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少掉一点头发,今天推荐你看这些文章,为即将到来的大小节日,储备创意思路。
一年天名目繁多的全球性节日高达个,仅中国的法定节日就有个。
然而人们的欲望还不止于此,随着互联网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各平台“造节”的数量已超过个:双、、年货节、女王节、吃货节、美白防晒节、图书节……
当大大小小的节日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营销活动就越来越多。
你麻了吗,我是有点真的麻了。
那品牌还有必要在节日进行营销动作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品牌,节日营销仍然是一个很省力的模式与抓手。
但一个难点在于,如此高密度的节日环境下,如何让品牌成为事件像热点一样具有传播性,并和产品发生关联,成为一大挑战。
节日营销怎么玩出新花样?有什么机会可以挖掘?如何小热点撬动大传播?有哪些可预测的爆点?
针对这些问题,微博举办「热力研究所」第一期《小热点撬动大传播》给出了行业一些解题思路。
我们从个问题回顾其中的精彩内容,干货满满,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节日” ?
互联网影响下的“节日”,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改变:
·它的数量越来越多:或大或小的节日都会被挖掘出来,甚至还会有平台、品牌“造节”。
·它的边界正在模糊:相比传统意义的节日,各类衍生的非正式节日,即一些“节点”也将扩大节日的范围,比如开学季、高考季、毕业季、立秋第一杯奶茶等等。
·它的需求更加具象: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升级,过节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每个节日都会有更加具体的购物需求,比如母亲节是女性向的、父亲节是男性向的、儿童节是家庭向的等等。
·它的内涵更为自由:新时代的语境下,传统节日也可以赋予新时代的精神,比如母亲节,不只是聚焦在母亲的角色,还会关注女性个体上。
节日营销发生了哪些变化?
节日营销的变化一直在继续,且只是一个开始:
·环境在改变:信息环境的嘈杂,导致很多品牌营销变成背景音和白噪音,抓住一个节点出圈看起来越来越难。
·传播在改变:节日营销比起现在的直播、种草显然已经不那么时髦,但节日、节点仍然是一个与用户沟通的、能与用户产生共鸣的重要方式,可能并不是说明节日不重要,而是要用新时代与新用户的沟通方式。
·消费者在改变:他们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和理性,同时铺天盖地的活动也在让消费者的心动阈值越来越越高,所以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品牌的行为是否可以产生会心一击,因此品牌和销售不是对立的,降价不能成为长期武器。
·品牌方在改变:呐喊式的品牌营销已经成为少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用内容撬动用户、专注后链路等等。品牌和平台的合作形式也不是过去的大曝光,而是希望更加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用户。
节日营销那么难,品牌为何还一定要做?
这是一个压力与机会并存的时代。节日是基于人们对同一种文化的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消费者不管怀着什么样的期待,内心深处其实都在寻求某种途径,来获取参与感。
·节日本身就是一个超强IP,自身带有很大流量,这些流量基本上是免费的,是品牌的借势锚点。
·节日是大众的“记忆坐标”,给了品牌一个重复的原点。品牌的本质就是重复,通过重复刺激让消费者形成记忆。而周期性则是一种更高级的重复,消费者在一个固定时间体验节日内容,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旦习惯形成,那么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记忆自然也就牢固了。
·节日的玩法多种多样,一个出色且契合的节日,包括从传播到体验到链接的全部内容,对于品牌而言不但可以增加品牌形象,同时还可以助力销售,品效合一。
·节日给了大众一个基于文化的共通沟通背景,因此节日营销是一个很省力的沟通模式。就传统节日而言,它具有很强的特性:文化、场景、主题、习俗等等,每个人在节日里都会有特定角色,品牌可以直接和这种角色进行沟通。
新营销环境下,品牌方会遇见的常见问题?
众多品牌面对的问题,不只是节日太多,用户接受不过来,而是没有好的产品和传播策略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同,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如何根据品牌调性和需求,选择对应节日。
·是否具备造节的能力,是否真的需要为品牌造节。
·当所有品牌都在争夺节日的关注,比如情人节都要出联名礼盒,最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出圈。
·随着商业目标和发展阶段不同,如何平衡节日主题和品牌故事的结合、如何平衡情感价值和带货价值,是最常见的问题。
·平台的数据推送机制,让用户看到品牌变得有难度。
品牌还有哪些机会点?
