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50多万人!你的编辑同行怎么做小红书账号?
当下,越来越多图书编辑、营销编辑在小红书平台开设个人账号、分享工作日常或读书生活。图书编辑、出版社工作在小红书似乎也拥有了一层滤镜,吸引众多普通读者关注。同行们都是如何运营小红书账号的?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拓展阅读:流量贵,编辑能否靠小红书“开路”?)
@云妮落落在读书
粉丝:2.4万
获赞与收藏:55.2万
最初运营该账号,和工作有关。当时只是想试试水,同时了解小红书平台的玩法和规则,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由于当时小红书平台对图书种草的内容扶持力度较大,我的笔记和账号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慢慢也产生了一些兴趣,持续做了下来。
落落(某出版机构营销编辑)
运营情况:当时我的工作是给图书写有沟通感的营销文章,小红书文风延续了这种熟悉和擅长的结构和语言方式,像说话一样,而不是干巴巴的卖点罗列。
分享内容专注图书领域。选择的书一般是自己感兴趣,小说则一定是自己读过的,需要清晰描述阅读感受。当时小红书平台上的悬疑小说比较受欢迎,我的爆款笔记也是例如乙一的《动物园》《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以及一些暗黑美学的书,如《毒药手帖》这类。
最初的快速涨粉期我几乎两三天一更,因为看书速度很快,几乎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研究选题上。当涨粉遇到瓶颈、流量红利不足时,我就放慢了更新。如果不能保证笔记质量,一味瞎忙乎对自己和账号没有好处。当前的粉丝量我只打算维稳。因为做得越久,越觉得小红书流量不可控。现在就是单纯分享,让这个账号作为固定资产,以及定期输入输出的平台。
同行推荐:“西郊苛刻”(图片和内容质量稳定,风格成熟且一致,主页看起来舒服),“沼泽地的西蒙娜”(美商在线,推荐图书封面漂亮,编辑很会拍照,文字有自己风格,是佛系不取悦式的分享)。
关于职业滤镜: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大家了解出版行业的方式。入行以前,我也希望有人告诉我,出版人到底都在做什么。说实话,实际开始分享后发现,感兴趣的人是真的感兴趣,但笔记数据并不是很好。就像有些书做出来受众不广,但喜欢的人很喜欢,也是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我有一篇笔记是给一本历史书做了详细的思维导图。现在已过去一年多,还会有人私信我要高清版图片,并且表示真的有价值,我也很欣慰。
未来计划及思考:我会继续推荐好书,但对待数据会比较佛系。小红书在逐渐放开电商政策,但终究没有当当、淘宝的成熟度,出版单位可以更注重销售、物流、售后方面的体验。
@中年少女脾气大
粉丝:1609
获赞与收藏:1.1万
2015年,我便注册了小红书账号,当时只作为生活分享。2021年开始分享书籍、逛书店买书和编辑工作日常,2022年明确做博主。小红书平台的种草转化率比较高,当我不断刷到同事做的《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时,内心还是有点羡慕嫉妒(并不恨)。因为出版社的营销力量有限,好书没有水花,会很可惜。
资深滞销书编辑
运营情况:我将自己定位成滞销书编辑,以介绍图书为主,包括买书日常、编辑日常。我读书比较慢,属于“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那种。职业定位是做社科类学术编辑,所以一般介绍偏学术的社科书。我会分享自己看过、想看,或者买过没看的各种图书。
我一开始写笔记比较随意、佛系,即便现在已接入蒲公英平台(优质创作者商业服务平台),也没想过靠小红书变现。我需要小红书流量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做的某些书和某些我觉得好的书。纸质书自由,其实我在豆瓣上已经实现了。现阶段,要尽量做到账号内容垂直。某种程度上,这也比较遗憾和可惜,因为觉得为流量牺牲了某种真实性。
