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快到了,打假勇士来了一拨又一拨。
不断有网友爆料,会员价能比非会员价贵多几块钱,而超级会员价能比市场价高出一千多块钱。而这么诡异的“会员特权”,在几个常见的电商平台就能看到。
这种坑老用户的做法,我们优雅地称其为大数据“杀熟”。
电商平台某东“杀熟”遭网友实力diss
马云说过,在数据时代,完全可以搞计划经济了。
当然,这个计划经济和传统的不是一回事儿。他想表达的是借助大数据这个工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让计划和预判成为可能。
这本来是一件挺正能量的事,但接下来网友曝光的事件,对大数据来说多少有些讽刺。
网友“廖师傅廖师傅”爆料,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用本人的账号去查,价格380,但让朋友用他本人的账号查了一下,发现只要300。
键入“大数据”“杀熟”这些关键词,网上哀鸿遍野。
除此之外, 还有诡异的会员特权。
在一群被吐槽的电商平台中,我还惊奇地发现了京东的身影!
对于一个这么大的电商平台,鉴于无图无实锤,本想放弃这一素材的时候,我又在豆瓣上发现了此前diss京东“杀熟”的帖子,网友还细心地贴上了两张手机截屏 。
这位豆瓣网友还特别做了说明,收货地址是一样的,加入购物车的时间也只差一分钟。
这是进入不同账户后看到的手机页面。左边一张是钻石会员的价格,右边是银牌会员,加进购物车后,银牌会员的单价竟然还比钻石会员便宜了好几块钱!好魔幻的会员制度……
传统商业的时候大家的坑是一样深的,而在大数据时代,部分电商平台倒掌握了“量人裁坑”的本事。
蝇头小利驱使,大数据成 “傻白甜”
为什么大数据“杀熟”不“杀生”,难道大数据来自佛系?
非也非也。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产品价格有不同的敏感度,在平台大数据没有充分收集他的上网行为、购物模式等等各种数据之前,大数据也是无从下手。
而一旦吃准了该用户对某个价位的接受程度,“杀熟”就如手起刀落,快、准、狠。
譬如通过大数据,可以发现某些人会固定在某个平台购买某种服务,所谓这个电商平台的高粘度用户。
按照一般的逻辑,平台应该给诸如一些优惠券来回馈老用户,毕竟千金难买回头客。
但大数据已经证实了,这个用户的消费频次雷打不动,也不怕他货比三家,给了优惠券平台反倒少了些利润,既然这样,不如就趁机加点价吧。
再说了,大数据可是好东西。
她智能。从各种看似没有关联的碎片行为和场景中,分析算出用户的个性化喜好,然后对他们进行差异化定价,能够达到精准的定向营销和收益最大化。
她文明。相比起面对面坐地起价和敲诈勒索这种粗暴恶劣行为,大数据一切都是由算法和程序完成的,让用户置身在一个信息不透明的信息茧房里,这种小猫腻难以被发现,不至于有什么冲突。
蝇头小利驱使,又能精准“杀熟”而他人浑然不知,大数据并非来自佛系,她只是个被有心人操纵的“傻白甜”。
“杀熟”一时爽,事后有人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杀熟”并不违法。
早在2000年,同样动过这门子歪脑筋的亚马逊最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在美国,电商的“不同人不同价”策略没被认定为违法,除非带有种族歧视和其他敏感问题。
同样,我国现行的价格法虽然有对价格歧视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但也只是针对经营者——
“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而针对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并没有明确为违法行为。
尽管如此,也得给所有电商平台划下重点,“杀熟”显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被爆“杀熟”后的亚马逊虽然脱身于法律,但却受到消费者的口诛笔伐,被曝光的实验行为也遭到几乎所有用户的抵制,当时任职CEO的贝索斯被迫公开道歉。
回到咱们泱泱大国之中国,消费者众多,“杀熟”短期内可能对商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口碑宣传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
平心而论,谁吃了哑巴亏心里不会堵得慌,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偏偏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一人吐槽,能引发众人开怼。
看看网友“廖师傅廖师傅”的微博瞬间转发上万,还有中国网友的强力吐槽可想而知,每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你。
正如上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京东毫无征兆地给Plus会员上调小额订单运费,给京东老用户造成了伤害。
结果可想而知,得知消息后的用户反应激烈,京东也收到了大量投诉。在没有法律介入的情况下,就足以让京东的品牌形象受损,用户忠诚度下降。
所幸京东懂得悬崖勒马,道歉加补偿及时遏制了会员流失。
可以发现,折腾了一圈,京东啥好处也没捞着,却落了个“店大欺客”的骂名,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文明经商靠自觉,若恶行太泛滥,最后就只能劳驾监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