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使用,社群能带来的价值大家都勿用质疑了。目前很多文章讲的都是已经成型社群的分析,社群规模已经足够大的群营销。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缺乏从0到1开始打造这样一个自己的社群经验,本文从几个方面分享0基础社群建立的干货。如果配合微信小程序的一些群工具,社群的运营和建立将更有效果。一、社群的定位,社群能给群友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首先,明确使命——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一个社群的价值定位,是大家最关心,也是运营社群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先弄清楚了这一点,后续工作才能展开。那么,建一个社群到底有什么价值?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加入社群,一是为了获得独特的内容。比如有些收费群,只在群里分享重要的文章、请嘉宾做分享,进群后才能获得。有些群虽不提供原创内容,但它面对的是精准用户,把资料经过筛选后再进行传播,能够节省成员自己搜索整理的成本。二是为了获得人脉,比如认识群里的大咖,或者找到兴趣相投、脾气相投的人一起交流等。
同时,定位不能太宽泛了,不要别人一进都不知道你这个群是干嘛的。比如网络营销这个主题,有的时候,除非是你偏人脉型的,否则这个主题都会显得很大,就算是新媒体运营,也是个不小的话题,于是常能看到有些人会建一些更加细分的主题社群,例如微信公众号运营交流群,此外有些人也许会建百家号交流群,今日头条交流群,甚至有人会专门建个群讨论怎么写文案,怎么搞排版。群的主题搞多大这就要根据你自己擅长的板块,切记主题越泛的群需要越强的驾驭能力。
最后,社群定位后,不要一味贪多求快,互联网大师凯文凯利认为,一个手艺人如果能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那么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将足够的精力放在社群的早期忠实用户身上,等他们形成了较高的粘性,就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带动下一波成员的发展,社群就会以滚雪球的方式飞速向前。
总之,我们并不是“拉一帮人”,而是“先有一个使命和目标,拉一帮人一起完成”。例如,如果你是一个“美容院”,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美容爱好者沟通群”,而是“6 个月,一起变美”群。
如果你是一个“调养保健品”公司,那么你建立的并不是“保健品粉丝群”或者“调养爱好者沟通群”,而是“调养秘诀比拼群”或者“一起成为调养专家群”。
如果你是一个“渔具供应商”,那么你建立的群应该是“钓鱼技术比拼群”,或者“我们一起成为钓鱼高手”。
所以,“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在构建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找一群人”,却忘记了要“一起做一件事”,以及忘记了“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
最后,你要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群体”,而是“感召一帮人,发起一个运动”。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不成功的社群很多,同时价值定位明确而成功的社群也不少,比如:
最佳的摄影爱好者社群之一——左手+,在著名摄影师张千里和左手的运作下,通过极具创新的《原来这么拍》原创视频节目吸引了5万+的摄影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喜分享和学习,左手+团队编辑了一套收费的摄影课程,有完整的报名、上课、交作业、点评的上课体系,同时从5万+的粉丝中筛选出更加核心的用户,以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
为提升小学生作文水平为目标的——作文导师团,创始人是资深的语文特级老师阿牛,带领200多位语文老师,做了一个小学生作为指导的公众号,做的很纯粹,只和小学教育、作文写作相关,通过分享作文写作技巧,原创的视频等原创内容,形成非常好的口碑,俘获10万家长粉丝,不过粉丝归粉丝,阿牛深知他要做的更加深入,而家长们也想要的更多,于是开始开设课程,家长们就义不容辞的在开课的时候把小孩拉到电脑前,打开qq群,看老师的分享,1200元每季度的课程费,1000人报名,一个季度就有了120万的收入,随着服务的深入,作文导师团开始和合作伙伴合作,尝试提供亲子活动、主题亲子游、同城家长俱乐部等服务,为家长粉丝创造了更大价值。
