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引流推广 » 正文

县城千万富翁多吗,跟千万赚百万后面怎么说的,哲新丨问题解决

1751 人参与  2023年09月23日 10:53  分类 : 引流推广  评论

许久不见,因为近期培训加公休到处跑,玩爽了!现在休息透了,继续写。

谈谈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一些想法。

迎难而上的态度

人生就是问题集,人的一生就是在持续地解决问题,没有尽头。

问题得以解决的起始,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意念、态度、信心、意志及决心。

有些人总是对问题抱有一种错误的态度,把问题和困难当做令人厌烦的东西,视作人生路上的挡路石和糟心事,避之不及,也就是因为这种态度,变宝为废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拥抱问题、爱上问题、迎难而上”,因为问题是个人成长的阶梯。

人生中的各种困苦都是在倒逼你提升技能,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人会在努力尝试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问题的解决需要动脑,遭遇问题的难度越大,需要动用的脑力劳动则越大,则大脑得以训练的强度越强。

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脑力和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增益,就像锻炼之于身体的裨益。

可惜,对于懒人来说,锻炼和动脑就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宁愿承受亚健康或疾病带来的痛苦,也不愿迈开腿;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努力想要绕开重要问题就是在拒绝成长。

所有致力于强大自我的人,都应该主动拥抱问题、主动接受问题和困难的洗礼,在不断地挑战困难中积累宝贵经验,并在一次次战胜困难的胜利之中感受充实和快乐,不胜欢喜。

换句话说,困难和问题就是提升你经验值的各种小怪,你应该高兴和激动到眼睛放光,而一路“击杀”升级过程,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更为从容。

当你能够云淡风轻、轻而易举地解决掉各种极为棘手的问题时,你迎来的是多彩的人生。

拥有正确的态度后,下面提供几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培养感知力

人的智力基础是感知力,其中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能力等;其次是认知智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空间认知、逻辑推理等认知思维能力。

感知力和认知智力共同塑造和决定了一个人的决策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感知颗粒度是不同的。感知的颗粒度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果让一个人画一片树叶,下面这张图应该是大部分人勾勒出的模样。

网图,侵删

这个简单的勾勒,体现的就是其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是这个世界反映在其脑海中的颗粒度,简化至极。

一个人能够勾勒的细节越多、种类越多,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其观察和感知的细致程度。

网图,侵删

在绘画领域,一个艺术家可能能够通过高感知的颗粒度观察到颜色的细微变化、光影的变化等,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细腻、直击人心的作品。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能需要通过高感知颗粒度来观察实验数据的微小变化,捕捉细微线索,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周杰伦曾在“某声音”的舞台上展现过他的绝对音感,能够准确地辨识一个和弦中包含的八个音。他谱曲创作的音乐作品饱和度极高,不难推测便得益于他超强的音感。

一个人感知的颗粒度越高,个体获得的信息细微度越高,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观察、思考和体验事物时所能够分辨和捕捉到的细节、差异和变化的程度越高。

反之,感知力越差,则所获越空洞。

游玩回来,我让上小学的儿子根据游玩苏州、桐庐、莫干山等地的见闻写一篇日记,结果孩子憋了整整一下午,然后告诉我“没什么可写的”。

这就是对这个世界感知力太差的表现,其实日记写不出来跟缺乏什么写作技巧、表达力或文采关系不大,因为写作的基础还是感知和观察。

一个写作很有画面感的作家,其实对这个世界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和洞察力,脑中先要有东西,其次才是依赖文字的输出和表现张力。

如果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度很低,大脑空空如也、脑中无物,那文笔再强大也是白搭。因此,言之无物是因为脑子里确实没什么观察所得,跟语言表达没什么关系。

一个感知颗粒度越高的人,获得的信息越全面。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华生曾拿一块怀表让福尔摩斯推断怀表主人的性格和习惯,本意是刁难一下福尔摩斯,让他出糗。