我的书超级多(家里可能有几千册,没有具体算过)。如果勤奋一点做到日更、每天写一本,书架上的书可以一年甚至两三年不重样。但是现在我学会在创作中心里挑选流量扶持的TAG,也会跟一些营销热点。有时拿到同行赠书,也会发豆瓣和小红书,算双重曝光。大家都是同行,能帮就帮。
最近,自己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上海史,因为我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上海史,又是上海人。所以我会不断更新自己购买的和上海史相关的书籍。未来,我计划把研究生阶段老师推荐的一些近代史书单也发笔记。麻烦的是,我关注和经常写的是近代史领域,敏感词较多。目前争取每周更新1~2次。“历史编辑的暑假 大学通史教材就应该这样!”这篇笔记数据最好。这类入门书籍和书单在小红书更受欢迎、受众群更广——也就是说,笔记需要足够的利他。之前还有一篇编辑审稿工具书书单,也有5000多观看量。
我觉得自己像是出版社的野生官号,偶尔看到我们社的图书会点赞评论。但很少分享自己做的书(偶尔会打小广告)。读者喜欢看到做书背后的故事,例如我分享过下印厂和做图书封面的经过,读者较感兴趣。
编辑做小红书,对图书后期营销也会有帮助。我有一本和上海城市行走有关的大众图书,就是自己在平台上找了一些喜欢老上海建筑的账号,给他们寄书置换。如果是营销编辑,未必清楚应该找哪些博主。小红书平台上,文学类笔记比社科类观看量更高。虽然,我不喜欢用“女生看历史”这种刻板印象的词语推荐图书,但是这背后也隐藏着用户群体的特点。
同行推荐:我从公众号追到小红书的“野生编辑怪阿姨”。她以前做过营销编辑,现在做线上书店,主打童书和一些社科书。我还去她的社群分享做书经历。目前也关注了很多机构号,例如大家小书、万有引力、三联、上海书店出版社等。
关于职业滤镜:我因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参加小红书换书计划,被上海的一家书店——远方书屋邀请去做了一个小型讲座,分享编辑做书日常。我挺喜欢这种分享,会让读者感受到这份工作背后的真实情况。
未来计划及思考:无论是豆瓣、微信公众号还是小红书账号,要让读者或粉丝感觉到你是真实的人。好的不好的都要说(当然要有技巧)。
@机智的编辑生活
粉丝:4656
获赞与收藏:2.6万
2021年是我进入编辑行业的第一年,带我的编辑老师相继离职,让我对编辑职业产生了困惑,为了梳理思路、拓宽自己,我开始运营小红书。目前发布内容涉及新入行编辑的成长、读书分享、编辑日常、编辑做书的思考等。
小红(某出版机构图书编辑)
运营情况:运营小红书一段时间后,慢慢养成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收集灵感的习惯,比如我会把工作心得、遇到的困惑和一些闪念记录在手机备忘录,积累相关素材和资料,等它慢慢发酵,再写成笔记。此外,我也会从出版业动态和社会热点出发找选题。内容主要是下班后写,所以更新频率不固定。
数据最好的笔记依次是描述做编辑的感受、编辑求职经验,编辑工作经验分享。有意识地找选题后,我慢慢发现了工作中很多以前没有注意的有趣的点,遇到不明白的也会探究清楚。但是,为获得好的数据,标题和行文会带有小红书风格,经常这样写价值并不大。
关于职业滤镜:对编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从大众的好奇和羡慕情绪出发,开始做账号,起步会比较容易,但后期需要扭转账号风格或突破垂类。
未来计划及思考:尝试把内容拓宽,定位在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小红书运营要先积累粉丝,再做品牌塑造和图书宣传,建立和消费群体更强烈、真实的连接。
@马提尼
粉丝:568
获赞与收藏:2662
小红书账号断断续续地做了一年多。当时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品牌“思库”,为了摸索新媒体的一些渠道和玩法,把品牌种草给更多读者,我以思库编辑形象@马提尼注册了小红书。主要分享编辑日常和思库的好书。
马提尼(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编辑)
运营情况:因为不是专职做新媒体这块,无法很好地兼顾。刚开始尽量每周三更,后来随着手上稿子越堆越多以及其他媒体渠道的拓展,更新逐渐佛系。但每条笔记都用心在写,没有套路,都是真心实意推荐思库的好书。目前数据最好的笔记是关于《拜占庭帝国大通史》周边藏书票。图本身就抓人眼球,非常漂亮,也吸引了很多小红书的“精罗”们。
