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辽宁的赵女士反应,自己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双鞋,因为是老用户也没在意,后来推荐给亲友再次购买时,却发现这双鞋竟然便宜了55元,让赵女士大呼上当,那么,赵女士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是否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呢?
双十一刚刚过去不久,电商平台又借此机会赚的盆满钵满。消费者也借此机会大买特买,以此满足强大的消费心理。但你是否在网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你的手机和别人的手机买同一个商家的同一个商品价格完全不同,一般都是老客户的账号购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购买的价格略高,也许,你就是遇到了所谓的“大数据杀熟”,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杀熟呢?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2018年新兴的一个网络流行语,大意就是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就其本质,是一种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同样的商品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手段,对不同顾客的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并为其“量身定做”收取不同的价格。例如,预定同一家酒店,长期在同一家平台上订酒店的“熟客”,基于其对平台拥有较高的用户黏性和信任度,平台会“智能”地根据搜索频率等分析其对酒店需求程度,进行动态浮动加价。同一家店铺同一样商品,不同购买人却是不同的价格,显然这是有失公允的,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这样做的后果,是商家违背了最起码的诚实信用的原则。同时,商家这么做,也涉及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那么,都有哪些法律制约大数据杀熟呢?
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大数据杀熟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规制,给消费者保护个人隐私、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因此,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治理现在有法可依,一旦遇到该问题,可以向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监管部门会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涉事平台进行行政指导,约谈相关企业。同时,与行业协会合作,制订具体细则,把违法严重的平台列入失信记录。为网络消费平台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