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担心购买时,其实是会发出一些信号的,比如重新审视已解决的问题、不切实际的价格投诉、不合理的延误、不愿意继续会面等。所有这些特殊行动都意味着客户可能对下订单有疑问,也就是客户有了顾虑。此时,销售人员应仔细关注并探究客户疑虑背后的原因,不应忽视或想当然地认为客户迟早会下订单。
客户顾虑的来源其实有很多,比如:人、方案、公司、需求、成本、风险等。除了这些,客户甚至还会担心改变会对他的内部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将产生的微妙影响。
具体来说,比如:个人对改变的未知和恐惧、对方案实施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公司实力的担心和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后期服务保障等。
这些都是引起顾虑的原因,但不是顾虑本身。那顾虑本身是什么呢?
顾虑本身是客户可能会失去的东西,比如权力、控制、领导的信任、被认同、被赞赏、被尊重、安全感,甚至包括自由支配时间、休闲时间的减少等,而这些都是源于个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没有确认之前,我们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知道客户真正的顾虑是什么,不要假设,更不要臆断,更不要对客户的顾虑妄加评判对与错。
销售拜访的过程,就是和客户一起认知、思考、形成结论的过程。拜访过程中,不仅要随时确认客户积极的结论和想法,还要随时注意客户顾虑的征兆,利用恰当的时机发掘客户可能的顾虑。
确认客户积极的态度,其实也是在确认客户是否有顾虑,这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是不是要随时停下来处理顾虑。
那么,怎么判断客户有没有顾虑?先来看这样几个问题:我非常犹豫要不要跟一个快要被收购的公司开始生意上的往来。我很难想象你所说的那些电脑软件,真的可以在我们的电脑上操作。我怎么知道我们一定可以达到你所说的那种效果?我们没有兴趣跟一个不能发展并执行调查评估的公司合作。我喜欢你们的系统,但我们也想找一个可以随时上门提供支援服务的软件开发公司。你认为这些问题是顾虑的表现吗?
在实际的销售拜访中,当我们问“承诺类问题”时客户很可能说“不”,客户不愿做出行动承诺,或者即便口头做出了承诺也不采取行动,或者客户有“反对意见”,或者对我们提出其他疑虑的问题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客户有了顾虑的表现。在这里,我们将客户顾虑的表现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
犹豫:比如,和客户讨论或确认、或希望客户做出行动承诺时,客户犹豫;
提问的态度:比如,客户总问为什么,肢体语言也是交叉、环抱、紧锁、防卫的姿态;
重复的异议:比如,客户死抠着一点不放,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不承诺:比如,针对概念,呈现了优势,客户也认同了,当我们提出下一步行动时,客户不愿意做出承诺;
争论:就一个问题反复跟我们争论;
消极:比如,眼神游离......
抱怨:客户各种抱怨,发脾气;
拖延:即使口头做出了承诺,也迟迟不采取行动。
顾虑是销售过程中常见的环节。如果客户没有拒绝、质疑或抗拒,他们一般不会购买,因为他们并没有特别感兴趣。
顾虑不仅表明了客户的兴趣点,而且能给我们带来需要的反馈,让我们重新构建策略,最终促成交易的达成。
顾虑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前文已经说了,顾虑本身是客户可能会失去的东西,是源于个人的需求和感受。当然,顾虑的出现必然会减慢客户的购买进程或拖延最终决定。
那么,当客户有了顾虑,我们要怎么解决呢?
