。因此一定要带着场景去做裂变。你如果不带场景,用户就会纠结。当然不否认还有一些八线城市,或者大爷大妈,会为了利益去做分享。但是像在座的各位,已经被各种裂变玩法轰炸过,我们一定迈不过这个心理门槛:这个活动页面我到底要分享到哪里去?我分享到哪个群才能显得不那么 low?这个心理门槛会阻碍绝大多数裂变活动的传播性。
. 降低传播成本
如何降低传播成本 。这几条都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填了很多坑才总结出来的。
第一,加上目的性引导。
最早我们做裂变的时候,喜欢让用户分享到朋友圈,因为我们觉得朋友圈是能让最多人看到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微信开始封杀,因为张小龙不喜欢朋友圈都是分享的链接。于是我们只好让用户分享到群,或者一对一地分享给好友。
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之前一个裂变礼包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裂变倍数是 ~ 倍。但是朋友圈被屏蔽了之后,我们让用户分享到群或好友,裂变倍数成了 ~ 倍。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马后炮地给大家一个推测的结论:可能是因为分享到朋友圈属于无意识的行为,我分享的时候没想过要分享给谁,也没预期谁会来点击。而别人在朋友圈里点击一个链接,也是无意识的,甚至可能只是为了一些人情,比如你领导发了一个链接,你点进去看一下,像完成任务一样。这样,朋友圈里的链接产生的影响会比较低。但是当用户只能分享到群的时候,他必须得思考:要分享给谁?比如还是举那个母婴用品的例子,他得思考哪个群里会有大量的母婴用品的用户,这样的分享才是更有效的。
第二,预期性引入。
要区分好做传播和做裂变的两种场景。
很多做传播和做裂变的喜欢用一些很惊悚的文案来骗流量,比如“她的老公英年早逝,年轻男性频繁出入她的房间”、“那一夜,他竟然对我这样做……”,但是点进去看之后,完全是不达题的内容。确实题目怎么写对用户点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惊悚的文案会有很多人点击。
如果你内容和题目一致,也许用户会去分享,但如果点进来后发现是一个红包的活动,这个感觉就非常糟糕了。
用户玩一个传播和裂变的活动,是抱着非常明确的目的的。所以做裂变,文案一定要符合用户预期,比如“我这儿有十张优惠券,快来抢”,“你怎么怎么做才会有更便宜的价格”,你需要的是这样的流量。用欺骗性的文案,流量是上来了,但基本不会有什么转化。
第三,及时反馈。
用户参与一个裂变的时间基本在 分钟内,所以不要做太多的先参与再公布中奖名单之类的拉长线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个操作都有及时反馈。邀请好友之后,他到底砍了多少钱,及时告知用户,让用户能在 分钟内完成所有事情。
第四,单线操作。
这个是无线端交互的基本原则。裂变活动的页面相对偏复杂一些,会有很多呈现。但是你一定要让用户在一个页面只面对一个按钮,让他不断地点下去就可以了。如果用户在一个页面看到两个按钮,一个“分享给好友”,一个“关注公众号”,这种情况下用户就会抓狂,到底要点哪个。你应该先让用户“分享给好友”,分享成功后再弹一个页面让用户“关注公众号”。这样就避免了用户迷惑。
这儿有一些附加的运营技巧分享给大家。
一,不要忽略一个页面里面“氛围”的作用。一个完全静态的活动页面,和一个氛围好的页面(比如不断地弹弹幕,“某某中了手机”、“某某中了多少现金”之类)相比,用户参与活动的概率会有 ~ 倍的差别。
二,噱头奖品契合人群。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技巧,但是很多商家没有意识到。大家想一下,现在很多活动抽奖都是抽 iPhone。你参加了一个抽 iPhone 的活动,你会好意思分享给别人吗?可能还是会,因为 iPhone 比较贵。但是始终还是觉得有点 low 对不对,毕竟大家都是白领,为了一个手机到处求人点赞,有点丢脸。但是如果活动的噱头奖品是一双价值过万的限量版球鞋,你是不是就好意思分享给别人了?因为代表你品位好,有追求。别人都在抢 iPhone,而你在抢一双限量球鞋,你还巴不得更多人知道。所以大家要思考一下,你的目标人群,你的噱头奖品该怎么样设置,让他们真的乐意去分享。
三,没中奖比侮辱性的奖品好。侮辱性的奖品,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任何活动,绝大部分用户都是不会中奖的,有人会放一些优惠券给没中奖的用户,其实是为了把券发出去。经常会出现有个段子说的那种场景:“恭喜你,抽中一张玛莎拉蒂五元优惠券”。大家不要笑,确实很多人在这样干。这个就叫侮辱性的奖品。用户没有中奖,你还恭喜他,这种感觉是很糟糕的。用户会对你的活动产生质疑,下次活动他不会再参加了。但你如果告诉他没有中奖,他只会觉得自己这次运气不好,下次活动还是愿意参加的。你想发券也可以,但你不要恭喜他,你可以说“很抱歉,你没有抽中奖品。我们补偿你一张优惠券”,这样的体验会好很多。
