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仅9%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等形式参与学习,要达到规划中的20%目标,未来3年时间里,起码要满足四五千万老年人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
◆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折射出快速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 要实现“老有所学”,需要老年大学、社区协会、养老机构、文化机构和政府组织的共同联动,这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把到老年大学接受教育作为丰富晚年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这让原本不被公众所熟知的老年大学成了“香饽饽”,不少老年大学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
根据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要达到20%。据相关专家估算,目前我国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参与学习的老年人口应该不足2000万,只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暴露了当前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快速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五分钟报了5000人”
在部队退休后,68岁的苏立忠选择重回校园,捡起他多年以来的爱好——二胡。不过长春市老年大学的火爆让他始料未及,“去年学完了基础班,今年原想再报一个提高班,结果慢了半拍,说啥也报不上名了。”
像苏立忠一样抢不上名额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报名刚开始的五分钟之内就报了5000人。”长春市老年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宪文说,“今年我们采取了少数人现场报名,大多数人网上报名的形式,就是怕像往年一样现场挤着太多老年人,没法保证安全。”
创办于1986年的长春老年大学,近五年来每年计划招生名额都超过了8000人。2016年学校新校址投入使用后,扩大了招生规模,2017年计划招生人数1.3万人,较2016年增加了2000人,但实际招收上来的人数超过了1.4万人。“我们原以为5万平方米的新教学楼足够用了,结果发现还是‘一座难求’。”王宪文说。
“每到报名季,凌晨3点钟就搬着小板凳到校门口排队的景象屡见不鲜。”吉林省老年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洁说。吉林省老年大学最初建校时只有3间教室,350名学生,现在学校建筑面积扩大到12000平方米,开设了105门课程,359个教学班,在校生高达1.6万人次,单是声乐系学员人数就高达4000人。“如果敞开招,3万人都挡不住。”高洁说。
省市老年大学爆满,县区老年大学同样火爆。一间教室、一间舞蹈室就是长春市绿园区老年大学的全部教学场地,供400多名学员学习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即便如此,学校从2013年建校开设的3个班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13个班。长春市绿园区老年大学校长关英杰告诉记者,因为名额有限,学校每年招人还是以老学员优先,腾出了名额才会招收新学员。
据了解,目前长春市各县区均开设了老年大学,招生规模从几十人到四五百人不等,但基本都在满负荷运转。同时,部分区级老年大学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活动室提供教学,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有的老年人知道老年大学开在了家门口,都特别愿意来。”长春市朝阳区老年大学校长于秀华说。
▲ 长春市老年大学的民族舞课堂
“一座难求”
折射出老年教育供需矛盾
对于为什么老年大学变得如此火爆,高洁认为,现在许多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居家养老和单纯娱乐性质的活动了,他们更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拓展兴趣、增长技能,紧紧地抓住社会潮流。“有的老年人已经把上老年大学当成了晚年的精神寄托,一些独居老人甚至把自己扎在了老年大学里,一人就报了十门课程,天天都来上课。”
对此,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蒲新微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老年人逐渐把教育培训当成了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目前只有老年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规范、丰富、优质的老年教育。“在老年大学里学知识、学技能给了老年人新鲜感,通过专业化的学习,他们还能得到更多的成就感。”蒲新微说。
已经上了将近9年老年大学的于淑华告诉记者,上了老年大学以后就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会完全忘了自己的年龄。现年67岁的她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还成为了中华诗词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我们那个年代能有机会上大学的人非常少,老年大学既圆了我们的‘大学梦’,还能让我们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
蒲新微认为,和过去相比,现在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追求体现出追求高品质、需求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特点,这就使得当下老年教育总体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据记者了解,长春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48.5万人,而长春市目前所有老年大学加在一起可以容纳在校生约4万人。“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中有再学习愿望的占2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长春市还有近26万老年人无法实现到老年大学学习的愿望。”长春市老龄委主任陈亚斌说。
根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我国有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10.2万人。
“加之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学习。据此粗略推算:到2017年底,我国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参与学习的老年人口应该不足2000万,只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左右。”蒲新微说,“要达到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未来3年时间里,起码要满足四五千万老年人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
据了解,中国最早一批老年大学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为了满足退休老干部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求,而现在这种需求已经从越来越多普通老年人身上体现出来。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老年大学主要由组织部门及各级老干部局代管,长期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短缺、没有场所、没有编制等诸多难题。即使像吉林省老年大学这样的全国示范性大学,也只有十几个人的正式编制,一些县区老年大学基本没有人员编制,只能由老干部局的人员JZ管理。“一些老干部局本身人手有限,办公人员自己还有一摊业务,有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把老年大学的事做起来。”长春市老年大学调研处处长张岭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基层老年教育普遍存在缺人缺钱缺场地的问题,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主要形式是开大会、听讲座、搞活动,内容主要是老年法律和健康保健知识,难以满足老年人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能够设立老年大学分校,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社区还很少。
高洁说,《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老年大学的教育属性,并初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的管理体制,但是,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等部门密切配合,并形成合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16年3月2日,学员们在湖北省老年大学学习葫芦丝。
“老有所学”
不是老年大学的“独角戏”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如何破解老年人越来越丰富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上老年大学难,但是接受老年教育不难。”陈亚彬说。据介绍,目前长春市许多社区都有开展各种形式、内容的老年培训班,参与者有教育、文化机构、各类协会以及市政府等。“长春市作为科技城、教育城,未来应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的老年教育格局。”陈亚彬说。
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及分工指出: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学习共同体、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倡导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便利性更强,老年人就近上课更方便更安全,课程设置也可以更灵活。”高洁认为,各级老年大学应明确定位、各司其职,省、市级老年大学不宜再上规模,而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县区级老年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引入优质资源,更多下沉到社区,多点开花,形成覆盖面更广的老年教育体系。据了解,2017年9月,吉林省老年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的研究生院研究生班开学,首期录取了35名学员,旨在从学员中培养出具备出色专业素质的老年人作为教学人员。“我们不仅要提高学员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基层培训人才,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一些地方还在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尝试。如哈尔滨老年大学,通过与三亚一家养老院合作,在当地开办了一所老年大学分校,甫一招生,到三亚过冬的哈尔滨老人蜂拥而至。这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办法,既解决了老年大学的校舍问题,也解决了养老院闲置问题。
法国、日本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在普及老年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据蒲新微介绍,法国在大学校园里设置老年大学,老年人可以和大学生共享大学资源,甚至有些学校为老年人提供了学分认证。日本专门成立了老年人的教育促进会,还实施了“高龄者学籍制度”。“他们不仅重视老年群体的整体教育,而且重视老年领袖的培养,以他们的领导作用,带动更多老年人的参与。”蒲新微说。
高洁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最新流行的老年教育方式是游学。在旅游中学习,在学习中旅游。“前几年台湾的老年大学来内地组织游学团,报价七八千元,比旅行社报价高近一倍,但是老年人趋之若鹜。”高洁说,现在没推开主要是法律方面的义务责任等尚不清晰。
“要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学’,需要老年大学、社区协会、养老机构、文化机构和政府组织的共同联动,这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陈亚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