上海一家传统的亲子摄影机构创始人,另辟蹊径,开设线下摄影课程,从多年积累的老客户中,以及客户的口口相传,一年3000元的摄影课程费用,累积超过400人报名了,每周kimliong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备课程,查看学员们提交的作业,并给予点评。
二、有使命和社群的价值之后,就是如何规划群,如何为群友提供服务
1、内容规划
好东西推荐,或是更好的价格,让粉丝可以买到满意的东西
课程——让粉丝有所获得,线上课程、线下课程,让粉丝们有所学习和成长
人脉——对接资源,线下活动,让粉丝们可以得到人脉和社交
内容——通过独家的内容,给会员提供这些内容
咨询——为客户提供咨询,线上线下的都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为客户们提供服务
活动,包括线上活动,线下活动一起组织,拉近大家的关系,使群友之间真正的活跃,真正熟悉起来。
2、社群制度的规划:
制度化:
群规,群内活动的行为规范。比如按要求修改群名片;不许随意发广告;发广告必须发红包等。群名:社群名+序号;社群名+地区;社群名+特殊标记,人名:身份+昵称+序号(序号为了区别成员加入顺序)、归属地+行业+昵称;
必须完成自我介绍、曝私房照、发入群红包等等。
交流规则 与社群调性挂钩,先进行尝试,逐步形成即确定规则。比如,规定的禁言时间,入群要自我介绍,日常交流话题不得偏离主题,发言字数,不得灌水发广告,可以质疑但给出合理理由,不得人身攻击等。
淘汰机制:
对于开放社群,加入成员鱼龙混杂,淘汰机制能保证社群成员的有效流动。
核心成员也要求更高,一旦外部有更优秀的人,内部就要实行末位淘汰,让成员随时都有危机感,使得每个人都有极致发挥。
对于违反规则、不合群、灌水、能力不足、活跃度太低的成员,一定要及时剔除,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三、社群定位,社群运营规则规划好之后,下一步就是种子用户的获取了
种子用户获取的渠道
从自身的微信好友,公众号粉丝,微博好友里面发展。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一个去聊,把群的理念扩散给目标客户,有兴趣了,才能加入社群。这个是一个过程,第一批用户可以慢,一定要有兴趣,价值取向一致的用户。
内容引流和平台引流,形式上也可以理解成口碑营销和借势营销。你提供的内容价值足够高,确实帮助会员快速成长,财富倍增,口碑自然好,会员也会裂变式的发展。在论坛,QQ群,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优质内容,吸引粉丝的加入;线上流媒体的推广是个长期慢性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输入输出最新价值内容。这符合知识产品化的发展趋势,内容即知识,做好内容,绝对是个极大的挑战,文笔好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懂用户的心、行为以及行业产品、竞争市场战略等,用简易言语,引起用户共鸣。
线下活动引流主要指地推引流,利用线下一场场的具体活动接触用户,通过赠送礼品或是免费派发样品等形式与大范围的用户建立联系,然后再通过社群模式一步步筛选,最终划出精准会员。这种方法虽然看来很低级很传统,但地推引流,永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充分放权,只有找到更多的用户帮手,建立层级运营,群才能不断做大,通过下面这些手段,找到他们,并维护住他们:
找最有意愿、最活跃、最挺你、人品好、求知欲强、渴望上进的优质用户。
和他们打成一片,真正做朋友;
建立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身上花最多的时间,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工作上的疑难、找工作等等;
学会感恩,多请他们吃饭;
尽可能多的带着他们一起做事;
学会发现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委以重任,多跟他们交流,让他们真正发挥智囊和决策的作用;
四、建立社群矩阵
地推成功的案例不少,比如“聚奖励”平台,它的种子用户是当地的实体店老板。这些店老板,有经营的头脑,也有经营的实践,而且已经形成人脉圈,能够以点带面,迅速做大用户群体。
那么,如何发展实体店老板呢?据了解,他们采用的是地推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看起来投入比较大,但非常有效。如果与其他的方式相比,实际投入可能还小。
其实在搭建之初,你的社群金字塔就应该已经有基本的框架了,绝对不是凭着感觉,走一步是一步。这个金字塔型社群矩阵至少3级,最顶层是你的核心用户群。中间层是价值定位非常精准用户群;最底层是普通用户交流群,这个群是最大的,用户也是最杂的。
我见过很多人只是建了交流群,而且只有一个,觉得一两千人已经很多了,其实根本远远不够。大家可以去研究下很多做的不错的自媒体账号,其实背后都是矩阵,你只看到了一个大号,实际上他们运营了n个账号。