编辑运营小红书,好处是可以“揭秘”很多书背后的小故事,也有一些行业干货可以提供,与读书博主的内容会有不同,是很有趣的视角。还能认识优秀的博主、达人、书评人等,很多已经和思库有了长期的合作。编辑运营小红书,还可以练就迅速提炼营销点这个技能,如果推自己做的书,也能复盘做书过程,非常有意义。
关于职业滤镜:我也喜欢看出版机构编辑们的日常。同行们可以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业外读者也能知道编辑们到底在做什么,至少不是“只看看错别字”。
@闻雪僧
粉丝:3790
获赞与收藏:1.4万
第一篇笔记2022年5月发布,账号风格以输出工作日常的轻松话题为主。之前是想分享书籍的,但是我的语言方式可能和“读书博主”不大一样,人们更喜欢接受直白的内容简介式的安利。所以更多还是分享工作日常,偶尔插入一些自己对于文学的见解。
闻雪僧(上海译文出版社自营营销)
运营情况:最开始发笔记,就是在公司里随手拍摄的照片,意外收获了很多关注,所以空余时间会积累一些素材,加上工作时的一些产出,比如制作新物料,那这些物料也会是笔记素材。更新时间比较随意,如果手机里的素材能满足一篇笔记需要,那就会发。
数据最好的是第一条笔记:“一个考研失败的人却实现了她的文学梦”。当初发没考虑流量,文案是当下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但流量持续不断。现在想来,确实是因真实的经历受到了一些关注:我确实是凭借一腔对文学的热爱和平日的积累,在无研究生学历或相关专业优势的情况下,进入到了我梦想几年的行业领域,可能这也会激励一些在校青年。人文行业其实也离人们的真实生活较远,一是因为工资不高,二是“文学”在我心中就是一项需要脱离现实概念的自由神思领域,所以可能也是一些人比较向往的行业。
小红书确实是适合宣传图书的平台。曾经发过几条“摸到了xxx的实体书”,比如我们社的插图珍藏系列(《巴黎圣母院》),还有最近出版的伍尔夫文集。一是书籍本身确实受到大众认可,二是书籍装帧方面符合小红书用户的审美,所以赢得了不少人的关注。
关于职业滤镜:小红书上分享日常,实际是分享快乐的一面,繁忙的一面肯定无法分享,因为没时间记录。所以很多人觉得羡慕。出版社工作对于我来说确实有滤镜,这也是我从大学开始就向往的理由。对于乐于从事人文行业的人来说,这层滤镜就像山林里氤氲的薄雾,无从消弭。现在进入这个行业,就像在山林之中触及更加细微之物,它还是真实的,只是也会有细琐沙砾,身处其中能看见更富于灵感的一草一木。如果一个行业能以这样积极的形式被看见,是好事,无论是寻求自己还是他人的认同,都是正向的。
未来计划及思考:尴尬的是,现在主要分享工作日常,笔记内容稍有变更,如推荐书籍、分享购书书单等,就流量较小。这也导致我分享其他内容的积极性有限。
@湛泊爱读书
粉丝:4222
获赞与收藏:3.7万
小红书账号从2022年5月9日运营至今,正好一年。当时,我和三个爱阅读却有重度拖延症的小伙伴约定,一起来小红书,倒逼自己每日输出。一开始的定位是大杂烩博主。老实说,当我得知账号最好发些垂直内容时,有些抵触。因为想展示真实、立体的自己,垂直内容容易消磨热情,让我变得厌倦。
湛泊(自由编辑)
运营情况:我发布的内容有好几类:书摘、书评、影评、原创诗歌、图书编辑审稿建议、作家写作干货、个人写作经验、自由职业心得、日常出游拍照(今年计划增大影评比重,减少书评)。我并没有像其他博主做每周或每月的选题计划,比较随心。首先是书评,入驻小红书自己就已阅读1300余本书,几乎每本书都会做书摘、写短评。其次是审稿建议,我每个月会接出版社、出版公司的审稿,也偶尔接一些作文、小说改稿工作,所以会发一些常规审稿建议(不涉密)和自由职业经验分享。如果我哪天去公园玩,我也会发发公园随拍。笔记灵感源于个人生活,源于当下经验。我给自己的更新频率要求是每月不少于12篇,其他随意。
我是2018年入行,但从2022年1月起,仅以几家出版机构外编/外校这一“自由人”的身份和图书出版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联系。但我发过的审稿建议,还是收到不少编辑同行的鼓励和支持。
关于职业滤镜: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业外读者群体,所以我发的审稿建议内容有别于全职时比较严谨、死板地只点出问题、举几个例子、标几页页码的模式,会事无巨细地写出十分具体、易懂的小问题,这样便于业外读者用非滤镜眼光看待编辑岗位,也便于他们学到一些实用的小知识。
未来计划及思考:希望明年转型为干货类博主,以审稿、写作、自由职业三类干货为主。
@呀,薯仔!