结果福尔摩斯却正确推断出:其主人是华生的哥哥,并且他哥哥生性放荡不羁、最后因好酒而死。

因为福尔摩斯观察到怀表的外观老旧,表上刻的字和制表日期相近,差不多制造于五十年前,说明是老一辈遗物。

背刻的HW两个英文字母,W代表华生的姓,按照惯例,贵重物品多先传于长子,而长子又往往袭用父亲的名字。

因为知道华生父亲去世多年,所以他推断,怀表原本的主人是华生的哥哥。

福尔摩斯还发现怀表上有个钥匙孔的里盖,而钥匙孔上有很多划痕。清醒的人插钥匙一般都很准,也只有醉汉才会留下这些痕迹。

可见,观察到的信息越全面,线索和思路便越多,越是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事实上,如果你曾在课堂学习中走过神,即感知丧失,你会很清楚关键信息(细节信息)对于后续内容的理解和问题解答有多重要。

同样,你现在应该理解喝酒、疲劳驾驶及年老体衰等等,首先造成损伤的核心能力是感知力,还有认知能力,结果就是决策和判断力的降低。

敏锐的感知力是识别问题的关键。

治病的第一重境界是健康管理,是未病先防。

有的人直到癌症晚期才发现自己患有癌症,而有些人在感知到疲劳、闹肚子、消化不良、厌食、轻微的不适这些轻微症状之时就察觉问题并加以控制。

敏锐感知力使个体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察觉到潜在的迹象和预警信号,从而能够及早采取行动以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将问题灭于萌芽。

所以,问题解决的最高境界是止于未然,而这要依赖敏锐的感知。

敏锐的感知令人能更好的参考和采撷他人优秀智慧。

我想你应该在火车站拿身份证取过票,那你观察或留意过火车站里的取票机吗?你知道为防止顾客取票后忘记拿走身份证,取票机是如何设计的吗?

你可以先在这里稍作停留,自己想一下取票机的样子。如果没有什么印象,也可以自行设计下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面有图有真相,但我还是建议你现在先自己思考下,然后再翻看答案,这样可以对比看看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更优。

其实,多数人对自己熟悉的这个世界很麻木,并没有多少细心的观察和感知,所以错过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参照的优秀思路。

我在游玩景点时,通常会花钱找个导游进行讲解,这是因为自己在探索景点时,很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而导游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你注意到这些细节,确保你不会错过任何重要信息

像刚去的苏州留园,如果不经过导游的详细讲解,我根本不会感知并意识到在这有限的园林空间内,设计者综合考虑了多少因素,才创造了如此丰富的景观。

设计者通过对植物、建筑、山石、水景的巧妙布局,融合了自然元素、人文元素、建筑元素,把园林打造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艺术空间,营造出了一种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设计者在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建筑上都展现了对比例、材料和结构的精湛把握,让每一处都具备了文化、美学和实用性。

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不同植物生长、季节变化的特点,使园林在不同的时间点都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景致。

... ...

以上,所以苏州园林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意境,如古典、幽静、隐逸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单单是连排的墙内窗,导游就对其讲解了几分钟,从空间、采光、视觉、雕琢等各个细节展现了设计者对工艺和美感的高度追求。

没有导游的讲解,那我可能就是走马灯式地观光图个乐,而在导游的详细讲解后,就真的被设计者们的卓越智慧给震撼和征服了。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过很可惜,我不是学建筑设计的,但是对于新入行的建筑设计学生来说,这绝对是难得的一课。

参照已有的艺术杰作,从大师身上学、借鉴其思路及策略,为自己提供指引,绝对是个人精进路上的捷径,所以民间素有“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百万赚十万”,亦同此理。

还有一句谚语,就是“如无必要,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意思是在解决问题或开发新事物时,如果已经存在一种已经被证明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方法,就没必要重新从头开始创造新的方法。

因此,在处理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经验和知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提升效率。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讲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在这数千年间,不知道有多少华夏才俊对各种问题进行过全方位的思考研究和实践。

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小可能会是孤例,大多都已有前人分享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只要你去了解和借鉴就可以了。

以史为鉴,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遍历各类书籍文献,阅读经典,抑或是去听各类相关的经典课程分享,而不是什么问题都依靠自己去搞定,两者之间的效率差距很大。

很多困扰你良久的问题,在专家面前,可能只是他们的常识而已,就像你遇到什么身体上的疑难杂症,会去医院就诊,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读书学习讨教其他问题也是这样。

