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上个周末,一篇有关“星巴克致癌”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造成舆论关注后,不少专家出面澄清,证实这又是一条谣言属性的“养生文”。
这条谣言的起源,来自于美国加州法院的一纸裁决:要求咖啡销售者在咖啡上贴出“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的警告。这场判决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高温烘焙的过程中,咖啡豆中会产生微量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但由于丙烯酰胺的计量非常微小,所以,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这一纸判书却让一些营销号看到了赚取流量的机会,一个名为“澳洲Mirror”的公众号就借题发挥,用极其夸张的表达方式撰写了一篇“星巴克致癌”的文章,意料之中引发了公众的焦虑。
近年来,这种挂着“食品安全”旗号的营销文大量涌现于互联网平台,尤以微信朋友圈最为突出。这种文章往往是抓住了当今时代的“食品安全焦虑”这一社会心理,用“标题党”,夸大事实,甚至直接造谣等方式,骗取读者的阅读量。再加上微信朋友圈具有半封闭的特性,文章的传播往往存在于家人与朋友之间,出于对亲朋好友的关心,一旦看到这种“有害身体健康”的文章,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转发,这也造成了朋友圈之中“养生谣言”的泛滥成灾。如今,被快节奏包围的人们,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详情,极容易被标题醒目的文章圈进“流量陷阱”,成为谣言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谣言的传播者。
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由于缺乏权威性的引导,“食品焦虑”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作为自媒体,可能没有能力制止这种“社会焦虑”,但切不可迎合这种焦虑,甚至制造焦虑。目前,这篇“星巴克致癌”的文章已被查封,但是,我们可以推断,还有不少像“澳洲Mirror”这样的公众号隐藏在暗处,时不时地会发出一些引发“恐慌”的图片与文章。认清这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对于朋友圈谣言带来的“食品焦虑”,一方面,需要监管的出力打击,让“流量媒体”不再有机会制造焦虑;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认真甄别,转发信息时,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不要去做焦虑的传播者。
【编辑: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