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议室
“为什么新媒体的文章没人看?难道只是因为写得比看得多?”
“为什么知乎,虎扑,和喜马拉雅这些都在追求内容升级?”
“消费有升级,零售有升级,那么内容的升级是什么呢?”
小狼心语:原来,内容领域也在升级。
狼爪敲黑板1:回顾传统内容模式里的成功者
• 知乎日报模式:将用户产出的优质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和包装,通过独立App的产品形态展现给用户,提高内容分发能力,提升内容被浏览的次数和分布广度,。
• 虎扑体育。翻译国外媒体内容,由官方人员完成翻译和编辑发布,对运营人员的新闻筛选和文案能力要求很高。
• 喜马拉雅。
第一步,引入各类优质音频内容,运营人员将这些内容筛选后,在首页等展示位推荐,起到流量分发的作用
第二步,喜马拉雅还通过算法针对用户做个性化推荐。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满足用户收听音频的需求。
以上三个案是近年来在业内很常见传统模式。
狼爪敲黑板2、传统互联网内容运营优劣分析
优势:最大限度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及时性,在公司和团队靠谱的情况下,可以深度参与保证选题角度、标题文案和内容排版的质量,保证了整体的品质和调性。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还有利于打造产品品牌,以及为UGC树立内容标杆。
劣势:高度依赖运营人员的编辑策划能力,运营人员的工作量巨大;从web1.0时代到现在,各大门户对于内容及时性的要求都很高,一般媒体平台编辑的工作都需要“三班倒”。对于非资讯类产品来说,道理也一样。只有人力跟得上,才能做到及时响应,否则UGC运转得再好也不行。
综合分析:看似优势劣势各分秋色,然而却是弊大于利
原罪:它与用户是割裂的,因为即便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来判断内容质量是否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但从根本上来讲,内容运营和用户还是割裂的。在策划内容时,运营从构思选题到完成产出,全过程都是单向的,仅代表运营人员的观点和视角,与用户没有任何交集。所以不管运营怎样努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际上也很难做到。
眼下:内容很难差异化。如果大家都追热点,那么内容的差异化空间不大,运营人员都在拼优质、拼更新速度,甚至在“搏眼球”,从而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
延伸:覆盖用户量有限。即使受众人群很多,也会受到内容产出量和展示渠道的制约,再加上日益细分的用户需求,注定不会很多。
传统互联网内容运营,最致命的是:
内容的产出量是由运营人力决定的,是有天花板的;
展示渠道是由产品形态决定的,通常都是屈指可数的;
但细分的用户需求却有很多,而且需求覆盖的用户总量很大。
这个覆盖量与细分需求的矛盾是传统的内容运营模式所不能满足的。
狼爪敲黑板3:对策是,内容升级——新内容运营
很难绕过的互联网内容传统运营模式,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内容产品化,即内容融入产品设计流程,借助产品为用户提供场景化和个性化的内容。
1、新内容运营——场景化
用户→用户场景→场景下的需求→用于满足需求的内容
以下真实需求引发的场景:
• 附近商圈:一般看电影是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还包括吃饭、喝咖啡、购物、打车等。所以,其他需求包括附近餐饮、品牌店、商场的推荐,甚至打折信息汇总等。
• 实地情况:电影院对用户来说是陌生的,产品还可以提供更多图片来展现电影院及周边的情况,让用户提前了解实地情况,这一点可以让内容运营找一些特大电影院做案例。
• 家长模式:如果带孩子去看电影,用户就会关心附近适合儿童吃饭、娱乐、休息的地方,比如儿童乐园。
运营人员列出这个需求名单,有针对性地搜集和制作内容,并将“吃喝玩乐”的各项服务串联起来,再将内容推送给刚刚完成购票的用户,便于用户及时翻阅。
能提供这种贴心的差异化服务,对用户来说也是超出预期的,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满意度。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加剧的今天,这些细节体验,很可能就成为用户选择某一产品的理由。
2、个性化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同一个产品中,用户的特点、需求、活跃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不可以仅制作一部分内容满一部分。
内容满足形形色色的用户,产品本身的价值收益也就越大,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就要把用户按照不同特点分类,如人群类型、兴趣、活跃度等,再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以视频媒体类App为例,产品的受众人群分为碎片时间、重度用户和深度参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用户特征和需求都有明显的差异。
碎片时间的用户都是挤地铁、上厕所时用来打发时间的,那内容可以简单短小点;
重度用户已经对产品用了很大的粘性,按照他的喜号,给予他们深度长文长时间的内容;
深度参与是无法离开产品的用户,这时让他们UGC产出与内容付费,内容变现都是最好的人群。
我们内容运营人员要做的是,通过人工编辑优质内容,再根据用户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品推送。
3、产品流程化
张小龙说好的产品是让用户用完就走。
然而,全天下只有一个张小龙。
我们必须面对用户关掉页面的尴尬,因为这种情况存在着用户流失的可能性,内容运营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在已有的操作流程之后新增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挽回这部分流量。
类似携程,用户的操作流程是:确定目的地、选定商品、填写信息、完成付款,理论上此时完整的产品流程已经走完了,但实际上用户的需求并没有结束,因为在完成旅游产品的购买后,用户就需要为出行做准备了。
用户的需求出现了:可能不会马上开始收拾行李,但至少希望知道注意事项和旅游攻略等信息。
如果在交易流程结束后,产品能提供这样的相关内容,就能拿到这部分流量和增加步长。更重要的是,这本来就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能够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再来看看饿了么、美团外卖等APP,如果用户着急用餐,会经常查看送餐进度。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推送给用户相关内容供其阅读,就可以让用户消磨等待的时间,缓解用户焦急的情绪,间接改善了用户体验。
加油,你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