粉丝:4194
获赞与收藏:1.8万
目前运营账号4个多月。公司需要开拓新的营销平台,个人博主的身份比较符合现下的营销种草趋势;定位是行业内的读书博主,分享好书、出版人的日常、图书品牌。
薯仔(云间世纪营销编辑)
运营情况:运营日常包括想选题,写提纲或稿子,如果有嘉宾需要提前联络沟通,事前采访,没有嘉宾就直接进行拍摄,剪辑成片;笔记灵感会以自己兴趣为主,按账号规划的几个板块去找选题,也会参考小红书官方“人文薯”的活动。
目前运营还不错,基本按着计划成长,但还是会遇到瓶颈,比如精力有限,选题做不过来/不够好,不知道受众对这些内容真实的感受,因为我个人比较少在社交平台观看图书类的内容……
数据比较好的是“为你读诗”栏目的一篇笔记,很随机拍的突然爆了,之后的相关内容,热度没有这篇高。越来越多图书工作者加入自媒体运营队列,会为图书增加曝光,但声音多了,会减少大家的“冲动消费”。
同行推荐:前同事做的账号:爱买书的果子,应该算是同行里粉丝数较多的。
关于职业滤镜: 小红书本身很支持图书文化类内容,没有抖音那么下沉,这是吸引很多编辑入驻的原因。滤镜打破是好事,也是我一开始规划账号的初衷之一。因为大学很少有细致的“职业教育”,学的东西和工作内容有脱节,很多年轻的文艺爱好者对出版业有乌托邦式幻想,实际上图书和其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
未来计划及思考:至少今年,多涨粉是第一目标。
@瓦片外婆
粉丝:2091
获赞与收藏:3.3万
账号运营一年多,最初是为了在小红书上向博主推荐自己社的图书,加深与博主联系。
瓦片外婆(某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编辑)
运营情况:我基本是以读者身份分享,最近才更新了几期编辑工作日常。分享的都是读过的图书,以单本为主,有时也会出一些书单。基本读到较喜欢的图书都会在小红书上分享所思所想。当然也会遇见同行的“投喂”,如果对图书内容感兴趣,会成为同行的“自来水”。我一般晚上更新,或晚上写好、白天更新。有时一周三更,有时三周没有一更。通过运营小红书账号,自己和小红书博主,尤其是看书品位相近的博主关系更加密切,对工作也是助力,大家都是真心爱书之人。目前,数据最好的笔记是《天朝的崩溃》一书的分享。
编辑运营小红书肯定对做书、宣传书有好处。我切身体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我会在一些博主宣传笔记页面留言回复我们社图书的问题,读者发现是编辑回复会很开心,对于图书和品牌是好事。第二,近段时间我更新的图书预告文章,数据也不错,经常有读者催上架,也是让更多读者了解新书的有效方式之一。
同行推荐:我刚在小红书上找博主时总找读客公司“书单狗”合作。“谈亦默”的分享也很有价值且真诚。
关于职业滤镜:对什么工作都不要带有滤镜。生活就是不断祛魅的过程,慢慢接受别人和自己的平凡。编辑工作并非很高尚,大家都很寻常地做琐碎的日常小事,才将一本本书做出来、卖出来。
未来计划及思考:希望更新频次更稳定。无论是小红书还是其他平台,编辑们可以多关心、多涉猎。
@西塔欧姆的绘本世界
粉丝:5027
获赞与收藏:4万
我在小红书写文已一年半,刚开始断断续续有感而发,分享育儿趣事。把写小红书当一件“正事”来干,也就半年多!我的定位是育儿博主,发文基本围绕“带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题。过程中会偶尔“夹带私货”。直到近两个月才在介绍里加上“童书编辑”标签,分享工作日常。没想到,大家对这个行业挺感兴趣,也遇到了不少同行和作者。
易若是(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
运营情况:我一般每周会更新4~5篇,工作日是写图文笔记分享好绘本,周末是制作视频分享好玩的遛娃项目。虽然知道应该多按主题分享、评测绘本,或者多录视频讲书,但精力有限。大部分时候,我都是根据当晚给孩子亲子阅读的情况来发文,他们喜欢哪本我就写哪本,非常随性,但也都真情实意只写好书的。数据最好的笔记是购物分享,排在前10的基本是吐槽我孩子、家属的!很讽刺,分享书很难有流量,不过因为热爱,我还是坚持以书为阵地。
