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经意间就会被伤害,然后我们渐渐认清了这个世界,也一层层在内心设定各种屏障,话说这就是通向成熟之路必须要交的学费。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以何种原因选择的方便面吗?我可是深深牢记或者说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觉得被这个世界所欺骗,满怀憧憬的期待着方便面中的大排骨、大虾仁、嫩绿的蔬菜、浓浓的汤汁,可等来的确是干瘪的面饼外加一个银色小包,不夸张的说,我大哭了一场,可能今天每个人都当笑话来看,但当年真是一种深深被骗的滋味。
相信后以及年代初期出生的朋友有相同经历的不在少数,直到后来慢慢长大了才意识到这是广告的一种夸张手法,但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要张弛有度,尤其是消费品,到今天为止我其实都无法理解方便面的广告宣传手法,虽然谁都知道你花三块钱怎可能买到排骨和虾仁要相对望的食物呢!
被方便面封面图骗过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双手(图片来源:bing)
客观来说,只要涉及到宣传都或多或少的沾染夸张、美化这样的词藻,毕竟你发个朋友圈还需要美美颜、修修图呢,对于商家来说不拼命堆砌自家商品的好,消费者肯定不会轻易的掏腰包,但很多时候消费者又会被这些华丽的词藻或者看似真实的数据迷惑了双眼,那么今天我的任务就是来挤一挤PC宣传语中的水分,让大众能够看清真相。
汉语博大精深,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误入歧途,甚至还会被嘲笑一把。
比如去年某家厂商的发布会文案就被深深吐槽了一把,机器的厚度与一元硬币、一角硬币、一分硬币比了个遍,目的自然就是凸显机器薄嘛,但拜托你选的是硬币直径啊,一元硬币直径mm、一角硬币直径mm、一分硬币直径mm,就算比它们薄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啊,这就好比我站着肯定比躺着的姚明高是一个道理啊!
用硬币直径比厚度等同于站着的你比躺着的姚明还要高(图片来源:bing)
之后这似乎发酵成了一则娱乐事件,杜蕾斯、三星、索尼等文案大厂纷纷紧随其后,贡献了自家的智慧,而颇令笔者感到气愤的是我们竟被外国人挑战了中文的专业度,毕竟笔者是个有深深民族自豪感的爱国青年。
客观来说,用硬币的直径表现机器“薄”也并不是个新鲜事,多年前就有厂商这么干,到今天依然如此,甚至不少商家还发明出了“至薄处xx毫米”的说法,利用文字游戏掩盖产品并不是那么薄的现实,毕竟一个纪录的诞生会大大增加搜索机会,有更多的搜索才可能有更多的销量转化,以至于对于厂商来说自然需要创造一个个有水分的词藻。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一直都是“唯轻论”的鉴定支持者,薄不薄意义不大,只要够轻即可,因为当你植入所有产品可能出现的场景,地铁、公交、候机大厅、火车站、咖啡厅,你会发现只有轻才是必要的,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两个小时的上班路程并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mm厚和mm厚其实意义不大,但要是克和克的重量差可就意义重大了,毕竟你双肩最直接的感受是重量,尤其是长途跋涉,但大家的书包基本不太会对mm的厚度差探测的这么敏感。
厚度其实意义不大 轻才是重中之重(图片来源:bing)
其实机器过薄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接口欠缺,我曾经拿着一个U盘在一款超薄本面前不知如何下手,虽然扩展坞愈发成为标配,但这也是实打实的负担,万一遗忘是很耽误事的,毕竟很多高端人士对于把文件放在云端这件事非常缺乏安全感。
我的建议是,在自身预算范围内选择最轻的那一款,而薄则要适度,从易用性角度你要考量和接口的平衡度,两个标准USB接口、一个TYPE-C接口、TF卡槽以及耳机麦克风插孔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有多薄!
在我看来考虑任何技术细节要学会场景带入才有意义,所以从场景带入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今天各家厂商极力比拼的续航时间这项数字游戏,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了,如果你想反驳我那请先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不得不扔下那根电源线,让爱本裸跑个小时?