现在回到火车票取票机的设计问题上,如下图所示。取票机采用了斜面设计,乘客在用身份证取票时,需时刻用手支撑按压着身份证,证不离手。

网图,侵删

感知力强的人,总是能从这些日常中找到智慧的踪影、找到方法的线索,并借鉴迁移应用到自己生活之中。

因此,想成为一个具有超强问题解决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人,首要考虑的就是去培养超强的感知力,打造一双留意“细节”、发掘“精妙”的锐眼。

合理溯因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溯因”,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够解决问题。

溯因要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进行。

横向是对问题可能形成的原因数量维度上的探究;纵向是从问题表象到根源的深究。

——从横向这个维度来看,要尽量穷尽所有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

横向溯因时,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去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找理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男人发现有个女人蹲在路旁街灯下,想便是她遇上了什么麻烦,便上去帮忙。

“发生了什么?”男人问,“你看起来需要帮忙。”

女人回答,“感谢,我正在找我的钥匙。”

男人帮忙找了一会后问道:“你确定钥匙掉在这附近了吗?”

女人回答,“我把它掉在两公里之外了。”

男人十分不解地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呢?!”

女人不解地回答:“因为这里我比较熟悉,而且灯光很亮啊!

不必嘲笑这个女人,我觉得这个故事讲的过于形象,因为很多人找问题原因时总是在找那些自己熟悉的,而多半不是正确的那些。

比如将学习不好归因到自己“不聪明”、不够“努力”;

将女朋友跟自己分手的原因归因到自己“没钱”、“不帅”,将男朋友跟自己分手的原因归因于自己“没吸引力”、“他不爱我”;

失败是因为“运气不好”;仗打输了,则是武器装备不行... ...

遇到问题时,这些耳熟能详的原因总是会第一时间窜入你的脑海,就像给老人送礼送“老白金”、手机买“苹果”或“华为”、喝酒喝“茅台”一样,是第一选项。

无论理由多么牵强附会,但对于不少人来说,熟悉即真理。没钱谁爱?不聪明咋学得好?

这些理由的熟悉感,往往是舆论大众和身边亲朋好友不断强调的结果,亦或是自己过往经历不断验证的,这跟广告重复的洗脑效果并无二致,才使得像“智商”、“努力”、“颜值”这些理由疯狂暴露在了你潜意识的亮光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在独立查摆问题原因时,通常都脱离不了自己过往经验的束缚。

人在解决问题时总习惯把未知变换为已知,有时不惜生硬套用和照搬结论,而不是接受和探索未知——不是去陌生和未知的2公里外的知识盲区,而是就在熟悉安逸的灯光里找“钥匙”。

当手里已经有个锤子,那就先把问题变成钉子看看,能不能一锤搞定。

“熟悉”感会成为所谓的“常理”,就是一切“合乎逻辑”、“合情合理”,甚至像古时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就是熟悉的常理。

神奇的是,遵循守旧、遵循常理与“合乎逻辑”的行为并不会导致成功,反而是那些莫名其妙、不按常理出牌的行动,会使问题得以解决。

那些奇人、奇事、奇思(妙想)、奇遇,往往会化腐朽为神奇。

我不否认大部分的认知常理会解决你人生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你生活中那些悬而未决、或令你困惑的问题,如果还按熟悉的常理出牌,通常只会让你在问题里越陷越深

换句话说,属于常规方法能解决的常规问题早已被你用常规思路解决掉,解决掉的问题就不叫问题,而剩下的那些可以称之为问题的问题,都是你无法再用常规办法解决的!

所以,从此刻起,不要再试图利用自己熟悉的思路去解决困扰自己的难题——因为问题非“常规”,而“钥匙”源于你的意识外,在于奇处。

请大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如何一笔(笔不离纸)划出4条连续的直线将下图中的9个点全部连起来?