与书有关的笔记,流量最好的是“逢人必推的奇书,3岁娃也能浅懂拓扑学”,是关于安野光雅的一套书,阅读量1.5万,点赞收藏2500。这篇笔记火跟标题夸张有关系,但自己很少写此类标题,必须书“值得”。
我最近联合几位同事做起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推广群”,群快满员了。感觉现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像工作号!不过会坚持做个人号,我喜欢写文章、喜欢吐槽,小红书是我的“树洞”。当有了小红书,自己不会那么无力。想要推广书时,可以发起活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时可以吐槽,收获同行鼓励。我甚至在这里找到了职业归属感。运营心得就是得坚持做内容。
关于职业滤镜:经常收到很多私信询问编辑入行事宜,我基本是“能劝阻一个是一个”(编辑界的叛徒)。我的看法是,除非真的热爱书籍,能坚守贫穷,能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否则不要轻易入行。
未来计划及思考:我想做“野生荐书博主”。小红书已经是重要的搜索引擎,流量相对公平,对粉丝量没什么要求,只要内容好就能传播。出版机构不缺内容,不缺会写文章的人,要利用资源优势做好小红书推广。
@西郊苛刻
粉丝:2.3万
获赞与收藏:17.4万
我运营小红书两年了。最开始只是分享一些阅读日常,随手把相册里的图分享出来,没有想要专门做博主。风格刚开始是书桌日常,慢慢地以分享书为主了。
考特库(某文艺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
运营情况:我发笔记比较随性,积累一定粉丝量后,认识了许多编辑同行,相互赠书也很多,因为自己也在小红书做营销,很理解同行想推广新书的心情,所以收到了书都会多曝光。不定期有新书之后就保证了更新频率,再加上输出倒逼输入,自己平时看书也有了更多动力。更新频率基本上保持一周一更,有时候比较空闲的话也会集中更新好几篇,主要看工作的繁忙程度。 最开始,我是分享书桌+阅读日常为主,流量比较好的是分享单本书的笔记,一篇爆文就让我涨了接近2万粉丝。不过已经是前年,现在已不太可能有这么高的粉丝转化率。小红书的流量不稳定,我不会特别追求数据。因为这个号最初就是开辟一个“自留地”。
我近期才在平台亮明编辑身份。小红书官方在探索更多玩法,编辑身份能带来更多加持,也能给特定的图书推广带来助力。每当发现没关注的编辑朋友,我也会很开心,有种邻居都是同行的感觉。
关于职业滤镜:没入行之前,作为读者,我喜欢书的话,就会想去探究怎么做出来的。没有这份好奇和探索也很难成为编辑。编辑在小红书上分享和书有关的内幕,包括一些专业性内容,也能够让这份有一丝神秘的职业得到更多曝光和更全面展示,这是好事情。
@编辑小球酱
粉丝:1223
获赞与收藏:5808
从去年4月开始有意识地运营小红书,中间工作忙断更过,希望今年可以保持稳定的分享。最初思考账号定位时,有想过读书博主,但小红书上的读书博主太多了,希望避开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于是决定做一个编辑视角的读书账号——出版知识、编辑生活、图书分享。
袁丽莉(中国林业出版社图书编辑)
运营情况:我更新的频率并不稳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工作安排。但会有意识地记录,比如,突然想到有趣的选题时,会记在手机备忘录;工作的某些瞬间也会有意识地去拍照或者拍视频,便于发布编辑生活的Plog或Vlog……P图和写笔记,大部分利用午休时间来完成。
数据最好的笔记是关于出版社生活的(感谢出版社)。我比较倾向于编辑的品牌化发展,读者不仅仅只是想阅读一本书,还想了解做出这本书的人,以及做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小红书博主不仅要会写内容,还要会拍照,会修图,会营造氛围。
