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6月12日讯(记者 林霞 文/图)近日,记者来到南平建瓯东游镇,实地采访“玉米秸秆收储-饲料化-过腹有机肥还田循环应用技术”。
在这里,建瓯集成了玉米秸秆收储模式、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玉米秸秆过腹形成的牛羊粪进行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将玉米秸秆的大量产出与周围养殖场对饲料的需求高效链接,形成一条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完整循环链。
“据研究,在玉米一生中,果穗生长时间仅占约1/4。其生物量的40%转化为秸秆,25%~30%的氮、20%的磷存在于秸秆。可以说,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陈强告诉记者。
建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达到从农田秸秆转化为畜牧饲料再转化为肥料回到农田的有效循环模式。
工人将三轮车上的玉米秸秆拨至粉碎机入口。
按照合理运输半径,建瓯建设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范收储组织、村有固定秸秆收储网点的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在建瓯6个乡镇共有32个,配有青贮圆捆机、配备搅拌机、圆型捆包膜机等青贮饲料生产设备,实现玉米秸秆机械化、规范化粉碎、打包。
林陈强(左一)与杨招雄(右一)正仔细查看由玉米秸秆等组成的饲料。
从粉碎加工厂出来的玉米秸秆,被送至养牛场、养羊场等,成为牛羊的饲料。
记者来到建瓯市东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这里饲养着1200只的荷斯坦奶牛,在夏天一头牛一天要消耗80斤饲料,在冬天则要消耗100斤。“玉米秸秆等组成的饲料经奶牛消耗后,排出的粪便可进行堆肥化,形成的有机肥富含纤维,一方面可用以铺在牛棚,成为奶牛的‘床铺’,另一方面还能售给农户,成为农田的肥料。”公司负责人杨招雄说。
养牛场里,或是低头吃食,或是探头张望。
堆肥化,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并使其实现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技术。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各种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协调作用,将农业有机废弃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和腐殖质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其生产的产品可作为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使用。
得益于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等技术合作单位,建瓯在有机肥厂建设、有机肥配方、工艺等关键环节获得技术服务和指导。
记者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获悉,筛选高效微生物制剂是堆肥化最重要环节,该所经多年努力,筛选并保藏高温纤维素分解菌、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等微生物功能菌株60多株,通过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株的优化组合和现代生物工程发酵技术,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态调节剂CHM-2。
“采用CHM-2快速高效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实现无害化、资源化,生产多功能优质的生物有机肥和生态有机肥。”林陈强说。
包括建瓯市东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在内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因此受益。据了解,建瓯市共有2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利用牛羊粪便生产有机肥,年产有机肥约6万吨。
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站站长陶丽青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由玉米秸秆转化成的青贮饲料以每吨400元来算,建瓯每年仅玉米青贮饲料产量可达8万吨,保守估计可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
视频拍摄/制作 林霞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