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魏则西事件暂告一段落,但百度竞价排名推广仍受到影响。就在最近,笔者从百度方面的朋友那里知悉,百度内部已经开始对凤巢和直通车两大部门进行分别提出新标准,其中,品牌专区和品牌直通车成为两个重点领域。
一位百度竞价专员爆料,原来竞价推广出价元能排在左侧第一个位置,在月日之后,需要出价元才能排在首页,推广成本瞬间增加了.倍。原因则是因为调整后的主要结果是每个页面的推广信息数量由原来的条猛降到条以下。
而另外一个消息则称,在百度内部,品牌直通车和凤巢之间在很多行业已经公开开始竞争。像教育、旅游、出国这样的高消费领域甚至已经有点白热化的意思。用一位内部人士的话来说,“Robin本来是想把业务中心平稳过渡到搜索和OO双核的配置上,结果魏则西事件一出来,整个进度被迫被加快,也闹得两块业务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
原本似乎已经平息的魏则西事件,对于百度来说,可能还只是动荡的开始。
小公司为“魏则西”买单,大公司反而受益?
品牌推广到底为李彦宏Z了多少钱?根据财报来看,年全年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亿元,数字广告收入高达%,而到了年第一季报发现,其网络营销收入为.亿元,这部分服务占总营收比例依然高达%。按照这个比例来算,魏则西事件后,按照现有比例来算,百度在品牌推广方面的损失可能要达到数百亿元。
这肯定是李彦宏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所谓竞价排名其实就是价高者的游戏,谁的出价高谁就能排在前面。如今,推广位从个骤降到个,这意味着,之前原本在首页的商业推广,整改后超过/的商业推广将被挤出首页展示,企业将不得不抬高价格去争抢仅剩的个首页位置。
但奇怪的是,市场对于这些动作的反应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小公司一片哀嚎,大客户却纷纷表示并没有受到什么波及。
比如,某网站公关部高级经理就告诉笔者,因为和百度签的是全年打包价,所以虽然竞价占据了%的比重。但成本“基本没有增加”。另外有一家公司的市场总监也爆料,因为“和百度签署的是万元一年的推广合同,包括SEM(竞价排名)、DSP、CPC等多种形式的投放,所以竞品不多,百度推广位减少对我们影响不大。”
造成这种百度推广大部分由代理商操作,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小部分城市里是百度自己在做。一般中小企业由百度客服或代理公司客服负责,企业消费额度并不固定;大中型企业由大客户部负责,一般签具体金额的年度合同。
年度合同当然不是随便就能改的,这也意味着,真正为魏则西事件买单的,可能是广大真正需要进行品牌曝光的中小公司。关键词价格上涨,大企业能烧钱,而一些预算较少的小企业将被淘汰。更何况,小户只有一个推广位竞争,前面三个位置大户使用了自动倾向排名出价,小户提元,大户往上提%,小户很难竞争过大户。
盈利压力带来内斗隐患?
但这种“优待”可能不会维持很久了。
随着竞价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强,品牌专区的“大客户”们可能也要受到不小的牵连:有在这方面的朋友透露,百度品牌专区今年可能全线提价,部分热门行业提升幅度甚至可能超过一倍甚至多倍!
关于品牌专区,按照百度官方的解释,是位于百度搜索结果首位,以超大黄金首屏展示位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广告形式全方位推广展示企业品牌信息。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呈现在搜索结果最上方、单独规划出来的巨幅广告位。
对于大客户来说,如果不想陷入到无休止的竞价中,购买品牌专区是最便捷的方式。但问题是,品牌专区业务的收费标准一直都是以百度内部的“热度监测”为依据,而这个“热度监测”的算法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换句话说,加入品牌专区真的如上文朋友所说的那样,在酝酿一些“大动作”,那所谓的大客户们除了乖乖掏钱,也并没有太多应对的方法。
负面影响当然会有,据说,因为定价和KPI的问题,竞价推广和品牌专区两块业务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如果说品牌专区还是属于凤巢内部的资源再配置,那直通车这边就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
最近,很多同行都在反映,百度直通车方面联系的密度开始明显加强。正巧,笔者也收到了这样一份材料:
在直通车的介绍里,完全不加掩饰地指出了“传统线上获取用户模式无法完整跟进用户线下报名行为”,而这里的“传统线上获取用户模式”,例子恰恰是百度自己的凤巢体系。
惊呆了,如果说提高竞价的收费标准还是把损失向外部转嫁,那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挖墙脚”难道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
百度力推狼性,居安思危,方向并没错。但如果丢了人性,徒留狼性,陷入到内耗的反噬中。李彦宏的初衷或许是让各个业务部门互相竞争,共同进步,但事实却是,面对已有的巨大市场,各业务部门却都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先把锅里的肉扒到到自己碗里,至于后来的人吃什么,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
这种竞争的结果,只能是++=,而最后要为内耗所买单的,还是百度自己。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小编诚意推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多研究,多了解,互联网并不是那么高深,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