我的的确确是遥想不出这样的场景,单位、家、酒店等这样的固定场所首先排除,而移动化的应用场景大多数都是收发邮件这样简单的事情,所以你能裸跑小时和它能裸跑小时基本没什么区别,勉强能表现出数据上优势的场景是你遗忘了电源线,那可能裸跑个小时才会有点意义。在续航这件事上厂商的宣传
关键是大多数厂商在这件没意义的事上又干了一件没意义的事——玩续航时间的数字游戏,其实稍微有点技术知识储备或者经常看我们文章的朋友都会知道,现实中笔记本电脑的续航时间和厂商在文案中所宣称的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你会气急败坏的抱怨“不是说好的一天待机时间吗 怎么还不到个小时就熄火了?”当然这并不是笔者编造的情节,而是身边一位朋友的真实遭遇。客观来说有这样遭遇的朋友并不在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是厂商的虚假宣传吗?
确切来说虚假宣传倒谈不上,只不过广告语中夹杂了不少水分,毕竟所有厂商都不会告诉你理论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官方宣称的续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是在屏幕亮度最低、节能模式下,关闭WIFI蓝牙这样最低条件下所获得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通过漂亮的数据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然而你在这样的测试条件下根本什么也干不了。
华硕灵珑所具有的快速充电功能 因此对于厂商来说,未来考量的应该是如何让充电变得快速、便捷
既然如此,那在选购中其实就没有必要再去看这些夹杂着不少水分的数字,很多朋友肯定会问,续航真的就不考虑了吗?当然不是,考量还是要考量的,只不过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加有意义的方向。那什么技术细节在续航这件事上更有意义呢?我的观点是反向思维,考虑充电的表现,什么意思?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是华硕旗下一款名为灵珑的商务本,虽然在续航的宣传上也祭出了“小时、长效”这样的字眼,但这并不吸引我,真正吸引我的是半小时可充电%的字眼,尽管这里也或多或少有些水分,但最起码证明了能够快速充电这个事实,显然这个技术细节对于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来说完全够用了。
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就可以给三星最新Notebook 充电
另一个就是三星最新的Notebook 系列,可能和很多朋友不同,这款产品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克的重量,而是能够随时随地充电,你用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就可以给其充电,解决了很多人移动应用下的后顾之忧。
因此对于厂商来说,未来考量的应该是如何让充电变得快速、便捷,而不是费劲巴力的去提升那几小时的续航时间!
在我看来,这些年来英特尔对于市场最大的贡献除了技术的提升,另一个就是大幅提升了认知度,什么意思?我先举个例子,你能告诉我Q、E、Q的性能排序吗?我相信%的人能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除非你是个硬件技术控。我一直认为营造品牌形象最佳的方法并不是炫技,而是把晦涩难懂的技术包裹在每个人都能识别的外衣下。
要说做的最成功的我会把这一票投给汽车厂商,它们用系、系、系列、系、系以及X、X、X、X、X这样的数字标号诠释着最晦涩难懂科技,毕竟没有谁愿意去听差速器、轴承、超选四驱、发动机工作原理这些技术细节,对于消费者来说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区分不同级别的产品就可以了,毕竟高端产品肯定比低端产品技术要出色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七代酷睿平台在保持最低端的酷睿m系列命名不变的基础上将酷睿m/m命名改成了酷睿i/i(图片来源:notebookitalia)
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才能形成广泛的传播通路,英特尔悟出了其中的真谛,在年推出了酷睿i系列处理器,它最大的进步并不在于架构的升级、制程的进阶,而是在于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真正读懂产品等级的划分,i入门、i中端、i高端,在这之后的这些年,我们对于英特尔处理器级别划分已经形成了比大小的惯性思维。
一些厂商正是抓住了大众比大小的惯性思维,如果放在过去无需多言,但放在今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厂商这么说可就有些水分了,为什么?因为在英特尔第七代阵营中,酷睿M被升职了加薪了,此次在保持最低端的酷睿m系列命名不变的基础上将酷睿m/m命名改成了酷睿i/i,属于Kabe Lake-Y系列,正式挂上了酷睿i性能衔。
Kabe Lake-Y系列
虽然“被提干”,但像酷睿i-Y的Kabe Lake-Y系列实际主打的仍然是低功耗,性能不是强项。优点是无风扇设计专用,采用它的笔记本可以做得非常轻薄,功耗也非常低,适合长续航要求人群。缺点就是原本就有限的性能加之受散热制约不能长时间保持睿频的因素,综合性能会比同代的i低压要弱一些,跟标压i和标压i更是相距甚远。
所以当你看到某家厂商打着高性能酷睿i处理器的广告语,但产品又十分便宜,注意:千万别上了这种注水广告语的圈套!