关于职业滤镜:一方面,小红书上读书博主很多,阅读类话题一直关注度较高,因此大家会对书背后的编辑产生好奇;另一方面是编辑职业比较符合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读书即工作(当然这个滤镜并不科学)。
未来规划及思考:希望自己可以稳定输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帮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和未来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比如,在推荐图书时,更注重版本的对比、阅读的顺序、知识的拓展等;分享编辑生活时,能增加更多与其他编辑互动的音频、视频等形式,让读者能对编辑这个职业有更加真实、客观的认识……也期待能通过小红书结识更多优秀的作者或合作方。
@贩大果爱读书
粉丝:1.5万
获赞与收藏:10.6万
这个账号运营有3年了。最初是为了推广公司的图书,也是想测试下小红书平台的数据和用户喜好。风格定位偏轻松阅读和个人成长类的阅读,分享的都是我自己看过的,比较喜欢的书。
张银铃(时代华语营销总监)
运营情况:因为定位是图书分享的账号,所以选题方面很充足,都是自己平时看的书的笔记分享。运营小红书账号也和工作不冲突,平时我也有阅读的习惯,为了发小红书笔记,会倒逼自己在看书时记录感受,看完去提炼书的内容和卖点。更新频率方面比较佛系,没有硬性的更新指标。这个账号在我生孩子期间停更了一年,又在工作较忙的阶段停更了一年。现在看是有必要把账号定期运营更新的。
目前,该账号点赞量最好的笔记是7000+,点赞过千的笔记一共16条。这个账号内容还挺个人阅读倾向的,应该不会转为工作号,也不适合官方化的风格。
运营小红书账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笔记要写得有人味。你平时和朋友怎么聊天的,在朋友圈是怎么写东西的,在小红书上就应该这么去分享。有时候我写得比较“官话”,比较总结提炼内容干货角度的笔记,数据反而很差,因为用户感受不到你的情绪,太生硬。
运营小红书账号也能帮助我去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小红书,能感知到一条笔记的标题写法是否有爆款潜力,还有一点是能帮助我链接到很多优质的博主。
同行推荐:我关注到的不错的编辑账号有刺猬书屋、小魔女爱读书、阿酒书馆等。同行的小红书账号有两类,一种是为了宣传公司产品的账号,推的书都是公司的产品;第二种就是纯个人分享的,偏内容向的。
关于职业滤镜:我个人觉得对图书编辑的关注程度还不是太广泛,这个职业还比较小众,可以分享工作日常,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观点输出,做成类似vlog、plog风格的笔记。
未来规划及思考:我自己的账号更新比较佛系。我觉得对于出版行业来说,相比抖音,小红书是投入产出比很大的一个平台,未来小红书的增量也不容小觑。小红书今年一直在布局电商项目,重点推荐直播。小红书平台的受众也是消费能力很强的女性,所以我觉得出版公司可以考虑重点布局投入小红书,安排专人去运营账号,做品牌号+个人号的矩阵玩法,拓新维护一些读书博主。这样不管是营销还是自己公司矩阵号的推广,一本书都能达到很好的种草效果。
抖音现在已经过于红海了,需要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高,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特色和公司基因,来布局小红书,而不是非要在抖音里卷生卷死。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