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听人说,地处闽粤两省交界处的梅县松东上井村“拾奔山”(客家话,“在大山里,十分偏僻”的意思),大部分房屋都是泥墙或泥砖房,比较破旧,村里也没什么值得我们去看的东西。前不久我去上井村,看到的情景与他们说的完全不同,不仅很少破旧的泥砖房,还建了起码五六十栋漂亮的新楼房,村容村貌整洁漂亮,堪称梅县区最美的乡村之一。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从村里穿过,连接梅县松口、大埔茶阳与福建永定县城等地,交通也比较方便,与我原来料想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到了松口上井村的上村后,我突然眼前一亮,一栋栋新楼依山而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新楼前有稻田,后有山林,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让我有点陶醉。
在村里兜了一圈后,看到上井村新建的楼房至少有五六十栋,新楼房的比例明显超过了梅州大多数乡村。现在在农村建一栋漂亮的新楼房,至少也要好几十万元,他们到底是如何发财致富的呢?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冒着高温酷暑,在村里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在一栋别墅门前,看到有位老人在房子前面泡茶,便上前跟他打招呼,并说明我的来意。老人姓沈,他热情地招呼我喝茶。坐下来后,我们便随意地聊了起来。沈叔对上井村的革命历史不太了解,打电话联系了几位革命老人的后裔,遗憾的是,有人不了解,有人刚好在外地,一时半刻回不来。
后来,他的一位邻居跟我聊了青龙寺与革命相关的一些情况,得知曾有赤卫队员在青龙寺住过,后来遭到了国民党官兵的搜查,有僧人和赤卫队员被杀,详细准确的情况需要另查资料。
问了上井村的革命历史后,我便向老人询问上井村新楼林立的原因。他们说,上井村人致富的主要途径来自三大产业:一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中期开始的佛山服装销售行业,二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深圳出租车行业,三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梅城葛记狗肉店及其它饮食行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南粤大地,也吹进了松东上井村这个闽粤边区的偏僻山村。受够了贫穷困扰的上井人民,看到了党的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希望,纷纷走出山村,加入了打工大潮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开,大量香港等地的外资老板纷纷涌向珠三角投资办厂。香港国际大都市的时尚潮流也迅速在珠三角蔓延开来,包括喇叭裤、牛仔裤、的确良、连衣裙在内的新潮服装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计划经济时代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八十年代早中期,在珠三角打工的一些上井人从时装销售的火爆现象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放弃打工转行做服装销售的小生意。他们从广州白马服装城进货,有些人则直接到东莞服装加工城的大型制衣厂进货,拿到佛山南海一带批发或零售。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回老家过春节,做服装小生意赚了钱的上井人风风光光地回到老家,引来了其它人羡慕的目光,纷纷打听发财的生意经,于是,越来越多的上井人加入了佛山服装销售行业,带动了一大批上井人勤劳致富。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全国各地涌进深圳的淘金族迅速增加,在深圳打工的一些上井村人发现,深圳人口密集,公交车远远不能满足深圳人的出行需求,坐出租车的需求量很大,开出租车只要肯吃苦,比打工挣的钱多得多。他们做起了双班司机,一天干12个小时,虽然辛苦,但挣的钱也多得多,于是,一大批上井人加入了深圳出租车司机行列。
1985年,上井村人在梅城的第一家葛记狗肉店开张以后,因其材料实在,烹调技术佳,口感好,价格实惠,逐渐吸引了喜欢吃狗肉的梅州人前往品尝,因而生意越来越旺。
后来,姓葛的上井人看到葛记狗肉店的生意火爆,便纷纷向老板取经,效仿葛记狗肉店,在梅城及松口等地做起了狗肉店的生意。不久,上井村的沈姓人也跟着开起了狗肉店,同样打葛记狗肉店的招牌。据了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梅城200多家狗肉店中,上井村人开的狗肉店大约占八成,葛记狗肉店名扬广东,成了梅州饮食行业一块响亮的招牌。
由于狗肉在很多城市不太受人欢迎,所以葛记狗肉店的发展模式在梅州以外的地区很难复制。随着葛记狗肉店的兴盛,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本世纪起,部分生意头脑灵活的葛记狗肉店老板,陆续转型到腌粉面、鱼头煮粉、腊味饭、盐焗食品等其它饮食行业,如今,在梅城从事饮食业的上井村人达几百人之多。
上井村人出外发展后,带动其他村民外出发展,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带旺了一个群体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了上井人勤劳致富的捷径。
当然,上井村人勤劳致富的原因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只是从事其它行业的上井人比较少而已。
从松口下井到福建汀江河畔,再沿着永定河到永定县城的双向两车道水泥公路,从上井村穿过,畅通的道路带旺了上井村蜜柚和沙田柚等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上井村与闽粤两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上井人致富的一个原因。
上井人富裕后,纷纷在梅城买新房,或者回家乡盖新楼,这就是今天上井村上村新楼林立的主要原因。
讲到盖新楼,不能不提的是,上井村村委会对面,有座几百年的客家民居梦云楼,这座楼的23家人,集资约600万元人民币,除用于老祖屋梦云楼的维修、翻新外,大部分资金统一设计、规划,在梦云楼的后面建造了3栋新楼共24套房,23家人每家一套。
梦云楼的后裔们齐心协力,拆掉解放后建造的房屋,新建建筑面积共2700平方米的3栋新楼,确实非常难得,这种合作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
梦云楼后面的新楼房
革命老区上井村,当年参加革命的老人虽然已先后去世了,但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革命传统精神仍然影响着后人,激励着他们一代接一代奋发上进。
上井村新房林立的现象,体现了上井村老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大胆走出大山,投身于创业潮流之中,勤劳致富,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新时代创新精神。上井人民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思想不落后,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团结合作,一定能战胜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