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力疲弱与我们的内循环息息相关,所以要把内循环讲透。在讲内循环之前,我们得把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产能过剩给捋清楚了。
啥是产能过剩?
举个例子吧,好比资本家们生产了万桶牛奶,对应着是万块的收益,资本家本拿走了千块,剩余千块发给穷人做工资。
穷人需要生存和消费,于是就买了千块的牛奶,但是资本家们人数少,占得钱还多,这千块花不完啊,多出来的数千桶牛奶就属于生产过剩了。
因此,历史教本上就有了那个举世瞩目的图片,一边是资本家们忙着把多余的牛奶全部倒掉,一边是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不是对应咱们中国的一句古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个世界的常态就是,绝大多数人口都是穷人,他们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却拥有着最少的资源。
上学的时候不懂,既然牛奶过剩了,资本家为啥要倒掉而不是给穷人分了呢?
后来想通了,生产过剩对应的是有效需求太少。
假设富人消费后,还剩余桶,你倒掉桶,还剩余桶可以在市场上卖出价格,这对应的就是有效需求,就是还有少数人可以勉强买的起牛奶。
如果免费送的话,牛奶的价格就不保了,这个人也不愿意掏钱买,那资本家们是一分收益也没有,没有利益的事儿,资本怎么会干?
在资本主义初期的时候,产能过剩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导致类似的悲剧重复发生,产能过剩的最终呈现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危机。
工业化以来,过剩与危机之间传导原理是这样的:
技术革新——生产扩大——加杠杆——继续扩大生产——产能过剩——经济危机!
举个例子,世纪的时候,由于英国大力推广织布机,这个时候纺织行业利润较大,于是资本一哄而入,借贷扩张,紧接着就造成了布匹产能过剩,产品大规模滞销,产品卖不出去,企业无法持续经营,工厂破产,工人失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随之爆发。
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都给漂白了!”
可见经济危机带给这个社会的灾难有多大,可以说是不亚于一场惨烈的战争。
织布机技术毫无疑问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样有利于全人类的发明却酿成了这样惨烈的悲剧,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本主义自带的缺陷。
因为资本逐利,只要有技术革新带来新的产业和利润,就一定会涌入并扩张生产,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重复出现。
那么有办法解决产能过剩,避免经济危机么?
官方显然一直在这个路上想尽了办法,既然产能过剩是因为人们有效需求不足,那就“印钱”给大家,让大家手里有钱,有钱了就能去消费,帮助去产能。
现代社会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也就是通过债务创造货币,货币通过贷款的方式投入市场。
当时的美国就是通过各种花样信贷,给普通老百姓发放贷款,刺激他们借钱消费。短期内产能过剩的危机还真被解除了,但是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那就是年的次贷危机——因为美国银行各种天量放贷,人们借钱太多,收入跟不上,最后还不起款,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风暴。
可见,信贷规模是有个极限的,过了这个极限,经济危机同样会到来。
这是美国的例子,那么中国又是如何通过“印钱”,帮助经济发展和有效去产能的呢?
答案是通过房地产,房地产就是中国的“印钞机”。
我打个比方,假设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这个村子里每天都可以生产出件商品,但是人们只能够消化掉件(内循环),剩余件属于产能过剩。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因为与世隔绝,也不能往外倾销,自己内需也消化不了,那不是要爆发危机了么!
为了防止村里经济危机的爆发,村里的一位长老发现某种石头特别受大家的喜爱,于是他就开办了一家银行并鼓励大家去炒石头。
人群出于私欲和贪婪,非常喜欢这种通过买卖石头赚取差价就可以致富的经济方式。这模式完全满足了一些人想要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心态。
于是,人群开始疯狂的借贷炒作石头,在这个借贷过程中,无数的钱被“印”了出来,一时间,这个村庄开始繁荣了,人人都有了钱,人人也都有了债。
接着,因为山村有了钱,轻松地消费掉了那多余的件产品,经济危机解除了。甚至由于大家疯狂借贷,这件商品完全不够满足需求了,又出现了产能不足。
这个时候,有条件有眼光的人就去投资实业生产产品,有了利润之后,其他人开始借贷涌入这些产业,慢慢的,山村每天能够生产的商品远远地超过了件。
好在长老有先见之明,早早地领着大家把通往外村的路也给修好了。这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大量地出口给别的乡村(产业规模扩大,开始外循环)。
最后,由于外村的加入,需求增多,产业竞争加剧,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产业升级),有些甚至创造出了新技术,可以更高效的生产新产品(技术创新,带来新的产业模式和利润点)。
好,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石头在实际生活中有价值么?
