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遇到问题,总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总是忐忑不安,内心比较焦虑、痛苦。
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焦虑、痛苦?
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未知。
但是人的大脑天生就是倾向确定性,所以,当面临模糊和不确定性时,就会焦虑、痛苦。
有了问题,总要解决吧,总要迈出第一步吧,但是,人们就是迟迟不行动,只是干着急。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一位穷人天天向帝祈祷让他发财,但一直到死也没有发财。死后穷人到了天堂见到了上帝,问上帝:我天天那么虔诚的祈祷,你为什么还不让我发财。上帝说:你天天祈祷的确虔诚,但是,哪怕你进彩票店花2元买一注彩票我也能让你中500万啊。你一点行动没有我怎么帮你?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却透露出一个道理:只是想不去做,等于零。
遇到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方法,怎么办?
先假设。
你先假设一个方法,然后围绕着这个方法去校正,迈出了这一步,问题才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举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例子:
以前我给一个孩子辅导过功课,这个孩子总是说这个题不会,那个题不会。
因为不熟,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哪里不懂,所以我让他自己思考,然后给我一个他的答案,这个答案对错没关系,只要是自己思考过得出来的想法、思路就可以。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他看懂题后,然后说着说着想通了,题目他自己就写出来了,而且不只是一道题。
还有些题目,我只是示意性的问了问“为什么”,然后他自己思索,自己找答案,居然也写出来了。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心急了,总是急于求成,总是急于知道答案,总是急于知道结果。
但是,简单的事情不会让自己焦虑,而能够让自己焦虑的必然不简单,既然是不简单,
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心急?
重点在于迈出一第一步,不知道答案没关系,先写一个,然后围绕这个答案不断地问为什么,就可以不断地修正。
当你觉得这个答案很不错的时候,觉得不能再修正了,就可以放在实践中去检验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人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判断一个观点或者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的相符程度。
所以,不怕想错,就怕没想法,深圳改革开放有具体的一套流程吗?
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如果,真的在理论上要搞出一套具体的标准流程,那么,还会有深圳的繁荣吗?
人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就像人们一直认为,电动汽车就应该用蓄电池,但是特斯拉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界限,特斯拉用了干电池。
所以,普世的不一定是对的,你想的不一定答案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是有利于实际的都是正确的,尝试假设让一切变得有了可能!
有的人会问:我思维能力和经验太少,最后也想不到比较好的方法,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用你假设后,经过不断思考校正后的观点去行动。哪怕你觉得自己得出的观点、方法很粗糙。
这里我想说两点:
1.大道至简。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很简单、很朴素。
《道德经》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意思是:“道”因无名,而展现出它最质朴的一面,它虽然不可见,亦无显要之名,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遵从自己。
所以那么些你看不上,你觉得没什么用的事情,往往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所以,切莫妄自菲薄。
2.如果你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不强,我推荐你多学习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懂得多少道理,而是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很多书是别人的经验和心得总结,如果你能很好的应用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很多人的误区。
一个是很多人觉得,看一本书就要学习里面所有的知识。
其实,并不是这样,你看那些标榜自己一年看了几十本、上百本书的人,他们哪来的时间思考,看完了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这有什么意义呢?
只不过是“自嗨”而已。
其实,我们能从一本书上学到一、两个知识点,并落实到行动,改变行为,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另一个是,很多大的事情,并不是一朝一夕、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很多事情想见到成果需要三年、五年这样的时间长度。
所以,如果你总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得到结果的。
只有塌下心来,实心做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检验一个观点是否好用的关键是什么?
现实结果反馈。
伟人那句话说得好: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只有把从假设到不断校正的观点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得到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那个观点是否好用。
这里提一下,我用了观点“好用”这个词,没用“正确”,是因为观点、方法没有唯一标准,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好的。
毕竟,观点无对错,事实有真假。
看问题的角度、立场不同罢了。很多方法是殊途同归的。
现实总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接纳每一次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
我们一旦借助现实的成果看清本质,就不会被表面现象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