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阳光,没有它,我们的心灵就没办法成长。”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两位重量级的作家都强调了赞美的重要作用,赞美之于我们,犹如阳光之于万物。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家长或老师的夸奖,会让我们欢欢喜喜、做得更起劲儿。步入社会以后,领导或同事的肯定,会让我们倍感温暖、认为再辛苦也值得。赞美确实有种魔力,能让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和谐,毕竟谁都不喜欢勾心斗角、彼此攻讦。许多单位的办公室就是负责宣传好人好事、出色业绩,这就是一种赞美,目的是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可见,赞美确实具有积极正向的现实意义。
年轻的时候,特别渴望赞美,谁说自己不好不行,多半会敌视对方,甚至像被踩到尾巴似的蹿起来,争个面红耳赤,还要指出对方不怎么样的地方予以还击,事情过去了,说不定还会郁闷多日。随着年龄渐长,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清晰,有哪些优点缺点、到底几斤几两,还是能掂量出来的,别人赞美不赞美,自己还是自己,不增不减。随着阅历增加,知道别人的赞美大多时候只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说不定转过脸去或者在背后,还否定自己呢,如果太把表面的好话当真,会显得很幼稚,一些虚伪叵测的人会认为:用好话喂饱他就行了,他也太好忽悠、太好骗了。随着心量不断扩大,赞美也罢、批评也罢,都如风过耳,越来越不能动摇自己的平静。
凡事过犹不及,过多的赞美也是有副作用的。虽然现代社会普遍推崇赏识教育,但在“赞美的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会变差,高中以后,大学以后,学习、竞争的压力急剧增大,优势没有了,赞美没有了,随之而来的,说不定是各种指责、嘲讽或不屑,心理素质不强,就会陷入深深的苦恼,为此抑郁甚至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不妨借鉴尹建莉老师的四字箴言:实事求是,该赞美时绝不吝惜,该纠正提醒时果断指出,更有利于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些人性化管理的老板也发现,一味赞美并不可取,有些员工刚开始像被输血一样备受鼓舞、想要有更佳的表现,但后来总想“讨赏”,一说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好,那表情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即便委婉地表达,先肯定长处,随后提出要求,恐怕员工也听不出重点,不足之处还是没有改善。所以,赞美也是有阈值和限度的,泛滥了就会适得其反。
听不得批评、需要别人输送赞美的人,会给别人带来负担。吴淡如说:“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会变成一只恃赞美为生的水蛭。”有些人或许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忽视和贬抑,即便通过自身努力具有了相当的能力,但由自卑和自大混合而成的内心还总是处于匮乏状态,在职场上在婚姻中,总想别人用赞美灌溉以达到满足,否则就会陷入诅丧。可“赞美供应商”不多,并且不见得在其正好需要的时候,恰如其分地给出赞美。他像一块吸水海绵一样,让别人给予能量,久而久之,会让人不胜其烦,也大概率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得到赞美就有自信吗?恐怕不一定,向外驰求、依赖赞美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根据“同类相聚”的吸引力法则,匮乏只能吸引来匮乏,丰盛才会吸引来丰盛,本身自信满满,不在乎外界噪音,不希求什么赞美,才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由衷的赞叹。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赞美而活!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自我接纳!”接受现实中活生生的“这个我”,哪怕他/她不帅不美不优秀,哪怕他/她胆小内向又笨拙。我自有我的价值、我的光芒、我的独特,不需要活在别人的定义、评论和期待之中,不允许别人轻飘飘的话语左右我的情绪。即便需要改进和完善,也要经过自己审视和吸收,然后同意受某些观点或建议影响。对于赞美,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依旧风华,得之不沾沾自喜,不得也无关痛痒。关注并投入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思考自身发展进步并付诸行动,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生活中收获幸福,活成自己想要的、满意的状态,自己就会为自己点赞、为自己增添信心,至于外界怎么看怎么说,随他去吧,才不费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