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一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为主角的众筹预售在淘宝“造点新货”启动,推出花丝糖果坠链、耳环、手链等系列产品。不过20天,预售金额已经超过预期筹款的7倍。“这说明,年轻人对传统工艺是认可的,用互联网的方式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大有可为。”项目发起方之一、起承文化创始人米成说。
这已经不是起承文化第一次做“互联网+非遗”了。作为上海本地一家专注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企业,起承还促成了“羌绣*腾讯”“非遗*京东美妆”等不少跨界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大多获得市场欢迎,而且年轻人在消费群体中比例很高。
来自多家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微博、朋友圈、直播、短视频、电商等新形式传播,成了热门IP。“互联网+非遗”,或许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手艺在年轻人中有市场
到底哪些非遗技艺及产品受欢迎?在线导购平台返利网近期的调查发现,根据今年1月至8月的数据,传统音乐正成为非遗文化的排头兵,而以苏绣为代表的各种绣花技艺大有“网红”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平台推出《百鸟朝凤》《闪光少女》《国乐盛典》《国风美少年》等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抖音也在今年4月推出了“非遗合伙人”计划,截至目前共产生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市场对民乐的热情直接体现在线上民族乐器销售上。返利网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网上民族乐器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9.50%,订单量同比增长41.0%。其中,马头琴增幅最快,同比增幅达到1813.31%,订单量同比增长达154.55%;增幅排第二位的民族乐器是唢呐,销售额同比增长为103.25%,订单量同比增长为54.20%;销售额占比最高的民族乐器是笛子,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33.95%。
从非遗技艺看,不同地区的绣花技艺成为时尚设计品“混搭”的首选。其中,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苏绣表现不凡。苏绣是“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中最早尝试开拓市场化道路的项目。今年1月至8月,线上平台的刺绣类产品中,苏绣销售额占比最高,占38.18%;增幅也最快,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34.34%,订单量同比增长达49.69%。从购买人群看,80后占比52.4%,90后占比31.7%,同比增长分别为13.04%和54.05%。
此外,与国粹京剧有关的戏剧服装、饰品同样在网上热销。在平台戏剧服装及头饰品类的销售中,京剧相关产品销量占比最高,占47.49%,销售额同比增长为38.19%。
返利网认为,非遗、国风、国潮类产品的销量增长,说明更多的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这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
非遗保护可以很时尚
非遗及相关跨界产品在互联网上热销,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以苏绣为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统技艺传承者的队伍,成为“非遗新生代”。据返利网调研,2018年9月,镇湖苏绣小镇共有“80后”刺绣从业人员1397人、“90后”刺绣从业人员906人,80后加90后约占总从业人数25%左右。
米成也表示,这次推出的糖果花丝首饰是起承与潮宏基、国际知名设计师佐藤大、阿里鱼、阿里拍卖等合作的结果,能得到网友欢迎,让所有的合作方都看到了互联网创新在保护非遗技艺上的力量。
花丝又名“累丝工艺”,是中国细金工艺中最重要的一支,代表着中国细金工艺(精细金属工艺)的巅峰,也是“燕京八绝”之一。但由于花丝技艺复杂,昔日又非平民消费,曾一度濒临失传。“虽然可以找到首饰生产者传承这样的技艺,但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市场欢迎。所以,我们在发现花丝技艺并希望传承它时,考虑的是找到合适的设计者,让‘过去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碰撞出火花,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传统工艺的文化和审美。”米成说,如果能将非遗文化IP化、产业化,那么非遗就能融于生活后,自然而然地得到传承。
他还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承非遗可以更贴切地表达为“创承非遗”,即通过创造和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所以,起承在促成非遗技艺与互联网平台及现代品牌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传统文化创承发展的新途径:从传统工艺切入,通过调研拍摄、采集整理,梳理出内在的文化要素;集合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二次开发,创造出具备文化属性的全新IP;最终通过IP 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实现文化的传递。
阿里鱼是阿里影业旗下的IP交易及创新平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P衍生品交易平台之一。阿里鱼总裁吴倩也认为,非遗IP的价值非常独特,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我们深感使命责任重大。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以更好地赋能商家,助力整个授权产业。”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