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是普通人的必然
前些时候有篇文章在微信里传得很火,名叫《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本文不仅仅是套用了一个title模式,其实和该文还有点逻辑关系。
当:“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对你成立时,想必它也对你的父母成立。因此,如果意外到现在还没有发生的话,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
平凡,说难听点叫平庸。不带褒贬的解释是:普通、一般、属于大多数。换言之:不优秀,不杰出,也不独特。
对一个平凡(庸)的人而言,中年危机是一种必然。
中年危机,职场危机
中年危机,大致等同于职场危机。(媒体传播)
二十出头的时候,离开学校走入劳动力市场,前面有的是时光、憧憬和希望。“适合自己”的职位一大堆,即使工资不高,也能够看得见加薪升职。
初入职场的小白,什么都不懂,不过那是应该的。只要进入工作岗位,自然就有人教有人带,有每天日常的工作逼着你学习。工作了两年回头一看,喔!我提高得好多、好快呦!
无论是收入还是能力,感觉只要好好干,一切都会越来越好。从小白到有工作经验,不过一两年时间,再往后,成为专家、大师、经理、高管,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嘛?
白驹过隙芳华黯,时间一点点溜掉,转眼到了中年。
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成为大师或者高管。从newhire到了senior,做的还是十几年前那些事情。工资绝对值涨了不少,增幅却在逐步趋近于0。曾经有那么多职位在召唤自己,如今,好像都被一条年龄限制给屏蔽掉了……
开始危机、焦虑、恐慌。前面晋升的路已经基本上消失,反而,四下里看看人才市场,有的是子侄辈的年轻人愿意拿你一半的薪水来占你的位子。于是开始担心饭碗不保……
危机是因为不努力?
这些中年人的心思,在青年人看来是不努力的结果:
“面对危机的是那些只会简单积累经验的中年人。”
“因为没有一直向前进,没有继续学习新的内容,才导致了中年危机。”
“你不是有十五年的经验,你是一年的经验用了十五年!”
……
青年们会顺理成章地相信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定不会只是简单的经验积累,一定能够成为专家、管理者甚至马云、雷军那样杰出分子。反正将来“危机”的一定不是自己。
杰出者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是极少数。他们是做到自己领域内前1%甚至前0.1%、0.01%的那些人。
能够成为前1%的,就只有1%而已。如果你真的成了那前1%,则说明你已经脱离了大多数的范畴——你的生命中已经发生了意外!
除了这意外的1%,另外那99%,就都没有努力过吗?
当然不是。
即便努力,成功也只是个小概率事件。
努力后的危机
“既然努力了,就算还是的大多数,40岁总该比20岁做得好吧?!”
这样问倒是有道理的。毕竟,常年从事同一件事的人,总应该在品质上做得比短时间的从业者好吧。要求同一领域内的中年人应该比青年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也蛮合理。
但是请不要忽略了一个事实:市场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吗?
我们面对的市场,是
(1)在保证“能用”的情况下追求尽量低的价格?
还是
(2)追求产品的高品质并愿意支付与其质量相应的价格?
答案是:今时今日,社会的普遍需求是(1)。
年轻的从业者,只要能够提供合格水平的业务能力,即使品质确实逊于资深人员,也远比后者具有高得多的市场生存能力。
年轻人有力气,没牵挂,可以每天工作的时间更长,单位时间产能也更高。就中低端产品而言,及格线以上,数量远比品质重要。
从论资排辈到年龄歧视
过去,哪怕是学一门很简单的技能,都得拜师学艺,在师傅家当几年奴工,才能接触到一点粗浅的活计。这个师傅本身可能不过是个及格水平而已,但,就算是这样的技艺水平,学徒也不是轻易就可以被传授的。
不仅仅中国如此。英国人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提到,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行业协会经常对工人提出学徒年限的要求(例如,制鞋业要求学徒7年),否则禁止从业。而所设年限通常大大超过实际掌握合格技艺所需要的时间(学个制鞋,可能2-3年就足够了)。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为了阻止新人入行。
然而,在进入颠覆一切的二十一世纪后,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论资排辈却突然变成了年龄歧视,中间几乎连个过渡都没有。
曾经混到40岁可以指望着做熟门熟路的活计,上头老板看在多年的份上给些面子,下面还能驭使几个后辈。
如今到了40岁,回头一看,后面潮水般涌来了一批比自己年轻20岁,薪资要求低很多,工作热情高涨许多,还拥有着充足的力气和鲜活色相的竞争者。而且,他们专业技能未必逊色许多,因为互联网时代来了。
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以前许多需要门槛和较长时间消耗才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唾手可得。加之教育的普及,新一代基本都能通过公立教育掌握基本学习能力。
两方面的相辅相成,不仅大大缩短了年轻人学习业务技能的时间,甚至提供了无师自通的可能。以前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今,某些方面根本连师傅都用不着了。
面对危机,如何是好?
