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是靠先天才华还是靠后天努力?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学习创作理论对写小说有没有用,大家的意见还是统一的,肯定有用。
就像你要学开车,当然可以先坐在车里观察别人是怎么开的,然后再慢慢熟悉车辆,最后实操掌握它。这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刮碰撞车等试错成本。
你也可以换成另外一种方式。先去驾校系统地学习理论和操作,然后自己再慢慢去熟悉和掌握。
后一种方式会大大提高你的效率,事半功倍。
同理,创作小说也是这样。
在《小说创作基本技巧》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那些一头扎进去,提笔就写的人,可能在入门或者是快速拥有写作感觉方面有所收益,但是,故事最终能走多远,会不会误入歧途,会不会在复杂的情节中迷失掉方向,这些都是不确定的问题。”
书的作者克里斯·赛克斯是英国知名作家和剧作家,他为BBC撰写过大量剧本,目前在牛津大学等院校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赛克斯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他高度重视总结写作理论。在书中,他对小说的形式、情节和结构进行了深度解读,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所谓形式就是内容的表现方式,是“模式、类型、种类、表达多样性”的统称。
比如说,同样的爱情主题,可以用诗歌、小说、音乐、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来表达。
具体到小说,形式又可以继续细分,如常见的侦探小说、爱情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等等。
赛克斯认为,每种小说形式都有其个性的要求,每个作者在动笔之前都应该熟稔这种类型的规则,戴着镣铐跳舞才能让故事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个观点乍一看似乎和我们的直觉相悖。文章贵有新意,每个作者都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创新。
难道我们应该循规蹈矩地写作吗?
没错。塞克斯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在形式上要循规蹈矩,而在内容上突破创新。
换句话说,如果你写的是犯罪小说,那就不要纠缠于爱情;如果你写的是爱情小说,也别陷入对案情的推理。
拿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为例,情节上可以由爱情导致谋杀,但是绝对不能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写出茶花女的味道。
因为每种类型小说的受众不一样,读侦探小说的读者可不是来看爱情故事的。
一本侦探小说如果不是按照发生案情、寻找线索、意外事件、揭秘真相的顺序来展开,读者就会找不到阅读安全感,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最后给出上当受骗的结论。
赛克斯关于形式的意见对于创作新人来说很有价值。新手作家往往不喜欢刻板,生怕落入窠臼,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即便是成名作家如果反传统,效果也并不一定会理想。
拿古龙之后的新派武侠大家温瑞安为例,其作品《四大名捕》的水准有目共睹,可是他后期的一些武侠作品却以科幻元素来填坑。
这虽然可以理解成一种创新,可读者却并不买账。
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武侠小说的范式——在除恶扬善的打斗过程中彰显侠义精神。
当读者看到一个高手练到顶点后竟然邂逅了外星人,除了惊掉下巴,也难免会产生牵强附会的感受。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作者,吃透样式,照着样式写,是最安全最容易成功的选择。
作为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历来是所有作者都极度重视的问题。人物活在情节之中,而情节需要人物去推动。那到底在一部作品中,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呢?
关于这个问题,《小说创作基本技巧》认为,你需要首先确定自己的故事到底是情节驱动型还是人物驱动型。
如果是情节驱动型,那就不用特别重视人物的可信度。
比如我们熟知的电影《》系列,大家来看的就是精彩的追车、性感的美女、酷炫的动作,我们只需要把情节逻辑串联好,至于美女一见面就会爱上邦德可不可信,是没有人会计较的。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刘慈欣文笔的讨论。
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惊叹于刘慈欣对于未来、对于星空的宏大想象力,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暗暗叹息于大刘的文笔。他们觉得大刘笔下的人物都是“工具人”,单薄而毫无生气。
排除作家写作风格的影响,这也是出于对小说节奏的选择。
情节驱动型故事中,情节就是会与人物的需要相背而行。情节全力推进,人物只能慢慢地赶上来。如果相反,小说就会变得拖延而索然无味。
当然,如果一个故事是人物驱动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作品往往节奏缓慢,通常也不会发生太多的情节。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主要处理的是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的内心感受。
比如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全书有万字之多,但也不过就是写了一个岁少年在两三天内发生的事。情节相对于体量来说,可谓简之又简。
所以,在小说中,人物和情节永远是动态的,或者平衡或者不平衡,而失衡的时候要多一些。
人物塑造得多了,情节设计就会少一些,情节设计多了,人物塑造就得做出相应牺牲。
当然,理想情况是两者能够取得平衡,但这极难做到。原因无关体量和篇幅,主要是出于对小说类型的考虑,以及由类型决定的节奏。
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有结构,从动物到植物,从建筑到山川。那么,反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故事,自然也要有结构。
结构能使内容处于恰当的位置,让小说更和谐。如果缺少结构,那么即使细节描写再出彩,作品仍然会丧失整体感,给人留下不佳的印象。
虽然有些大部头或者小品文没有整体结构的模式仍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作为小人物,我们还是要努力使作品平衡协调。
什么是结构呢?
按照赛克斯的划分,一个故事的结构可以划分成开头、中部和结尾。
这其实和我们的传统不谋而合。
中国古人早就把写文章总结为凤头、猪肚和豹尾。这就是结构。
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怎样在动笔之前设计好结构。
《小说创作基本技巧》介绍了一个小窍门,用“因果故事”来练习构思。
首先,设计一个结果作为开头,比如:
我平生做过最糟糕的事就是吃了一条金鱼。
我平生做过最糟糕的事就是醉酒驾车。
我平生做过最糟糕的事就是结婚。
其次,找到发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作为中部,比如: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缺乏自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讨厌老人。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需要钱。
最后,给出另一个结果作为结尾。比如:
结果是我再也没有吃过糖。
结果是我蹲了半年监狱。
结果是我参军了。
当我们想出了很多类似的语句后,再把他们随意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也就诞生了。
组合一:
我平生做过最糟糕的事就是醉酒驾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讨厌老人。结果是我蹲了半年监狱。
然后我们再来逐一检查三个部分是否具有戏剧张力。
显然,相比于开头和中部,这个结尾显得有些薄弱,醉酒驾车蹲了监狱完全在预料之中。为了提高可读性,可以换一个结尾再试试。
组合二:
我平生做过最糟糕的事就是醉酒驾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讨厌老人。结果是我参军了。
好,换成现在这个结尾故事性就增强了。
构建好结构,再去努力使故事情节合理化,增添进环境背景、相关人物、精彩的对话等等其他要素,一篇合格的小说也就产生了。
当然,我们在努力使情节逻辑合理化的过程中,同样要考虑一些常见的创作技巧,比如目的、阻碍和行动公式;英雄之旅等模式。
还要保持总体调性,不能跳跃太大…
在书中,赛克斯对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都有介绍,也对电影的三幕结构、神话和童话的创作模式做了很多探讨。
总体来说,如果你有志于创作小说,或只是想深入看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那这本书值得一看,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