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的那一刻吗?当滚滚的丹江水顺着干渠向北缓缓流动的时候,沿线城市的人们都希望能喝上一口丹江水。
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全面通水7年,累计输水近500亿立方米。
这时候,不少网友的新问题又来了,7年时间过去了,南水北调中的鱼长多大了?会不会出现上百斤的大鱼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南水北调干渠中的鱼究竟有多大?
南水北调是一项庞大的输水工程,以中线工程为例,输水干渠全长1432公里,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4座大、中城市。
中线的水源地为丹江口水库,这里是鱼类的天堂,除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之外,还有鱤鱼、翘嘴等掠食性鱼类。输水干渠开闸放水之后,这些鱼类肯定会通过引水闸流进来。
拿四大家鱼中的鳙鱼来说,最大个体可以长到百斤以上。据报道,2014年一位渔民曾经在长江一条支流中捕捞到了一条体重超过300斤重的鳙鱼,可见这些鱼类的个体之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俗话说深水藏大鱼,在自然河流中能够长到很大的鱼类,到了相对狭窄的输水干渠中,还有没有长成“巨物”的条件?
南水北调干渠的水面宽度在50米左右,水深大概6-7米,这样的体量对于淡水鱼类来说,生存条件和自然河流相比并不差,而且由于严禁人为捕捞,鱼类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要远远好于自然河流。
唯一不足的是输水干渠中的食物来源可能较为匮乏,鱼类的生长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但这也并不会阻挡它们一天天长大。
据南水北调干渠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渠首引水闸旁边,比人还要大的大鱼都有,超过一米的大鱼就更多了,见过最大的死鱼都有70多斤。特别是在渠道水质监测的浮桥旁,鱼群的密集程度就好像是池塘里养殖的锦鲤一样密密麻麻,站在水边就能听到大鱼“啪啪啪”向上跳的声音。
当然这些大鱼并不会全部通过引水闸,但体型较小的鱼或者是鱼卵,则会通过水流向北扩散。大鱼一般习惯逆流,因此越往北大鱼的数量越少。
网友曾拍到“米级”大鱼
南水北调输送的是饮用水,水体保护措施做得相当严密,单单是干渠两边的绿化带都有几十米宽,一般人很难直接看到或接触到水里的大鱼。想要看到这些鱼类,就需要到和水渠交叉的大桥上去观察。
在天气好的时候,有网友曾在桥面上拍摄到一些体型超大的鱼贴着岸边游动。
上面这张图就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拍下的,图中的黑影就是一条大鱼。此处水面宽度大概50米,从黑影的长度和比例来看,这条鱼至少有1-2米多长,预估体重足有四五十斤重。
拍摄者将镜头拉近之后,刚好拍到这条大草鱼露出硕大的脑袋,浮在水面上旁若无人地呼吸。
由于输水干渠两边都是高高的护栏,一般人很难靠近,因此这样的“米级”大鱼,只有在浮出水面之后才能被人有幸拍到,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注意不到。
虽然这样的大货只是偶尔被网友发现,但几乎没有人怀疑,上千公里长的输水渠中像这样超过一米多的大鱼,数量绝对不会少。
严禁捕鱼,鱼类会不会多到泛滥?
南水北调干渠中严禁捕鱼,比如垂钓、撒网、电鱼等等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连划船都是不行的。因此就算水渠中有很多大鱼,垂钓爱好者们也只有羡慕的份,一旦有人下竿垂钓,沿线的监控摄像头便会很快锁定目标。
此时,网友们可能又会产生疑问:受到如此严格保护的南水北调干渠,里面的鱼会不会越来越多,最终泛滥成灾,甚至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从而影响到水质。
因为对于一个容量有限的生态系统来讲,一旦可容纳的生物数量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能力,也会引起系统性的崩溃。
对于这个问题,设计者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
为了防止大量鱼类涌入干渠中,上游的引水闸都会加装网状的过滤装置,将大鱼拦在上面,只留下小鱼和鱼卵顺流而下,这样会大大控制下游鱼类的数量,以免鱼类排泄物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生长。
鱼类的数量与水体的水质也是相辅相成的,鱼类太少也容易导致水质污染。比如喜欢吃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一般可以用来净化水质。在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为了改善水体质量,相关部门曾放流150多万尾鲢鱼、鳙鱼和草鱼,投放比例为38:10:2,用来控制浮游生物和藻类的繁殖,以阻止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当然,管理部门也会对干渠中的鱼类数量和水质进行常态化监测,比如捕捞一部分鱼类进行解剖采样,对其肠道的健康状况、残留物成分进行化验,以判断其对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定向捕捞,来清理某一种鱼类或者某一段受到影响的输水渠。
对于可以净化水质的鲢鳙来说,无疑是输水干渠中最受欢迎的群体。从其生长特性来看,只需要5-10年时间,鲢鳙就可以长到10公斤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体型估计也会继续膨胀、变大,在极少受到外界干扰的输水渠中,这些鱼类的体型肯定会长得比其他自然水域中的同类更加庞大。
小编认为,如果未来在南水北调水渠中发现上百斤的大鱼,也不算稀奇!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