不知你是否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确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在一开始思考时,都会倾向于将这9个点看做为边界(如虚线所示)构成一个正方形:


于是思考和解决方案就框定在了这个预设的正方形之内,这个自我框定的正方形,正是你意识熟悉的“灯光”,形成了一个思维的盒子。

所谓的盒内思维,是指那种因为熟悉所以局限于传统观念和固有经验的思维模式。

盒外,处在你意识的黑暗处,也就是你的“思维盲点”。你如果始终无法超脱熟悉的既有框架和范畴,那你便很难寻找到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

9点连线问题的答案,如下:


人生中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不会像数学或物理这样有着标准答案

就像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努力,“不努力”并不一定正确,但是本人因为这个理由能够很好的解释了问题,便以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从而停止溯诸它因。

像“运气差”、“不聪明”、“长得丑”,这些理由几乎可以解释一切问题,但是对于真正指导和解决问题可能作用并不大。

事实上,在学习上强调智商和努力的作用,会忽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

恋爱中对颜值、身材的简单归因,容易忽略情绪价值(像关心、呵护等情感支持)、双方价值观等其他更为关键或核心因素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

任何在你看来能够合理解释问题的理由或原因,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形成或解决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遇到难题时要尽量横向穷尽所有可能,就是为了避免理由看似合理或讲得通,而错过了正解。要知道,对于横向各种可能原因探究不足,很可能覆盖不到问题根源。

我身边有个小d,每当她活动过多,像是在外出旅游时,动不动就会感觉到头晕头痛,她本人总以为是活动量大累着了,需要休息。每次休息后症状也确有好转,结果直到今年才确诊是心脏卵圆孔未完全闭合导致的病理性头疼。

夸张的是,与她同病房等待手术的病友,一位50多岁的大叔,一直也有类似头晕头痛的问题,是他儿子在刷抖音时无意间发现介绍心脏卵圆孔问题的病症后,建议他检查一下确诊的。

这位大叔多年以来求医问诊,后来确信是自己先天性的大脑问题,这么多年从来没往心脏问题上想过。

对于活动后的头晕头痛,小d溯因得出的结论是“活动量大”,而大叔认为问题是“先天性脑疾病”,她们都认为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合理解释,但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心脏疾病。

可见,正确的原因不在于能够解释问题,而在于真正的解决问题,请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个股票分析大师理论水平再高,事后“解释”个股上涨下跌的原因再头头是道、再合理、再叹为观止,如果这位大师不能准确“预测”某只股票未来趋势,那这个大师就是徒有虚名。

一个原因具备的“解释力”再强,也是一文不值;一个原因听上去再离谱,如果确实能解决问题就是真理。

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以为对的并不一定对,而自己以为错的也并不一定错,理由合不合理的唯一评判标准是问题是否因此得到了解决

如果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像“头痛”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就是“活动量大”、“先天脑问题”这些理由听起来多合理、多能够说服自己,也只是笑话。

另外,人们容易放大一个弱因素(像活动量大、不努力)对于问题形成的影响力

就像“视觉错觉”一样,人们也很容易陷入已经找到问题原因的“认知错觉”之中,“看着”事实确凿、“感觉”十分正确,实则有着严重的偏差,从而误导了判断。

要合理溯因,就是不要默认并接纳脑海中瞬间蹦出来的第一个原因或解释。不要陷入经验主义,过往的成功经验很可能是未来的阻碍,灯光越强越容易吸引你,阻碍你向黑暗探索。

在横向探索上,我总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慨叹,某个人生中困扰多时的问题,突然就会被一本书或一句话给解决治愈了,关键是要有耐心、别放弃。

在利用群体智慧解决公司问题或集体难题时,“溯因”应该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开脑洞”和“头脑风暴”,要让成员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不受限制地发散思维、穷尽各种可能,这一步不要在意所提出的观念或想法有多愚蠢。

第二步才是逻辑分析,这一步需要分析和实证以上各种想法或解释的可能性,进行逻辑推理。

注意,一定要开放、接纳一切可能,任何在第一步表示否认和嘲讽的做法,都可能造成离真相越来越远。

——从纵向这个维度来看,要深挖问题根源

解决问题最低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解决问题。

那些一上来就急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人,很可能会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层次原因,只是对问题表面进行低效努力。

垃圾桶旁蚊虫不断,如果仅是驱赶或灭蚊而不清理垃圾,那就是一种资源的低效浪费。

不要只是解决表层的What,而是深究根源的Why。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断的追问why?