太极推手,是一种能巧妙化解客户顾虑的非常实用的技巧。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我们都知道,太极讲究动静结合,借力化力。当对方进攻时,接招的人要考虑如何借对方的力化解进攻。在销售中,当客户有顾虑或反对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如何针对客户的顾虑或反对借力化力。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销售中客户有顾虑和质疑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顾虑和质疑,也就不会有销售的成功,所以,当客户有顾虑或异议的时候,恰恰是在出招,客户提出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借力化力,不丢不顶。
客户的顾虑和异议是源于客户的内心,是客户的感受。当这种感受释放后,外在就表现为向销售人员提出质疑的问题,或表现迟疑、异议,这是客户的“喂招”。
当客户“喂招”时,他是有他的力,也就是说客户在提出质疑的时候,他有他的困惑、迷惑,或者说有期望的、模糊的答案预测,希望我们能够给予解释或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客户在质疑或有异议的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说出内心深处的话。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问问题的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疑惑、预期甚至答案。”这是人性的本能,销售人员也常常如此。
当客户“喂招”时,很多销售人员的第一反应是解释、回答,而这时候我们讲得越多,就越会让客户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答案,而且还会觉得我们是在狡辩。其实对这种问题的回答,销售人员往往就是在狡辩。
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出手接招,甚至回招,因为那样会形成双方撞击的力,受伤的最后只会是双方,所以,最佳的应对策略叫作“不顶”。
还有些销售人员会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引开话题,这样做给客户的感觉就是我们没诚意,不关注他的困惑和想法。那么,这个困惑就会一直成为成交的障碍,所以最佳的应对策略是围绕客户的异议进行探索,做到“不丢”。
借力化力,也就是借助客户的问题,反过来探索客户内心真实想法的一套方法。所以,既不要解释反驳,也不要回避,做到“不粘不弃,不顶不丢”就好。因为这样一来,既能让客户有机会表达他的异议,又不会让他感到来自销售人员的抵触“力”。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太极推手的具体使用方法,一共就三招:LSC。
L就是Listen,听。这是太极推手中的第一式,顺着对方的劲来接对方的力,专注地倾听客户的问题,让客户充分表达他的疑虑,并用“还有吗”这样的问题,鼓励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
S:Share,理解并分享对方的感受,真诚地表示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感受,比如“我很理解你的感受”,相当于心灵共振。这是太极推手中关键的第二式。
C:Clarify,探索并澄清,在对方分享感受之后,用一个问题把这个力送回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想的吗”来继续探索,直到弄清楚对方真实的原因,然后通过确认和客户达成一致。这就是太极推手中的第三式。
接下来,继续专注地倾听,并重复上面的三个过程……
太极推手是源于对方脑子里的困惑,不断地被推揉化解,再传递回去,让对方思考和澄清,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困惑最终得到化解的一个过程。当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要让客户感觉到我们非常理解他的感受。
等我们探索到客户顾虑的真正原因之后,要以同理心表示理解。当客户的顾虑有了“理解”这一味良药,就可以使客户与我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归纳起来,太极推手的要诀就是一接二揉三送。先接,让客户把所有的顾虑和不满,先发泄出来。再揉,了解客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化解;最后,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送回去。
太极推手并不是耍太极,并不是对客户的问题回避或推脱,而是关注客户所提问题背后的原因,关注客户的想法,借助客户的困惑来应对客户的问题,和客户共同把问题搞清楚。
所以,处理顾虑,一定要从对方的认知出发,然后借力化力。比如,拜访陶部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对流程确定这一点比较担心,那么这时我们可以说:“陶部长,关于您说的这一点我们在A公司实施时确实遇到过,当时A公司的李主任也很担心,所以我现在非常理解您的感受。”说完这些,我们再把问题抛回去,继续问:“您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您这么想的吗?”
运用太极推手,能够很好地处理客户的顾虑,那使用太极推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首先,不是所有问题都要用太极推手,一定是客户有顾虑或反对的时候才使用。如果客户真心希望得到答案,这时候我们还玩推手,那么客户很有可能一生气直接就把我们推走了。
其次,太极推手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听,所以我们要先听明白客户在说什么。只有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来势,后面的两招也才会有用武之地。
再有,太极推手也讲究引手。也就是说对方未动前,我们不要冒进,要先诱使对方出招,试其虚实。所以,一定要准备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