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寿光菜农人均年入40万超发达国家”的新闻上了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实名羡慕”“想回家种菜了”。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疑问:“种菜真的能收入那么多吗”“种那么多菜会不会用好多化肥农药”……
众多疑问中,质疑最多的还是这项收入的准确性。寿光菜农真能挣这么多吗?
2020年的官方数字显示:寿光市共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年产蔬菜450万吨。2019年,寿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84元。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蔬菜及相关产业。
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指出,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寿光菜农怎么说?
来自寿光孙集棚区的菜农周琼近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回应:“这个收入是正确的,但也分棚的大小。像我们150米到250米的大棚,人家真的一个棚就能卖上30万到50万。但如果是那种60米的老棚,收入就会比较低了。”
除开40万这个数字,针对网友们提出的诸多疑问,小编今天就来集中解答一下,看看蔬菜大市寿光的菜农和我们想象的有啥不一样。
山东寿光的设施蔬菜产业有多强?
通过这1分钟视频,看看寿光蔬菜会发生什么?
3234株种苗培育成功、菜农采摘寿光洛城彩椒305个、7611公斤蔬菜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进行交易、8562公斤蔬菜销往海内外、664斤寿光化龙胡萝卜运往国外商超、7611公斤寿光蔬菜走向餐桌……
寿光设施蔬菜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孕育,90年代发展,21世纪后进入稳步提升阶段,其科技水平和富民能力始终领跑全国,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200万人次。
并且,寿光蔬菜还跻身世界蔬菜生产先进行列,与美国加利福尼亚、荷兰兰辛格兰、西班牙阿尔梅利亚并称“世界四大蔬菜区域优势中心”。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16名党员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仅仅6年时间,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200万吨,寿光市被国务院授予“中国蔬菜之乡”。
寿光蔬菜的质量安全是怎么保障的?
2010年前后,不少消费者开始对寿光蔬菜的品质产生疑虑,连续多年种大棚,肥料用的多,土传病害也严重,怎么产出优质安全的蔬菜?
2010年11月25日,寿光市启动寿光蔬菜“沃土计划”示范工程,推广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
自2011年起,寿光在“沃土工程”上已累计投入3200余万元,改良土壤28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0.3万亩,蔬菜秸秆综合处置率已达90%。专业数据显示,寿光土壤有机质由1.56%提高到1.87%,土壤孔隙度由47.7%提高到49.2%,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
寿光“沃土工程”黄瓜、丝瓜、西红柿的应用效果。
有了好的产地环境,农户的生产状态如何?农资怎么购入?检测数据如何?产品如何进入市场?寿光的做法是构建一个涵盖所有农户、所有地块、所有农资经营户和所有市场的大数据监管体系。
从2016年5月开始,寿光已累计投入了800万元,建成了涵盖农业投入品交易、蔬菜种植管理、蔬菜交易、标准化技术落地、质量检测数据、农业大数据搜索等内容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以此为支撑建立起蔬菜生产全程可追溯体系。
寿光菜农的大棚到底有多智能?
寿光菜农的普遍感受:现在的很多农活儿用手机就能干了。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大棚种植户崔江元说:“不管是早晨卷保温被,还是晚上盖保温被,只要打开手机上的软件,点几下就行。三五分钟就能完事,不用费一点力气。”他种大棚已经20多年,如今,手机成了他种菜离不开的“农具”。
大棚蔬菜最费工、技术要求最高的就是打叉、吊蔓、采摘等环节。2020年起,由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根据寿光蔬菜的种植特点,开始设计开发自动巡检、授粉、施肥、采摘、运输等不同用途的机器人。蔬菜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正在破题。
寿光的“潮汐式育苗工厂”大棚
去年下半年,位于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投入使用。这栋占地120多亩的温室,融合中国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和荷兰文洛式连栋温室的大空间优势打造而成,应用了120多项专利。
还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 “潮汐式育苗工厂”。传统育苗工厂多采用上部喷淋灌溉方式,而这座工厂从底部灌溉。
一个大棚就是一个标准化、智慧化的生产车间,不仅让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也让众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智慧化的设施和管理实现了精准落地:亩均化肥、农药使用量,比以前旧棚分别降低了40%和25%。
智慧农业温室大棚监测系统
在寿光,越来越多的农民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种菜,全市遍布17.3万个大棚,智能化装备普及率达到80%。
人们常说,做农业没有捷径可走。这些寿光蔬菜产业取得的成绩,正是这座“蔬菜之乡”多年来产管并重、坚实笃行的结晶。有了这样的支撑,寿光农人的收入自然十分丰厚。
来源:综合整理自农民日报、大众网潍坊、山东商报微博、山东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