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媒体运营 » 正文

微信摇一摇是什么功能,挑战微信的社交产品,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6124 人参与  2022年12月01日 18:10  分类 : 新媒体运营  评论

编辑导读:每一个互联网大厂,你都能看见它们在社交赛道上的前仆后继。新的社交产品层出不穷,眼看各大挑战者起高楼,眼看各大挑战者楼塌了,但“社交王者”微信仍然屹立不倒。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微信摇一摇是什么功能,挑战微信的社交产品,不应该是什么样的?-百度竞价优化_微商推广_今日头条自媒体_新媒体运营_剑谦网络

社交,是产品赛道上的皇冠。

每个产品经理的心中都有一个社交梦,每个大佬的蓝图里都有一个关系链。这句话翻译成代码,就是不断推出的社交产品。

前有阿里的来往、网易的易信、字节的飞聊,后有年轻的多闪、老罗的子弹短信、王欣的马桶MT,再加上前微信总监的画音,社交赛道熙熙攘攘。

要说有哪款产品撼动了微信的社交霸主地位了吗?这肯定没有。要说大家死心不再尝试了吗?那肯定也不会。但一款真正能撼动微信的社交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

作为产品经理,我很好奇、也很关注社交产品的发展,眼看各大挑战者起高楼,眼看各大挑战者楼塌了。这个问题,正面看似乎找不到答案。

但换个角度,挑战微信的社交产品不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我认为很明确,现在我就尝试从以下点来分析回答。


一、不应该是视频直连的形式

社交产品分两半,一半形式是沟通,一半形式是内容。

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即使G时代、云上视频、智能终端全部降临,只要具体到社交的沟通形式上,文字必是不可变更的答案。

社交的核心是联系,产品是亲密关系的载体。文字能满足的社交底层的三个需求,没有任何形式可以替代。

文字的第一个需求是隐私,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维护社交关系时的个人隐私。

在我们文字聊天时,我们不知道对方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甚至不关心对方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因为一旦我们表现出关心,对方会很反感。

社交维护的常态,不应该是视频直联。即使存在着美颜,也无法美化散乱的房间、蓬松的头发、惺忪的睡眼、安静的办公,还有没洗的素颜。

这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在聊天时关注的聊天内容,至于其他的环境,我们没必要知道,对方也不想我们知道。

因此,无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视频直连的沟通方式都将是备选,我们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次的会面。

文字的第二个需求是异步性,即社交不是实时在线,我们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立即回复,这是文字已读不回的权力。

我们都有被钉钉已读支配的压力,那么想象一下视频直连的响声,接还是不接就是一个问题。

有些事情不着急,慢慢放着处理就行。有些人不需要立即回复,我们晚上回复也可以。有些消息就是要漏掉,生活中有很多大可不必。

我们需要不被打扰的权力,我们需要已读不回、消息免打扰、拉黑删除的三重权力。这是文字给予的无压力的需求,不可替代。

文字的第三个需求是效率。站在不需要实时沟通的前提下,文字的阅读效率大于语音和视频。

这是我们经常吐槽聊天发语音是低情商的表现。文字的阅读效率,体现在我们自己精读、略读、一扫而过的把握,不可替代。

视频也好语音也罢,都做不到文字扫一眼就能get要点的能力,我们不是随时能能够听语音和看视频,但我们随时都可以读文字。

花样的视频直联、更多的情感触碰交互,可以是沟通形式的加分项,但一定不应该成为替代项。

文字的形式可以说古老,也不是说文字一定不可替代,但我们就是在使用社交产品时,无法绕过发文字。这是不应该也不能被挑战的需求。


二、不应该是虚拟身份的形式

如果以虚拟形象online的形式,恰好能满足文字的隐私和异步,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

这是社交的伦理问题,社交的前提是基于现实生活还是基于虚拟世界?站在互联网的角度,我们讨论的前提一直都是真实身份映射的现实。

如果以虚拟身份为社交基础,这其实在游戏中能找到答案。游戏已经作为了社交的试炼场。

如果是纯粹平等的社交,那么魔兽世界可以参考,靠着技术和时间,用户可成为工会大佬,获得兄弟认同和妹子青睐。

如果是不平等的社交,那么梦幻西游可以参考,靠着财力一身价值千万人民币的装备成为区霸,就能获得全区尊敬和无声崇拜。

但一个判断是,不能奔现的虚拟社区不现实。如果没有现实身份财力的映射,虚拟终将是一个桃花源,是一款高阶的游戏罢了。这也是对元宇宙的发展判断。

人的马斯洛需求五阶段,人的七情六欲温情冷暖,在虚拟身份的包装下,只会被放大,不会变小。

社交产品必须真实,让双方不存在欺骗。不论是情感的同频共振,还是财力物力的身份彰显,这就是我们基于常识对他人做出的判断。

这份判断在现在真实认证的情况下都存在如此多的诈骗行径,那么在更加虚幻的世界里,将被无限放大不可收敛。

有价值的社交才有意义,虽然不同用户对价值的定义不同,但价值终归是基于现实和自身需求的价值,而不是盲目想象的躲避现实。

用户不缺虚拟身份。他们一直在游戏中扮演着角色,他们在艾泽拉斯组团、在王者峡谷对战,在提瓦特拥抱幻想、在阿拉德面对深渊。这解决社交的需求了吗?并没有。

如果真到元宇宙的那么一天,技术无限发展,我们不再扮演角色,而是突破了物理和时间的限制,在一片云上的城市里重新打造自己,在其中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可能吗?有可能。