当然没啥价值。
为了鼓励大家去炒,长老利用手里的资金强行把石头的价格推了上去,有了利差,这石头才算是有了收益,但它本身其实是没啥价值的。
就像房子,对于一个人来说,除了居住的那套,其他的也就是一堆钢筋混劲土,有些城市的百十平小空间,真的价值百万甚至上千万么?
真正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反而不能随意炒作,比如说粮食,大米等,这些必须是国家管控价格,要是炒作的话,就会有人囤积持续拉高价格,这样的情况持续演化下去,最终会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
所以,炒作物的选择也是很有技巧的。
虽然石头毫无价值,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炒作石头这种行为,不但拯救了山村,使其免于经济危机,还让它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
长老利用每个人的贪婪,发展了村里的产业,修建了村子的基础设施,让村子变得更加宜居美丽。
最后,曾经落后挨打,积贫羸弱的封闭山村竟然实现了传说中的伟大复兴,一跃成了强村。
村民也过上了比以前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甚至包括那些没有能力购买石头的人,也在这场石头炒作盛宴中获得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到了这里,大家可以看清楚了吧,这个炒“石头”拉升经济的模式,说的就是中国房地产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交互原理。
“长老”就是国家,通过房地产“印钱”,去化了过剩产能,提升了经济活力,并最终通过高效的生产力敲开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大门(加入WTO,进入世界贸易体系)。
但是,石头炒作的借贷规模是有限的,一直玩下去,也会出现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信贷规模一路发展到近几年,国家开始强调“房住不炒”,并启动了房地产行业去金融化,也就是不让给“石头”贷款了,这相当于从根上卸掉了“印钱”游戏的关键环节。
“印钱”停止了,市场中现有的货币规模还在,生产力还有,但是需求跟不上了。
我们先说内需。
宏观的来讲,年在对房地产,教培,互联网等行业大刀阔斧的整改之下,企业出清和人员失业可以说是挺严重的,当然,这是经济转型升级阵痛期,有挤压和缩表,势必会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
而这负面效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的收入增长受限,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萎靡。
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游客.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是亿元,平均每人次算下来是块钱/年,同比正常年份(年有疫情)减少了,比如说对比年,当年的人均旅游花费是元。
两年时间,人均减少了五十多块钱。
也就是说,即便大家都愿意出门消费,但是真正花出去的钱还是比以前要少。
消费十分疲软啊。
还有就是人口增速在放慢,虽然人口减少现象目前还未凸显,但是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孩子们的数据确实实打实地降了。
年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人数为.万人,比年下降了万人,是过去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
如今,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网上被曝出部分幼儿园开始出现“一孩难求”的局面。
仿佛一夜之间,排队抢幼儿园的时代已经过去,前几年还是幼师荒,转眼却是孩子不够用了。
这人数量都少了,还怎么谈消费啊?谁去消费啊?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看数据:
年月份,CPI同比增长.%,PPI同比增长.%。
这两个指标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了.%,但是老百姓日常消费品物价仅上涨了.%。
这意味着疫情之下生产原材料价格飙升,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但却无法将增加的成本通过产品加价最终转移给消费者。
更直白地说就是,消费端有效需求太少了,企业主不敢随意加价!
而且,这个PPI和CPI的剪刀差不是单月的偶然现象,而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了。
综上来看,市场真实的情况还是——产能过剩!
因为负债见顶,“炒石头”模式是指望不上了,“长老”的大部分资金只好在金融机构里空转,那么产能过剩怎么解决呢?直接印钱发给群众?
当然不行,直接印钱发那妥妥的引发恶性膨胀,直接把老百姓的生活给带沟里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会更大。
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外部有效需求呢?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大外循环?