在品牌营销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即使节日营销面临的挑战比较多,但仍有一些新的机会点待挖掘:
·人群的机会点
随着各类文化、兴趣爱好的细分,品牌方可以聚焦不同的兴趣圈层,寻找到更细分的消费者,深入圈层,激发小圈层的活力。
还可以注意到细分领域用户需求的变化,比如微博母婴观察到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健身人群因为健康、添加的原因也开始选择宝宝类产品,如宝宝的辅食或者儿童护肤品。微博家居观察到家居人群的变化,人们对“家居”的 关注不仅包括家居家装,更多地展现出在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上的需求 。
可以看出,母婴人群和家居人群在特定场景下,又有具体的结合场景、特定节点的需求,比如秋季过敏季家居注意事项等。
当然走进圈层也要注意避坑:品牌需要多留一点项目筹备的时间;让足够有经验的团队操作,只有足够资深的人才能够了解重度用户,避免品牌信任度塌方。
·资源的机会点
有能力的品牌可以做新的尝试,比如新技术里元宇宙、g等,新风向里群体热度、知名人物等等,活用当下的强势资源。
·热搜的机会点
热搜的话题反映了当下的趋势,人们的兴趣方向、关心的话题、讨论的热点。作为社会、文化、经济的风向标,可以成为品牌洞察用户的窗口。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体时代,微博仍然有中心化的产品“热搜 ”来帮大家做区分和筛选。
什么样的话题具有热搜潜质?
在微博热搜榜单上,每天有上百个词条在实时更新。这里有品牌、电影、电视剧、综艺、明星多元的内容,这是一个“曝光+名声+影响力+收益”的必争之地。
具有以下特点的话题在微博更具有热搜的势能:
·与大环境有关的、能与大众产生共情的事件,或者有广泛受众基础的人物的相关事件。
·能解决大家实际问题的,能帮用户解决需求的,让用户心里有一个支撑的话题。
·易参与的内容。比如易于记忆的形象:冰墩墩、孤寡青蛙;易于传播的记忆点:蜜雪冰城的广告歌;易于二创的空间: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文学等。
·回归用户本质需求的。比如疫情期间,刘畊宏的直播,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居家健身需求,还能传播积极的正能量。
·猎奇或者是创意新颖的题材。这类的话题或许不会很靠前,但是也具有出圈的潜质。
品牌有哪些上热搜的“配方”?
·节日+KOL:根据节日特点生产种草氛围。
·节日+场景:找到节日与场景的切入点,比如如何在家过七夕、七夕宅家好物清单、适合送给另一半的家居好礼等等。
·需求+场景:从人群需求和场景进行洞察,从而引发大众共鸣。
·节日+主题活动:举办节日气氛下更有参与性的主题活动,从而让消费者专注在品牌产品。
微博能够给品牌带来哪些助力?
品牌可以把微博作为窗口,企业社会需求的情报站。
微博是品牌需要长期关注与运营的平台,才能从话题裂变中提升声量,它为品牌提供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营销空间
·微博对于行业热点议题话题风向的敏感捕捉;
·具有跨界和明星资源上的联动,多角度的运营能力,同一个热点,不同领域的人有不同关注和解读;
·拥有头部大专家、各领域kol,知识性比产品性的更吸引用户;
·微博有全面的用户产品和营销工具使用,可以让活动结合超话、议题、直播、白皮书报告等形式输出,多维度传播达到最优效果。
·形成社会效应,助力品牌实现社会责任感。
除了热搜,品牌还有哪些出圈方式?
除了节日、节点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热力方式就是IP营销,它是一个突破圈层化的方式。
它本身就是一个节点。大多数IP都具有文化属性,它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节点或者节日周期,让品牌产生很强的借势体验。
它是一个放大器。即使在所处环境下不是c位,也依然能够强调品牌的存在感。
它是一个社交币。通过IP和一个小圈层群体沟通,能够助力品牌更丝滑地成为“圈内人”。
它是一个定位器。和不同的IP合作,能够帮助品牌更清晰自己的定位、个性,易于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异。
它是一个强化器。能够唤醒目标人群的情感,强化品牌和这一群人的沟通,激发购买欲望,让溢价营销的空间变大,是一种强强联手。
品牌还要注意哪些细节?
给品牌在未来做节日营销时的几点小建议:
·节制:量力而行,节日虽好也不要贪杯。尊重品牌的周期和实力,不是什么节日都要凑。
·后撤:有一部分节日是有购物习惯的,抓住机会营造好场景直接引发消费。但有一部分节日是没有购物习惯的,可以向后撤一撤。
·融合:节日营销是周期性,可以时间时间复利的。品牌要根据节日要素的不同,顺势沟通,加快融合,才能够实现降本增效。
·内化:品牌在节日里的角色以往更多是借势,而在当下或者未来,品牌要学会内化。品牌可以根据自己的诉求造节,比如品牌日、会员日,若能凑上节日更好。如果凑不上,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节点玩法。节日多在销售层面上,未必是个坏事,学会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是难点也是机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