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曾经立志减肥的人都知道,健身往往是“开始容易坚持难”,不少人都在健身路上半途而废,或许这也是运动健身APP“Keep”发展困境。而在去年,Keep向港交所两度递交招股书,不过至今仍未闯关成功。
此外,近日一位ID为“韩叙HanXu”的博主爆料表示,“和Keep的朋友聊过,(Keep)试了这么多变现模式都不太顺,结果靠着卖奖牌就卖了5个亿。” 这位博主还称这是洞察用户需求的优秀案例。
01用户收集奖牌成瘾?
据公开数据显示,Keep的奖牌活动最早出现在2015年,只要用户完成相应的健身挑战,就能拿到一个虚拟奖牌。
但光这样的虚拟奖牌显然无法刺激用户每日打卡,后来Keep就开始变着花样推出各种“奖牌活动”。在APP的活动中心里,用户只需要点击报名,并按规定完成挑战,就能拿到相应主题的奖牌,今年1-2月就有时令节日跑、樱桃小丸子、三丽欧等多场活动。
但如果用户只想要奖牌,不想做运动,那方法还是有的,在咸鱼上搜索“Keep代”就能找到代跑服务,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代跑服务”的出现,意味着不少用户想要的只是奖牌,而非运动。在小红书上搜索“Keep奖牌”,相关的笔记非常多,翻开其中一位博主的评论,该博主直接表示可以收奖牌,如果不想跑还可以选择走路,走几步就能把奖牌拿到手了。
Keep的奖牌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大家疯狂搜集,简单来说就是“好看”。除了Keep之外,悦跑圈、咕咚也有类似的活动,后两者均公开表示自己是“线上马拉松”的首创者,但整体来看还是Keep的人气最高。
从各大社交平台的帖文来看,大多数人觉得Keep的奖牌更好看,不过其实奖牌的设计并没有什么门槛,几个平台拼到最后,拼的已经不是设计,而是拼联名、拼热点、拼营销。
02Keep狠狠拿捏年轻人
这一点正如两年前大火的泡泡玛特。作为盲盒潮玩的始祖,泡泡玛特曾经以一款IP“Molly”单挑潮玩界,消费者为了拿下自己喜欢的款式,一个60元左右的盲盒在二手市场可被疯炒至数百元乃至千元。
泡泡玛特在2020年年底上市,但自上市以后,其股价一路走低,相比高峰时期,股价跌幅超过70%,而从其2022年的财报来看,利润增长也大幅滑落。
消费者新鲜感消失,以及竞品迅速增加是泡泡玛特“哑火”的主要原因。潮玩玩具本身并不具备太多技术门槛,当“盲盒”新鲜感消失以后,市面上的小众IP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自然也会被分流。
当下Keep的“奖牌”跟潮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拿捏的是年轻人对于“新鲜感”的追求,正如前段时间处于风口的“围炉煮茶”,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晒什么,年轻人想要更多社交平台的谈资,就需要更多新鲜的东西。
因此,Keep的活动奖牌花样也是越来越多,比如跟甄嬛传、恋与制作人等热门IP的“联名款”,可以刺激原本不是用户的粉丝加入;还有各种营销活动,比如“情人节为爱奔跑”,可以将不爱运动的另一半也拉下水。
当然,打造社交平台的热度也非常重要,Keep看准小红书的种草能力,发起了多个话题,也邀请了不少KOL分享种草,有话题、有热度,才会有流量。
03Keep的第二增长曲线?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奖牌确实给Keep带来了不错的业务增量。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前6个月内,Keep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为3770万,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
更重要的是,Keep迎来了新的业绩增长且亏损大幅收窄。2022 年第一季度,Keep的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37.6%,而净亏损则缩小至 1.55 亿元,2021年同期的亏损为2.37亿元。Keep在招股书中也表示,业绩增长与奖牌、虚拟赛事增强了用户忠诚度与黏性有关。
本质上来看,运动健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要靠这件事来赚钱,难度一直不低。因此,尽管Keep这些年做过不少增收尝试,但效果都不太好,比如卖会员卖健身器材、买智能运动产品、甚至是轻食等。
招股书数据显示,Keep自有品牌运动产品的毛利率仅有15.1%,运动产品同质化、代工生产模式,以及被竞品围剿,都让运动用品这门生意很难走向规模化。
但奖牌恰恰就与运动完全相反,是一件充满趣味性,甚至具有成瘾性的事情,“顺人性”的生意总比“逆人性”的好做。
但Keep的本质还是一个运动健身平台,远离本业的变现路径固然“快速”,但从长远来看,脱离专业性对Keep的品牌力来说,也是一个折损。
不否认Keep选择“弯道超车”或许有来自资本的压力,也有健身行业过度同质化的难题,但核心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不够高。
Keep通过营销活动来吸引、留存用户确实是值得探索的方式之一,但如果任由活动方向往“反方向”发展,让运动沦为“陪衬”,营销成为“主角”,那么对Keep未来的发展来说,就像是吃下包着蜜糖的砒霜,并不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