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做行不通”:不要被“现实世界”阻挠
人们想新点子时,总是习惯套用已经存在很久、被证明可行的路径。毫无疑问,大多数时候,新点子无法套用老路数。于是,你会听到别人这样讲——“这在现实世界中完全行不通。”
在商业生态中,所谓的“现实世界”,就是传统商业模式、传统产品设计、传统ZQ路径,它们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且烂熟于心。与其独辟蹊径,何不攥稳手中已有的摇钱树?哪怕这棵树已经老去,已经没有光彩。
固守传统不仅体现在商业中,几乎任何一个人类涉足的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从骨子里就对有悖传统价值观念的想法持有偏见,毕竟,固守传统是我们的本能。
创新,就是那个和褒义词捆绑在一起的“黑人”。换句话说,对于违背传统的观点,我们从骨子里就排斥。不过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突破桎梏的勇气和魄力,破局之时方显真实力。
.“从错误中学习”:你学不到成功
“从错误中学习”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人们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仿佛每找到一个失败的路径,自己成功的几率就提高了一点。事实并非如此。失败并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作者提到了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报告。这份关于企业家成功和失败经历之间关系的报告表明,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的成功率为%,要高于初次创业者的%;而那些初次创业失败的人,继续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和第一次“出手”的人一样。
只有成功过,才可能真正提升你下一次成功的几率。因此,从成功中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态度。
.“制定长期商业计划”:瞎猜而已
长期商业计划就是对未来的“猜想”——是猜想,而不是设想。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很多:“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客户群体、经济状况,等等”。然而,“计划”二字的内涵即在于稳定、不易变。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长期商业计划无法适应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不论是市场,还是人心。
其实,更可行的办法,是抛弃长期计划,制定短期目标。“现在就决定你这周要做什么,找出下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然后起而行之。在行动开始前的一刻作决定,而不是早早就预先定下某事。”
如何制定短期目标?把大项目拆解成一系列小项目,并列在不同的清单上。
在具体执行这些小项目过程中,清单的价值就呈现出来。清单的大小也是同样的道理:假设有项工作要做。如果把这些事都列在一张单子上,很多排在后面的事项就可能不会完成,或者草草结束。不如将清单进行拆分,每张任务列表上都只有~件事。这样做当然不会缩减整体的工作量,但每完成一件事,人们所产生的满足感都会更高。更积极的情绪,是高效工作的前提。
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决策中。极地探险家本·桑德斯(Ben Saunders)曾独自前往北极探险。他在相当于天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次马拉松式的行进。在这种透支身体极限的“远征”中,类似于“再走几英里”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他瞬间崩溃。于是他每天都只做出一个“向前方的冰面再行进几十英尺”的小决定,很少做大决定。这种“里程碑式”的做法,强化了桑德斯的自信,最终支持他完成了整个探险壮举。
.“摊子越大越好”:小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在日常的商业环境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公司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变大,而大公司则做梦都想变得更敏捷、更灵活。
“一旦公司做大了,要想再缩小,就在所难免地要进行裁员、打击士气,还要完全改变业务模式。”很多企业主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位成做大做强。做强是对的,做大则值得商榷。只要一家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盈利,不管规模大小,都是值得骄傲的。况且,公司规模能做到多大,绝不是遵循“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宣传口号,而要根据自身产品、服务以及市场保有量等因素理性地分析和规划。
.“随处可见的工作狂”:费时费力不讨好
上面四点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具体到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有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常常被人们追捧:那就是“骄傲的工作狂文化”。作者所提到的工作狂文化,并非由于工作性质(比如报道突发事件的新闻媒体)等因素造成的特殊状态,而是一种习惯性加班的工作方式。有着多年的实战经验的贾森和戴维告诉我们,工作狂文化要不得。
● 工作狂不是可持续的状态
尽管“工作狂有时候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他们制造的麻烦却更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工作状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偶尔的加班加点确实有助于特殊工作任务的完成,但长时间处在“工作狂”状态下,只会降低当事人的效率,此时出错几率会上升,工作内容完成质量也会下降。
● 工作狂不等于高效率
加班加点的工作狂往往是低效的代名词——因为高效率人士通常在工作时间内就干完活了。为什么低效?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工作方法、工作心态也是重要原因。
● 工作狂容易促成“为加班而加班”的风气
工作狂的办公文化会“挟持”那些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人们习惯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为解决争端的手段,在一个工作狂为主的环境中,“按时上下班”可能都会被视为“少数派”的无理要求。一旦形成这样的氛围,员工们往往会受到如下影响:
首先,内心积怨,甚至心怀愧疚,从而导致团队士气低落、一团散沙;其次,工作狂文化会导致非自愿从众现象的出现,而这种行为往往没有什么生产力——OK,我也呆在公司加班,但至于干不干活,你懂的。
● 工作狂意味着“没有取舍,不分主次”
一些人之所以成为工作狂,还有一个不明显但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相对较弱的取舍分辨能力。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更善于区分主次,更懂得取舍的重要性。而工作狂们常常由于大事小事齐上阵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尽管在外人看来,他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但却有可能把时间花在了当下不需要解决的事情上。
焦头烂额之后,人就会进入恶性循环,从而更难做出明智合理的选择或决策。“他们自诩为完美主义者,但这仅仅代表他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去关注次要的细节,而不是推动下一项任务。”
● 升级版工作狂:熬夜族
工作狂是可怕的,但它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大表哥”——熬夜工作狂,除了少部分特殊原因导致的夜间工作(夜班、跨时区团队、突发事件播报)以外,大部分熬夜工作者都是在浪费公司的钱和自己的命。
夜间工作会导致创意匮乏。缺少睡眠的人是难以产生创意灵感的。有的人工作效率高于常人,有时候,这其中的秘诀并不在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在于他们能发挥创意,想出了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解决方案。可如果休息不好的话,你就想不出这些高招。
夜间工作会令人身心疲惫,从而避重就轻。一旦一个人处于睡眠缺乏状态,你就别想让他展开复杂困难的工作了。对这个人而言,能做的只是看看闲书,打打字,他们的大脑可能已经没在运转了。在一些创意驱动的公司里,尽管有时候设计者们会在夜间迸发灵感,若非特别清醒,大部分人也只会临时将灵感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下来,等到头脑清醒时再做具体复杂的设计。
想不出创意,写不出稿子。熬夜的工作狂们想到这,大多崩溃了——没错,情绪失控是熬夜的另一个严重危害。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你想不出点子,写不出字,情绪崩溃不能继续工作,去休息就好,至少你并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危害。最大的隐患在于,由于判断力下降,很多人在熬夜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钻牛角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旦出现这种决策性失误,对于公司的危害就难以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