既然已经知道危机的存在,有没有办法趁着年轻让自己在中年到来前尽量避免?
答案是:有机会。
0. 认清自己的位置。
年轻的时候,作为劳动力市场宠儿,要看清楚自己被“宠”的原因是什么。
你之所以深受市场青睐,并不是因为你能够提供比“老人”们更好的工作质量,也不是因为你不断学习、深度成长。
也是拜“性别歧视”的标签所赐,也许是被打上了“青春”的标签,还有力气甚至色相可卖,而被劳动力市场归类为紧俏商品。
1. 向着“意外”努力。
有句老话:学到老,活到老。然而真正具备这种属性的人,不多。
如果你具备这样的属性,请相信,只要坚持有效的学习,就有更多概率在中年到来前创造“意外”。
前面说过,努力过,但不一定能够成功,但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无法成功。
毕竟,意外是客观存在的,而青春的美好之一就是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未来尚未确定之前,抓住最好的可能性并向之努力,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NOTE:选择正确的学历方向和路径是最重要的,别把大好青春浪费在鸡汤传销上。
2. 多啃硬骨头。
退一步讲,即使做不到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至少在关键节点的选择上要坚持挺住。比如:当有多个岗位可以选择的时候,选难做的那个。
如此选择,一来在现在的工作中被工作本身倒逼学习的内容和深度会更多;二来,还能为20年后饭碗不保时沿着岗位鄙视链下行,预留了一份空间。
3. 关注工作中那些枯燥无趣的细节。
工作中有很多无趣的事情,尤其是和业务相关的那部分:购买这个设备要填什么表格;申请那项业务要去XX机关做YY登记;客户的款项要经过ZZZ名目才能划到自己账上……枯燥到令人生厌……
但恰恰是这些,构成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社会的运行规范。能够熟知流程和规范,以最小代价找到人,以最短路径办成事,你就拥有了业务层面的不可替代性。
这些看起来人人都能掌握,不就是背记一大堆条文规范嘛!没错,这些事情才对“天赋”要求最小的,只要愿意就能掌握。
而同时,又因为无趣,大多数人在用不到时都不愿主动去了解。因此,为愿意掌握它们的有心人留下了创造价值的机会。
4. 构建职场人脉。
好歹在职场混迹多年,你总该攒下点人脉吧。
能称得上职场人脉的人,不是点赞之交,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了解你的能力和为人,知道你状态平稳、能干活,还不难相处。
即使现在的饭碗丢了,还有人愿意聘用你,至少愿意推荐你去应聘。
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工具、方法、技能可以日新月异,人性却是相对恒定的。世界即使加快了运转速度,运行规律总还是有其稳定的内在规律。
尽量去弄明白这些,除了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比后辈多活了十几二十年,不能白活,总得比人家多懂点儿事儿吧!
当你手脚不如年轻人麻利,加班也不如年轻人积极的时候,总归还能比年轻人多看个眉高眼低,知道个分寸进退,才算有一份对得起饭碗的价值。
就算真的没人聘用了,拿之前的积蓄做点小生意,招揽客户的第一要义也是懂事知礼。
6. 放松心态,相信世界是大多数人组成的。
最后,如果上面那些你全都没做到,那就想想:车到山前必有路!(媒体传播)
只要你还是平凡之一,还没有成了最差的那些“意外”,大不了随波逐流。毕竟,这个世界在正常运行时,是会维持大多数人活下去的。至少,还能捡那些年轻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聊以为生。
反之,如果真到了大多数都活不了的地步,最好的那些“意外”也难免被殃及。你就算真成了其中之一,也未必能躲过原子战争、冰河重临、彗星袭地、人类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