上例子,有个员工发现地上有一滴油渍(问题症状),这个员工的第一反应不是立马把这滴油渍给擦掉(直接解决问题),而是思考:

问题1:为什么地上会有一滴油?

这个员工抬头一看,发现机器上有颗螺丝松了,正在慢慢渗油,这个员工第一反应不是立马找个钳子把螺丝拧紧,而是思考:

问题2:为什么这颗螺丝会松了?

于是这个员工把螺丝拧了下来,发现螺丝里面的垫圈老化了。

事实上,如果员工仅是在第二步拧紧螺丝,就不会发现垫圈老化问题。由于垫圈老化,螺丝与机器的咬合存在缝隙,漏油问题只会减轻,不会根除。

到这一步,这个员工第一反应依然不是直接换个垫圈,而是思考:

问题3:为什么只有这一颗螺丝里的垫圈老化,而其他螺丝没事呢?

或:是不是别的垫圈也老化了?这些之前统一安装的垫圈是不是需要集中更换了?

想到这,这个员工把旁边几个螺丝也拧了下来,结果发现其它垫圈没有问题,而老化的这个垫圈跟其它螺丝里面的垫圈,不是一个厂家生产的。

最后,他把这个观察到的结果反馈给了采购部。

我们来看,这个员工并没有直接对问题下手,而是通过追问了3个为什么,去纵向探寻问题的根源。

在驱赶蚊虫还是倒垃圾的问题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倒垃圾,原因仅仅是“蚊虫多”这个问题表层和“异味吸引”这个问题根源,只隔着一层why

但凡问题需要追问和思考多一层,就会刷下去很多人,大部分人会直接拧紧螺丝而不会发现垫圈已经老化的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忙得团团转,其实只是在处理着“驱蚊”和“擦干油渍”的低阶问题,这些低效的重复劳动和付出,已经榨干了这些人的宝贵精力和时间。

很多人陷在了低层次的琐事上,看似忙碌,实则毫无成效,所以在工作中,有些人真的是在自我感动式的瞎忙。

想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问题表象层层推进,渗透到最底层中。从问题本质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妨养成多追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从我近两年的实际体会中,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费力思考和追问绝不是在给自己没事找事、增添负担,而是在锐减工作量,是在提质增效、减负创收。

高阶变化策略

高阶的问题解决策略,是要提升一个逻辑层次,旨在改变性质或状态

一个做噩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像逃跑、躲闪、呼喊,跳楼等等努力,但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停止噩梦,逃出噩梦的方法,就是苏醒。

汽车行驶慢,可以踩油门,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提速,驾驶者就必须换挡,而不是一味地把油门踩到底。

苏醒和换挡,就是在性质和状态上的改变,即高阶变化。

生活中,状态和性质改变而形成问题,以及通过改变问题状态或问题性质而解决问题的例子不胜枚举,进行高阶改变是我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思路。

火山积聚一定能量后,会从静态转向剧烈爆发引起自然灾害;病在病在肌肤、病在腠理、病在脏腑都可以解决,但是病入骨髓,司命之所属,已无奈何,这就是性质改变而形成问题。

已经形成冲突关系的两个人,要改变冲突关系或冲突状态,需要引入个和事佬;

患有抑郁的人,需要换一个环境磁场完成状态转变,高三学生进入大学后抑郁便会得到缓解;某些抑郁症患者,结婚后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便慢慢好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思考的日积月累,触发了对特定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产生质变。

钱不是赚来的,而是帮助他人以后获得的回报,这是在认知和思维状态上进行改变。

... ...

状态改变需要引入系统外力,而性质改变需要量上的积累:

掉进泥潭的人,不可能通过揪起自己头发的方式将自己拽出泥潭,一定要借助系统外力。像知识、贵人、药品、能量等等,都是能够改变个体状态的系统外力。

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会开始沸腾,从液状变为气态;中奖率只有亿分之一的某种彩票,如果把所有组合都买一遍——走量,中奖率则是百分之百。质变需要在量上的绝对积累。

生活中,如果你通过善借外力或不断走量的方式,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细品。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一直在努力创造个人价值,用文字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217725.html

<< 上一篇 到底啦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