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5月22日电 题:记者卧底调查:有人在网上这样贩卖野生鸟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尚营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记者近期在网上调研发现,一些人组建微信群和QQ群,以鸟宠交流、饲料、救助等为名,行野生鸟买卖之实,甚至不惜掏挖鸟窝贩卖雏鸟,行为极其猖獗。
以交流为名买卖野生鸟类
“高端鸟宠交流群”“画眉鸟驯养交流群”“黄藤鸟交流群”“红嘴山鸦交流群”……在微信和QQ上,这样的群组极为常见。经中间人介绍,记者加入其中多个群组。
这些群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群组里聊天非常活跃,卖家发照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小鸟,和买家讨价还价,商量快递方式。“黑八哥雏鸟,喜欢的私信,包邮包活。”“有朋友要红嘴山鸦吗?”除了这样的卖家广告,还有一些买家提出需求。
为了防止被人举报或留下证据,一般买卖双方都会加好友私聊,即使要在群里询问价格,也不用多少钱的说法,而是“多少米”。这些野生鸟类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些买家会根据鸟的品相讨价还价,一些群组的管理者还会做买卖双方的担保人。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些被买卖的野生鸟,有些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些是“三有动物”(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今年2月初,画眉、鹩哥等已经从“三有动物”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记者暗访发现,随着各地打击力度加大,一些群组里经常有群友发出信息“某某被抓了,大家小心点”的提示。有的群组干脆改名为“鸟类救助群”,以救助的名义逃避打击,在群里买卖时一般用“有谁愿意救助某某鸟”的暗语,如果有买家中意,就会加对方的微信或者QQ私聊。
有志愿者和业内专家反映,去年2月以来,包括野生鸟在内的野生动物买卖有所减少,但很快,不少人继续在互联网的掩护下重操旧业,甚至变本加厉。
雏鸟被“整窝端” 运输中常死亡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除了平常大家比较常见的成鸟,一些人把黑手伸向了雏鸟,而去掏鸟窝是最简单最方便获取雏鸟的方式。
每年的3至5月,是很多野生鸟类孵化的季节。一些所谓的“玩家”已不满足于养成年鸟,而是更愿意从雏鸟开始饲养。记者在一些群组里发现,很多卖家除了发送已经捕获的各类雏鸟的照片、视频,还会发出自己在野外掏鸟窝的视频,并以此炫耀。
一些掏鸟窝的人会在群组里分享自己所谓的“经验”。一直在关注野生鸟类保护的志愿者张丹(化名)告诉记者,有些掏鸟窝“高手”,一天就能找到十几个鸟窝,他们很清楚自己想抓的小鸟喜欢什么环境以及在哪种树上筑巢产卵,一找一个准。找到后只需耐心等待小鸟出壳,长大一点,等人能喂了再挑几只好的或直接“一窝端”。掏鸟窝之后,卖家就通过各类平台发布相关照片、视频或售卖信息。
“雏鸟养大了会变成手养鸟,完全失去野性。”张丹告诉记者,不管是雏鸟还是成鸟,在快递或者托运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死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卖家会强调“包活”,如果死了还得重新发货。
记者发现,线下捕、线上卖,已经成为野生鸟买卖的新特点。除了爬树、爬墙掏鸟窝,使用捕鸟网、鸟药、各种捕猎套子等依然是很常见的捕鸟方式,在群组里常有人出售捕鸟工具。“现在又多了短视频平台,有些人拍一些所谓养鸟的视频,实则在卖鸟、卖捕猎工具。”张丹说。
网络不应成为野生动物交易的黑平台
与线下交易相比,通过网络交易更具有隐蔽性,打击难度更大。张丹曾举报多个群组和个人涉嫌违法买卖野生鸟类,但大多数没有什么作用。“偶尔举报有效果,封掉一个群,会有更多群冒出来。”有志愿者加入的相关微信和QQ群组有五六十个。
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周立志长期从事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在他看来,网络买卖野生鸟之所以猖獗,有宣传不够、很多人认识不足、监管不力、违法成本太低等多种原因,“互联网买卖野生动物是一种新方式,相关部门应该研究新的办法去堵塞漏洞,加大惩治力度,互联网企业也应该行动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曾祥斌说,野生动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保护级别,都不应当被伤害和被人类捕捉。伤害有直接的肉体和生命的伤害,也有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无家可归、无枝可栖、无处可去、无食可觅。
曾祥斌表示,买卖野生鸟类的群体点多面广,加上现在网络发达,交易隐蔽,执法机关力量有限。要让违法者获得应有处罚,还需要有更多的人见义勇为,看到类似行为积极举报。
曾祥斌还提到,我国一些地方还存在“玩鸟”“斗鸟”等落后习俗,都以伤害鸟类为代价,推动移风易俗也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