社群矩阵规划好之后就是执行环节,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具体的业务发展,裂变出不同角色的社群,这样保证社群不断的完善和壮大,并且还能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
保证新陈代谢、细水长流
源头很重要,必须要保证有源源不断的用户进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一个群没有新人进来,慢慢活跃度一定会下降,这是人性问题。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持续且稳定的引流手段。
引流也不是一下子就把社群充满了,而是要细水长流,保证每天的进入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了,起不了波澜。太多了,一帮懵逼的人一下子聚在一起,怎么可能聊到一块去?用户是需要慢慢被消化的,彼此建立熟悉度是需要时间的,这样新人来了,也能慢慢被照顾和接纳。有一点也要非常注意,就是加门槛的问题,要勇于加门槛,这样保证用户的精准性。
保证新老交替,适当地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人,这样可以给新人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带来新的想法和新鲜感。
群的拆、散、合
一个群做大了,需求多了,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是需要拆出来做新群的,就像开公司一样,业务多了,可以组建新的部门,开分公司,一个道理。
同样道理,很多时候,一个群已经没价值了,就没必要继续耗费成本来维护,那就需要解散掉,一定不要舍不得
所谓合群,性质相同、功能相似的群,为了运营的需要,可以将里面的人合在一起。
必须线上和线下结合
以罗辑思维为例,罗辑思维曾经举办过不少线下的活动,比如“爱的抱抱”、“霸王餐”游戏等等。线下的互动比起线上更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联合。
在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上,你应该有这样的体验:文字不如语音,语音不如视频,视频不如见面。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无论组织多少次线上的社群分享,不如一次线下社群活动的互动性更强。并且,对于社群成员来说,在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上,明显线下活动更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有利于社群成员的粘性和沉淀。
提供反馈
反馈就是明确让别人知道: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比如“干货学习群”,让成员有价值的观点能够输出到社会上,获得其他读者的反馈,让人获得持续成就感。
比如“李叫兽研究会”,为每个人的作业评级,并且根据作业质量、贡献、发言程度和签到次数算积分,并且让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类似游戏升级),每次作业前 3 名有奖学金,2 个月总积分排名最后 10 名的自动踢出群等,都是对每个人的学习和参与建立反馈。这样所有人知道现在等级多少、有什么成就、比别人差在哪、距离下一个目标有多远。
再比如还可以向对待员工一样,为群友设置等级、分工,并且清晰定义每个角色,也是为他们提供清晰的反馈。
当然更加常规的拿到红包、每周都能认识新人脉也是反馈(利益层面),也会起到强化社群的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反馈可以被明确感知到和某种行动直接相关的时候,才能有效。抢红包之所以被很多人使用,是因为这和“积极参与群”这个行为有直接相关(来慢了一步就没了)。
社群矩阵搭建常见的一些坑儿
我也有很多痛心疾首的教训,结合我的想法,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
凡是亲力亲为,一杆挑,不懂放权累死自己。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能说明你的格局太小,玩矩阵也一定玩不大。
不注意分工协同,比如很多人建群,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项任务,结果进群成了吃大锅饭,没有利用好群的价值。其实完全可以把工作拆成各个部分,交给不同的人去完成就可以了。
防止一些私心很重的人,不要给人品不正的人以权限,这样慢慢你会失去掌控力。
过度追求数字,盲目扩张群的数量和人数。互联网上面的所有数字,都有作弊或者急功近利的方法,所谓欲速则不达,用户运营本来就是一个慢慢养的过程。
群内内容的引导,很多群,聊着聊着就变味了,变成了聊其他主题的群了,所以群是需要花时间来引导氛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