但这不就是黑客帝国的矩阵吗?不就是火影里的无限月读吗?我们的肉身凡胎怎么办?我们的衣食住行怎么办?社交的长期价值必须是真实,社交关系不能见光死,得有真情实感。

虚拟身份 online 必须是现实生活的映射,这样我们才能在另一个差异化的生活中,拥抱新生、生生不息。


三、不应该是擦边球的形式

擦边球的社交约会产品层出不穷,但这些产品必然不是能够挑战微信的存在。

虽然微信在发展阶段因为摇一摇和附近的人被冠上了擦边球的标签,但若想再以这种形式寻求产品的增长,在现阶段难如登天。

现阶段的约会社交产品直白纯粹,在卖点上大力宣推,俨然不是微信当年功能被用户使用的另一种玩法,差异巨大。

或者说,约会产品的核心不是为了做社交,而是为了赚钱,简简单单的赚一份愿打愿挨的钱。

约会社交产品的迭代核心是身份加持和约会限制,两者都是用户财力物力的虚拟映射,让有钱人的身份获得彰显,让颜有值的人找到认同。

这类产品没有一个做大做强创造辉煌的心,心里想的念的只是投放广告和用户LTV的投入产出比。在一茬换了一茬的产品外壳包装下,是一款没有灵魂的社交产品。

不得不说,他们也提供了社交的价值。但这只是提供了部分价值,社交产品也不仅仅是见面约会这一种诉求,还有我们那种平淡如水的生活。

下一份国民性的社交产品,承载的也必然是生活,生活在%的时间里都是如水一样的没有波澜,每年的一个又一个阶段。

换个角度,这种约聊形式的产品,面对的用户仅仅是命中需求的部分陌生青年。在社交领域,部分就等于小众。

做一款小众的社交产品不难,但这肯定不是社交产品人的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产品,肯定不能够挑战微信。


四、不应该是沟通为主的形式

我们前文说了文字是沟通的重要形式,但跳出来看问题,下一款社交产品真的应该是以沟通为主轴吗?应该也不是。

社交产品一半形式是沟通,另一半形式是内容。如果站在需求的角度来看,沟通是刚需,内容才有弹性。

沟通是线下关系的映射,解决的是效率问题。我们不用上门、不用大喊、不怕时间消逝。但我们只会在需要的时候聊天,那种有事没事聊家常的产品形态不是沟通,是另一半形式的内容。

我们在沟通形式上的需求已经被微信满足的很好,在沟通的需求上挑战微信根本没有痛点和机会点。

要知道,技术发展带来的沟通形式的更新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应该也无法作为社交产品的核心卖点。

但技术发展还带来了数据爆炸,我们每个人创造的数据都在以几何倍数增长,如何满足这部分爆炸的需求,才是社交产品的机会点。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内容数据的快速发展,元宇宙的核心也是让更多我们自身数据上传,更加真实可触碰,甚至直接就是映射。

在社交产品对内容的承接中,再去满足刚需的沟通需求,算不算社交领域的高频带低频呢?我认为是的。因此,未来挑战微信的社交产品,必然不以沟通为主轴,而是以内容为主轴。

我不知道未来挑战微信的内容社交产品是什么样,但前提肯定是内容质量。质量可以是兴趣社区,可以是真实生活,可以是热点时事,可以是三观态度,可以是身份形象,这都是内容产出的出发点。

换句话说,新的社交产品跟微信也不必是替代关系,只是把部分场景换到了新产品就够了。站在这个维度,挑战就已经成功了。

因此,我认为的下一款挑战微信的产品不应该是替代关系。挑战的出发点为什么一定是替代呢?去弥补或者抢夺一部分需求也可以。

产品要有定位。让微信去承接日常沟通的琐碎,让新产品定位于新奇的相遇。让微信去承接文本的内容阅读,让新产品去承载视频的欢声笑语。

这样来看,新的社交产品存在一定的机会。


五、最后

社交产品肯定不会一成不变。

在变化的需求中把握底层的,在发展的技术中替代原有的,在更新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

我不知道下一款国民社交产品应该是什么样,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是上面的四种形式。

也许这款产品我们已经在使用了,只是我们还没意识到罢了。

但这种无声的潜移默化,才是挑战最需要的品质。

这也是一个产品经理成长应有的品质。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166651.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哪个能约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