短期能,长期肯定不行。
因为全球其他国家也需要外循环去产能。
年,因为中国疫情控制得快,生产链条率先恢复,出口一度十分强劲,确实给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今年随着海外供应链短缺问题的逐步缓解 ,接下来中国出口顺差优势会慢慢下滑。
而且,翻开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在过去五年间,中国货物出口额都稳定在大致万亿元的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贸易外循环此刻也遇到了瓶颈,想要上一个台阶,除非技术上有突破,或是再遇到某种黑天鹅的降临。
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在美元霸权主导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之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常态化,外循环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动力,随时可能被一些外在因素打断。
比如说这次俄乌战争,虽然中国并未参与,但是全球国家是一个人类生存体系,彼此之间经济往来繁复错杂,中国根本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美国也不允许中国独善其身,甚至在近日多次公开发声要对中国加大贸易制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完全依靠外循环模式拉动经济增长,无异于把经济控制权转让给他国,无法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以,中国也很有先见之明的提出,要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我们来看两个国家的案例,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
德国在二战之前是内循环经济,后来在一战中伤了元气,内循环不起来了。美国就借款给德国买材料开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卖给美国,一小部分留到国内。
就这样,德国慢慢由内循环贸易体系逐步转变成了美国的生产国,经济增长开始以外循环为主。年,经济危机爆发,德国又出事了,加上美国也是大面积破产,德国的循环体系又完全不行了。
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他是咋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简单说就是靠军工,国家发行国债,把筹到的钱给军队,军队拿着钱找企业下订单,这样一来,经济就运行起来了。
这和罗斯福搞的“以工代赈”本质上是一回事儿,都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
说道这里,我还想说一句,所谓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其实我国古代先贤,两千多年前的管仲早就用过了。他的主张是,在年岁欠收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广建宫殿台榭来增加就业机会。
这些举措和现阶段我们国内通过搞基建,吸收产能,扩充就业,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是一回事!
我们再仔细说说美国吧,尤其是罗斯福政府时期。
当时美国的思路并不是简单的“以工代赈”,更确切地说,他们搞的其实是“共同富裕”!
是的,你没看错,罗斯福之所以伟大,一直被美国人民敬仰,是因为他很超前地意识到,整个美国社会要想稳定运行,必须得搞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来!
通过产业改革,配合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社会财富重新分配,最终实现提高工人收入和生活福利保障的目标。
牛逼吧?
很多人或许不相信,美帝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怎么会宰割资本家呢?还用收割资本家的钱去造富无产阶级?
其实这个是有背景的。
在那个时代,苏联的意识形态是普世价值,处于进攻位置,而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处于防守状态。
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个没有地理和民族限制的国名,纯粹以意识形态凝聚,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
当时地球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美,都被这一意识形态严重渗透。苏联政权统治下的国家成了人类精英心目中的乌托邦,各国的共产主义者都在为心目中的“苏联”而奋斗者。
那个时代的苏联展现出了强大的号召力,比现在的美国号召力强悍多了,欧洲和美国的情报体系都快被苏联搞瘫痪了,很多高级精英们愿意无偿为苏联提供帮助,各种机密信息不断传输到苏联高层之中,为苏联战略版图扩张提供了极大帮助。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美国资本家本发起了斗争反击!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马克思主义不是说资本家是剥削工人的么?那么在资本家当家的欧美资本社会里,资本家们统一思想,配合罗斯福政府展开了“自我革命”!
在搞基建的过程中,罗斯福大刀阔斧地拆分了自由主义时代的那些工业和金融巨头,同时对富裕阶层征收重税!
