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开会,给小林发微信要一些数据。小林查询后给领导发送到手机上,领导回复“谢谢”。小林松了一口气,没有回复,关闭电脑,愉快地下班了。第二天,领导见到小林,满脸挂满黑线,面无表情地敲打小林:“以后,工作要上点心。”
普通人一旦当上领导,说话就不由自主地“云山雾罩”起来,说半句、留半句,让下属自己“悟”。小林挠了挠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领导正在为小林昨天下午没有回复微信而恼火呢!很多职场小白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同类情况,领导已经回复“谢谢”了,下属没有必要再回复了呀!怎么在领导眼里就成了“工作不上心”了呢?
换位思考一下:领导正在开会,用手机悄悄给下属发微信要资料。下属发送之后,领导回复一句“谢谢”。下属认为这项任务已经完成了。领导却认为下属“回复不当”,轻者认为你“商不高”,重者认为你“工作不上心”。如果小林回复:不客气,您还需要什么数据随时指示,就显得“工作上心”了,体现出“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的负责态度。
行走职场,细节虽然不能决定成败,但是,见微知著,细节能体现一个人的情商和素养。多回复几个字,就能赢得好感,体现出“工作细腻、考虑周全”的作风。那么,我们在职场实践中,经常跟领导进行微信交流,领导回复“收到、谢谢、OK”等看似“终结性”的微信时,下属是否需要再回复呢?
总体上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场景具体应对。高情商的职场人士懂得“根据这种场景、用这套话术”回复,让领导高看一眼、备受重用,从细节上体现自己的职业素养。
()客套。
有的领导收到下属的微信后,一般情况都不会回复的。下属遇到这种领导也是非常苦恼的,不知道领导到底收到信息了没有?有些领导的文明素养比较高,及时回复一句“谢谢”,也让下属松了一口气。这种谢谢,只是一种“文明用语”,代表“收到了”。下属回复一句“应该的”就可以了。
()表扬。
下属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给领导发微信进行汇报。领导阅后感到满意,回复“谢谢”,既代表“收到”,也表示“称赞”。如果在这种场景下,下属不回复,就不能体现出自己的领悟力。所以,下属要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回复一句:感谢领导的鼓励,就是比较“恰当”的。既代表你“承接”了领导的表扬,也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敲打。
下属给领导发微信报告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工作安排。按道理,领导应该给下属进行答复。如果领导只回复一句“谢谢”,说明其对下属的汇报不满意,但又不经想挫伤下属的积极性,忍住恼火,回复一句“谢谢”。这句“谢谢”其实蕴含着“敲打”的含义。如果下属判断不出领导带有“不满”的意思,说明其“情商欠费”。所以,下属应该回复:这个方案还不够完善,我再整理一下后汇报。
()感谢。
下属给领导办理私事,比如,接送一下孩子、取一下快递,等等,办完之后,给领导发微信通报一下情况。领导一般都会回复“谢谢”,如果下属不回复,领导还以为“下属不高兴”呢。下属应该回复:不客气,举手之劳。以后有事尽管吩咐。这样就圆满地承接了领导的谢意,并表达了“乐于助人”的态度。
总结上述情况,我们遇到领导回复微信,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我们体现出应有的素养,也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底层逻辑。领导回复“谢谢”,我们除了上述四种话术之外,还要注意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不回复”是职场忌讳。
有一个流行的礼仪:收到请回复。这是通讯时代最基本的素养。领导发了“谢谢”,我们经常认为这是“对话终结”无需回复。其实,你哪怕只回复一个“OK”,都比不回复要强一些,毕竟让对方感到心里舒服一些。
第二个原则:尊重对方的对话“终止权”。
在国际商务礼仪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上级、长者、女士的对话“终止权”。即:上级、长者、女士先挂电话,如果“反过来”就是不礼貌。比如,领导跟下属通电话,下属先挂电话,就是犯了职场大忌。“微信交流”则是相反的,下属不回复,就好像“先挂断电话”一样。所以,我们“收尾”,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三个原则:不要“自我加戏”。
领导回复了“谢谢”,下属既不要趁机“拍马屁”,也不要“啰里啰嗦”,让对话继续延展下去。如果下属的回复过于“刻意”,就有了“拍马屁”的嫌疑,让对方感到“多此一举”,让领导产生反感。比如,有些下属自作聪明,就容易引起对方的“不适”:领导,您太客气了!这点小事,您都会回复“谢谢”,您的素养值得我们学习。有您这样优秀的领导才是我们的福气,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应该感谢我,我应该感谢您才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