. 控制活动风险
接下来我们讲风控。刚才讲到做裂变,风控很难,怎么和“黑产”、“羊毛党”斗智斗勇。所有的风控要做的基本工作是接入风控库——黑名单、白名单什么的。但现在的“黑产”已经进化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前做风控是接入了腾讯和京东交叉的一个风控库的,就是说你在腾讯干过坏事,或者在京东干过坏事,我都会把你拦截住。我认为已经是相当强大的一个风控库了。但还是拦不住高级的“黑产”。只能靠你自己在活动中主动做逻辑控制,比如说:
一,单用户操作峰值控制。
一个正常用户在一个裂变活动中,最多可能会邀请十几个二十几个好友。但是一个“黑产”帐户,可能会邀请一两千的用户。当然不否认有一些社交花的用户,能邀请到一百个两百个用户,但是这种社交花数量极少。
所以建议大家找一条线,去设置一个邀请数量的上限值。这样就可以把“黑产”帐户拦住,留住你想要的高质量用户。
虽然每个场景不太一样,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的数字——,这是一个比较平衡的数字。设置一下每个用户最多拉 个好友进来,基本上能拦住“黑产”,也会伤害极少部分的社交花,但能留住大部分人肉“羊毛党”——人肉“羊毛党”就是真正靠自己的号召力来召集别人砍价的大爷大妈之类,这类用户我们当然是非常欢迎的。
二,单小时和单天峰值控制。
“黑产”的操作会集中于一个时间段,短时间内刷一波。因为他们靠这个ZQ,所以要在这家刷一下,在那家刷一下。如果你不做单小时的峰值控制,可能你的奖品会被“黑产”一个小时内全刷走。单天峰值控制也是这个道理。
做这个控制,特别要注意的一件事是活动规则的免责条款,因为你在限制用户的互动次数:单小时的活动峰值到了之后,就会显示“活动太火爆了,请稍后再试”。如果你活动规则里没有免责条款,可能会被工商局约谈。这事是怎么回事呢?虽然活动规则这个东西正常的用户都不会去看的,但“黑产”会去看,他们一旦发现他们刷奖品的策略被你拦住,他们就会找你的规则里是否有漏洞,比如你设置了一个用户最多拉 个好友,但是规则里没有写,他们就会有一套专业的流程去投诉你,然后你会真的被工商局约谈、罚款。
. 引爆活动
怎么样去规划一个活动?基本上一个活动周期就是 天。
上线前 天,准备种子用户。去各种社群、各种公众号,你要找到最精准的会帮你分享的那群用户。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需要冲爆发量,你都可以去一些羊毛党的论坛去发自己的活动:这儿有很多奖品,大家快来刷。
上线后 天,多放奖品、提高概率。用较高的概率去发一些奖品出去。第一个好处,中奖概率高会形成很好的口碑。大家会互相传“这儿有个活动可以中奖,快来参加”。第二个好处,上线第 天,基本上你的活动还不会被“黑产”关注到。因为“黑产”为了ZQ也会对可以刷的活动进行观察,基本都是在上线后 ~ 天去刷。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集中资源推广,把大的资源大的流量推进来,去稀释非正常用户的比例。
上线后的 ~ 天,是控制期。这个时候做裂变基本都是在和“黑产”斗智斗勇,要不断地去观察异常数据,比如短时间内爆发、半夜流量突然上涨、大量相同的 IP 什么的。否则被“黑产”得手,你的奖品就会浪费掉。
下线前 天,是收尾期。中奖公告,下次活动预告,安抚未中奖用户。
第三部分:关联业务
. 业务本身演进出来的活动是最有效的
想让裂变关联你的业务,最根本的就是植入这三个玩法——拼团、众筹、砍价。
拼团是用户可以直接参加的活动。众筹就是让一群人来,每人付一块钱来买你的产品。砍价可以让大量人看到你的产品。这三种方法是能直接带来效果的,能绑定这三种玩法,就尽量去做。
. 有效的裂变活动引流到业务中的技巧
如果刚才那三种方法没办法直接使用,也可以试一试这些方法。
一,发券/送试用。可以做成礼包的形式。要思考创造什么样的场景,让种子用户帮你找到目标用户。
二,游戏特权植入。就是在一些深度互动的过程中,当用户已经进入游戏的氛围时,设定一个任务给他,他会有极大的动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三,先圈粉再变现。刚才讲过,对于一些低频的、偏高决策性的商品,比如保险,一次卖不了,就先拉粉,再通过后续不断的洗脑去让粉丝转化为购买的用户。
四,深度互动。把你的品牌元素植入到互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品牌植入打造记忆点,替代单纯的静态页面的品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