通过资本家们配合的自我剥削,把财富集中到罗斯福政府手中,然后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提高无产阶级社会福利,给工人提高工资,加保障,加福利!让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过得日子比谁都好。
咋一看,好像资本家们良心突然发现了,工人们欢欣鼓舞啊,人心开始摇摆着跳动了,与资本家们的对立事件开始减少了。
美国政府主权阶层(资本家们)一看有戏,那就按照罗斯福说的办吧,不就剥层皮么,总比被苏联入侵了砍头强,于是咬着牙可劲地加大自我剥削。
年至年,美国税率高的可怕,主要针对的就是富裕阶层。
尤其是年至年间,苏联影响最大的年代,最高税率达到了%,资本家们的高额收益几乎全部被拿走。通过财政转移分配给工人提高他们的生活福利,这一举措顺利地平息了工人阶层的愤怒,有效地遏制住了苏联的赤化渗透。
大家可以看下图,橙色线是美国%以上人口占有的财富比例,在年的时候,占比最低,少数的富裕阶层占有更多的财富,美国国内贫富差距巨大,老百姓手里都没有钱,自然也就没有消费力了。
到了罗斯福执政期间,主要致力于调整国内收入结构,从他出台一系列法案开始,富人财富占比一路向穷人阶层转移(上图中间箭头所示),美国慢慢涌现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国内消费力就上来了。
同时,罗斯福还搞了个养老基金,保障无产阶级退休后可以老有所依,让大家可以放心消费。
就这样,工人阶层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起来,国内经济也被消费拉动,逐步盘活了。
时间一长,老百姓们的思想就变化了,甚至那些精英们的看法也变了,发现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资本都是冷血的不太正确啊,还有那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喝工人的血活着这话好像也错了。
看看那些资本家们,累死累活的投资开厂,挣的钱大部分都交给国家了,转手又变成福利补贴让无产阶级享受到了。
这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啊,分别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啊,还斗争什么呢?这日子多好,资本家给自己打工,干嘛还要打倒资本家!
啥叫糖衣炮弹,这就是糖衣炮弹!
后来,苏联没了,资本家们也不怕了,尤其是到了里根政府时期,为了追求社会效率,又开始搞自由化,税率麻利地又降下去了,好日子又回到了富人自己手里。但是社会却越来越分化,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直接导致了年的次贷危机。
所以说,政府介入虽然会抑制资本家的投资意愿,影响社会效率,但是却可以保障社会的稳定性,因为政治上追求的不仅仅是效率,还有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是只考虑效率,的确达尔文的强者生存更有效率,但是财富和资源会越来越多的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而剩下的大部分人会因为贫困无法得到生活保障,就会产生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是直接导致战争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国家介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比如说基建工程,通常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低,这个要是交给市场运作肯定不行。市场中的资本只会趋向于那些利润丰厚,回报高效的行业,这样整个社会就谈不上创新突破和稳定发展。
尤其是在科技研发上,像是原子弹,基因工程,互联网等技术都是国家领头搞出来的,最后用到国防,或是用到市场上,最终一步步走入民间,创造出很多的超级互联网企业和海量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经济带来新一波的红利。
上面德美两国的例子也看了,德国的很简单,可以直接理解为“以工代赈”,我国如今在国内投资基建,在国外搞“一带一路”都是“以工代赈”,目的是为了消化产能,拉动经济增长。
至于美国,通过转移支付和国家科技突破两个抓手发力,一方面创造出强大的中产消费群体,一方面通过科技革新,找到新的货币发力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
我国显然是早就意识到了这些,现在也走在这样的路上。
在年,先是从国民的刚性开支上着手给老百姓减负,针对住房,教育和医疗等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某种意义上讲,降低老百姓的刚性开支算是变相增加民间福利保障,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比如说住房,国家坚持“房住不炒”指导原则,出台二手房指导价,限涨限购等措施,有效打击投机者炒作,平抑房价,利好刚需。
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老百姓多出的钱可以去消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还有给中小企业减税降费,补贴个人所得税等,都属于国家财政转移补贴,杠杆转移。
说到杠杆转移,我们可以对比下中美两国的国家负债比:
现在美国国债已经占到GDP的%,中国的只有.%,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层面的负债,占GDP的比值其实不高,我们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块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中央层面的财务是健康的,但是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
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很难,企业里暴雷的也不少,居民的杠杆率也快达到了%,接近发达国家居民负债水平。大家可以看一下周围认识的人,有几家没有房贷,每月不需要勒紧腰带过日子的?
所以,下一步,中央层面会进一步加大负债,一方面是转移支付,杠杆替换,目的是为了给居民降杠杆,提高福利保障。另一方面是投资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比如说特高压,东数西算,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类的,这是我们未来科技发展的突破点之一,是重头戏。
最后,再说一个,那就是大家一直热议的房地产税。为什么年释放开征该税的信号那么强烈?
一个原因是土地财政需要替换,为地方政府减负。
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共同富裕,对富人征税,补贴穷人阶级,最终扩大中间收入阶层,提升居民消费力,为国家“双循环”战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