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迟迟不露面为由替造谣者开脱,认为其并未虚构事实的部分别有用心者可以偃旗息鼓了。
伊利股份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场
5月31日下午2点,赴美治病的潘刚出现在伊利股份2017 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场,与股东握手、寒暄,并受董事会委托,向大会作了《公司2017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股东大会现场作报告
与此同时,截止5月31日收盘,伊利股份股价约为31元/股,涨幅为9.96%,盘中一度涨停。市场的强烈反应,与此前谣言导致的股价震荡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进一步验证了谣言的险恶用心和恶劣影响。
潘刚出席股东大会,此前的种种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但这会是一个结束吗?这显然是一个奢望。
在造谣成本低廉的当下,只需要几篇造谣文章,甚至几句似是而非的“内幕消息”,都可以让一家上市公司焦头烂额。而企业的回应,在众多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内幕消息”,或有心、或无意的“吃瓜群众”面前,则显得无力许多。
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伊利谣言案,网络自媒体不是“法外之地”
而以一部分不良媒体、自媒体,在流量、变现、利益等等字眼的诱惑下,也早已熟稔打着舆论监督、新闻自由的旗号,行“新闻敲诈”、“诽谤勒索”之实。更何况还有一批“网络大V”、“意见领袖”有意无意为其张目、鼓吹,自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以此次“伊利谣言案”的涉案媒体人刘XX为例,据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其到案后承认,其直接目的就是想引起公众的注意,做大公众号,“让‘天禄财经’公众号火起来后,我也可以成为社会名人,就有人给我投资广告了,这是我的赢利点。”
此外,具体到此次伊利谣言案,显然还有内情。伊利集团认为“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有策划、分工明确的网络谣言案。”“幕后黑手”被直指为伊利前董事长、现任红星集团董事长郑俊怀。
被指“幕后黑手”的郑俊怀
伊利集团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5年郑俊怀因挪用公款入狱,但最终的判决只字未提涉嫌2.4亿元非法挪用公款案,仅对另一起较小的1650万元非法挪用公款案进行审判,郑俊怀没有得到全部的刑罚。
据该高层透露,郑俊怀出狱后更是不知悔改、肆无忌惮,为了把涉案的非法股票、资产落实到自己名下,多次状告呼市投资公司败诉后,开始对伊利及其高管纠缠并制造多起造谣案件进行攻击。对此,伊利“已经忍了十几年,不能再这样忍下去了”,并呼吁重审“郑俊怀案”,还原真相。
随后,该高层还实名列举了郑俊怀此前表示“对伊利受到谣言攻击不知情”的多项证据,并指出郑俊怀、其女儿郑海燕和李希晓等人捏造虚假“内幕”制造不利于伊利谣言的其他证据。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伊利集团前独立董事王斌。王斌是当年的伊利“独董事件”的亲历者之一,也是少有主动辞职的独立董事。他在独立董事任职期间的履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独立董事就是“花瓶”的看法,而他本人也被评价为因“人格独立赢得尊重” 。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当年对郑俊怀的判决,及独立董事的质疑和报道出来的检察机关的资料结果,不太一致。这场旧案,也正是目前伊利陷入谣言风波,以及郑俊怀被怀疑为幕后黑手的“后遗症”。
“伊利当年的独董事件后,郑俊怀判刑入狱、减刑、出狱等等,从历史的角度看倒给伊利的后续稳健发展提供了契机、动力,但由于有些东西没有完全清理,因此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就包括伊利为什么怀疑郑总是伊利谣言的幕后推手、伊利官方在澄清谣言之时总是困于澄而不清之惑。”对此,王斌表示:“我的基本建议是,要对当年的案件进行清理,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无论是伊利的言之凿凿,还是王斌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意见,又或是伊利公布众多证据,种种迹象显示,伊利谣言案背后或有隐情。尽管潘刚的归来,让闹得沸沸扬扬的谣言事件画上了句号,但如果不解决王斌口中的那些“后遗症”, 或许,下一个谣言已经在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