自从戴尔XPS 掀起了笔记本电脑微边框或者说窄边框的风潮后,跟随者是络绎不绝,如今已经成为了考量一家厂商是否用心的行业标准,基本上打上窄边框标签的产品你都会多看几眼。
很多人认为厂商极力推崇窄边框,把它变成行业标准,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这点我不否认,但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小型化的趋势,比如通过窄边框你可以把英寸屏幕塞进英寸机身里,甚至有一天你可以把英寸的屏幕塞进、英寸的机身里,所以说便携实际上是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大众更为期望得到的。
这么厚怎么能大言不惭的说成是窄边框?
有一点窄边框产品的精气神吗?
从独树一帜到行业共享,窄边框如今已经成为各家厂商都不能慢待的标签,有大部队的冲锋陷阵,就一定会有滥竽充数,因为窄边框的设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多少称之为普通边框厚度?多少又称之为窄边框厚度?实际上我们根本无理可依,只能凭借着感觉和视觉去综合评定这件事,这样做的弊端就是滥竽充数者甚多。
假定常规边框是mm,那比常规边框薄mm、mm就能称之为窄边框吗?这显然有很大的水分空间,不过很多不负责任的厂商却在钻这个漏洞,比如上述这两款产品能够称为窄边框吗?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它们称之为窄边框的理由,然而你在商家宣传的广告语中却赫然林立着“窄边框”的字眼,其水分含量大家心知肚明。
窄边框的本本必须要满足三个边框都瘦身这条标准(图为戴尔XPS )
边框厚度在mm下才能称之为窄边框产品(图为华硕灵珑商务本)
那窄边框如何界定呢?我本人的方法论(仅代表本人观点)是要称之为窄边框的本本必须要满足三个边框都瘦身这条标准,也就是说左右两边和上部都要是窄边框设计,如果仅仅是左右两个边框瘦身并不能叫完全窄边框的产品。
作为一款高性能游戏本采用mm窄边框设计尤为不易(图为技嘉(GIGABYTE)赢刃Aero)
说完了形态,接下来再来说说数据,以现在的技术标准来看,只有边框厚度在mm以下才能称之为窄边框,客观来说当今市场中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产品寥寥,除了耳熟能详的戴尔XPS ,另两个就要数华硕的灵珑系列和技嘉(GIGABYTE)赢刃Aero了,后者作为一款游戏本的确为如今的市场树立了一杆标杆。而如果要从便携的角度来看,首推三星最新款的Notebook ,因为克的重量让任何人都难以拒绝。
如今,各家游戏笔记本的比拼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性能转向综合表现,近几年,音质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重点比拼的项目,有点像中国菜色香味俱全的评判标准,游戏本也愈发以全能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在宣传页面看到最多的就是各家产品与知名音箱公司的合作,主要包括JBL、哈曼卡顿和B&O这三家。鉴于这三家厂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凡是和这三家厂商合作的产品,那在音质的描述上毫不吝啬的使用着各种华丽的词藻,然而透过浮躁的风花雪月,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 谈音效真的是勉为其难
客观来说,搭载JBL、哈曼卡顿和B&O音箱的笔记本在外放上,相对于普通笔记本的单元肯定是有一定提升的,音质和声音响度横向对比也是不错的。不过对于笔记本内置单元而言,无论采用哪一家音箱厂商的产品或者是认证,它最多只能满足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原因在于笔记本电脑内置单元本身功率不高,单元尺寸有限,在功放电路规模上的设计也远不如桌面音频系统。而更尴尬的事情在于,很多人极少使用笔记本外放,耳机才是王道。
对于笔记本内置单元而言,无论采用哪一家音箱厂商的产品或者是认证,最多只能满足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图片来源:digit)
所以说,像“身临其境”“给你带来置身于影院的现场感”这类给音效大吹特吹的形容词,显然是水分十足。以至于对于真有音质需求的笔记本用户来说,这种宣传上的噱头完全不用考虑,最好的方法就是买一套外置的.音箱,具体品牌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对于那些极度讨厌繁杂线缆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档次不低的蓝牙音箱,那么在系统上最好使用Mac OS和Windows ,因为目前只有这两种系统支持蓝牙APTX,可将蓝牙音频的音质提升一个档次,这是其它版本的系统做不到的。
以至于买本你别太把音箱上的标签当回事,这个标签可能会让你多花元或者更多,那这个钱买个档次较高的外置音箱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