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是折射社会意识的重要媒介,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主题的转换、时代精神的转变。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传播向社会深处延伸,由于青年学生处于思想成长的特殊阶段,具有青春成长期的独特思维和心理特征,所以他们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所包围,进而被其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与主要特征,总结社会思潮影响学生的途径与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媒体环境-
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特征
社会思潮通过新媒体(主要运用数字技术)这种有效载体得到了快速、广泛地传播,这种高速便捷的传播,使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并表现出高流动性、强渗透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当前,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以下三点最具代表性:
.传播内容的海量化与碎片化共存特征,扩展了社会思潮的社会性与群体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首选途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就能够飞速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广大青年只要在互联网媒介上(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动一动手指,就可以非常便捷地浏览国内外新闻资讯、各种社会热点等,换言之,他们可以轻易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传播角度、传播速度存在差异,所以社会思潮的信息内容大多呈现出海量化、碎片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进一步使得社会思潮传播内容表现出海量化和碎片化共存特征,在此基础上,社会思潮的社会性与群体性得到了扩展。社会思潮的海量化形态源于互联网新媒介对社会热点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的争相报道。碎片化形态则是源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新闻资讯的报道需要更简洁和突出。当然,这种碎片化形态的社会思潮有利有弊,它的有利之处在于青年可以在一些零散的时间(比如工作的休息时间、上班途中或是在睡前的休闲时间等)浏览各种信息资讯,从而实现青年对社会思潮信息的接收。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新媒介环境下社会思潮传播的碎片化形式,使得很多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呈现出它的全貌,许多互联网新媒介在社会思潮传播角度与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青年学生很难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分析社会思潮的具体内容,这就使得他们难辨是非,进而更加容易受到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新媒体环境-
.传播形式的交互化与个性化共存特征,加剧了社会思潮的变动性与生活性
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它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的传播方式。传统的社会思潮多通过人际交往过程的“一对一”形式来进行传播。一般会沿着上级组织机构人员到下级组织机构人员这样的传播路径,最终传播到社会群众当中。新媒体的广泛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资源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生活化。互联网新媒体的交互性拓宽了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各种自媒体、众媒体平台陆续开放,使其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逐步实现了“一对多”、“多对多”和“交互性”的立体传播,在此基础上,这些多样的传播形式又加剧了社会思潮的变动性。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定制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充分满足受众对于各种新闻资讯、社会热点的需求,其传播方式越来越个性化,从而加剧了它的生活性。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社会思潮的传播形式具有交互化和个性化共存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加剧了它的变动性和生活性。
.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与裂变式共存特征,导致了社会思潮治理的难控性与复杂性
在新媒介广泛应用以前,社会思潮沿袭着传统传播方式深入社会受众。信息资讯是按照个人对个人(单向传播)或者两者双方(双向传播)的方式流动,传播方式比较单一。而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它的便捷性、普及性和迅捷性等特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社会思潮的直接性传播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人—他人”。即青年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比如小团体、单位职工、亲戚朋友等这种小范围的圈子)通过面对面或网络媒介等渠道进行的传播。随着社会思潮受众的增加,个人传播的信息资讯走出了这个小范围,走向了更为广泛的陌生群体,比如通过一条博客网文或者公开网站的一篇文章,让所有网络青年无门槛地搜索内容,这也就实现了“个人—大众”的直接传播方式。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种直接的传播方式导致了社会思潮治理的难控性。由于信息资讯传播路径的双向流动性,所以信息资讯传播可产生多级裂变,在这一特性的影响下,社会思潮传播形式也表现出裂变性的特征。具体来讲,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任何一条信息资讯都能通过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媒介快速、全面地传播,全体受众几乎又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到讯息后再次传播,这就实现了“大众—大众”的无限裂变级传播方式。当然,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社会思潮治理的复杂性。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出直接传播和裂变式传播共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和特征造成了社会思潮传播的难控性与复杂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渗透方式的新特点
.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趣味化趋向与青年学生接触领域生活化趋向日益接近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向有趋向于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它开始更多地走向人们的生活领域,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它能够深入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曾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P)社会思潮本身就与社会生活关联程度较高,社会生活通过社会思潮反应出社会经济生活的状态。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开始以趣味性与普及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经过娱乐化和生活化(趣味化)的包装,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介接触学生,从而更多地贴近社会青年的生活领域与精神需求领域。当代青年学生群体不仅可以通过书本、课堂等方式接受到社会思潮,还可以时刻通过各种新媒介关注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内容,广大青年与社会思潮的距离正逐步拉近。从这一角度来讲,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趣味化趋向与青年学生接触领域生活化趋向日益接近。新媒体环境-
.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生活化与青年学生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一致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接受信息资讯的时空观念也得到了改变,青年群体可以无限制地全天候地接受信息。[]越来越生活化的社会热点使得社会思潮的传播也更加生活化与感性化。当社会中的各类人群,在面对各种矛盾时,会因各自利益、经验以及价值取向的相似,而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同样的反应,从而形成一种思想的潮流。正是由于这一点,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新形势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挑战,社会中的各类人群,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论见解、判断来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途径。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思潮传播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这种生活化趋势对青年学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建构与互动的关系,所以,社会思潮的一系列改变,使得青年学生在接受层面也逐渐趋于感性化、世俗化。
.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碎片化与青年群体接受过程的散点化趋向一致
当前,青年学生对于正面社会思潮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来自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但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社会上某些“碎片化”的社会思潮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特殊性,所以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出现碎片化特点,这一特点导致当代的青年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思潮的讯息时,也呈现出零星的、无意识的特点,换言之,社会思潮传播的碎片化与青年群体接受过程散点化趋于一致。正是这种内容零碎化、过程的片段化以及地点不确定化的接受模式,逐步让青年学生产生了某种价值认同,当然这种认同有的并不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提供了有利的土壤,通过共同参与、情感体验以及感同身受的感知,许多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与之产生了共鸣,在价值观上产生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群体效应并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不断传播开来。新媒体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思潮引导的有效对策
习近平强调:“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核心技术的突破,首先要转变逻辑理念,“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青年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从青年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了解、把握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探究新媒体时代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思潮教育的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意识形态的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思潮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P)这为开展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对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期望。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我国高校通常采用显性教育的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解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讲解,使青年学生群体在理论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了解,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媒体环境
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元化趋势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方面也面临着更多挑战。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但网络信息量大、内容庞杂、观点视角各异,这可能造成大学生内心的彷徨或无所依托”,[]这也是当前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思潮的方向引领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青年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引领,需要积极采取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从显性引导的角度来说,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学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创新思维,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此外,在第一课堂,要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从增强人文关怀、深入青年学生内心、加强情感沟通等方面入手,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从隐性渗透的角度来讲,一是要积极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渗透功能开发的工作;二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关注青年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深入到青年学生的大脑和内心,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环境
.注重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教育
当前,很多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他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通常是自媒体或者众媒体的碎片化传播,对社会思潮并没有具体、系统的分析和了解。且由于不同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对同一种社会思潮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有必要为青年学生开设关于社会思潮解读的课程,从根本上指引青年学生把握社会思潮的传播趋势,积极帮助学生解读当代社会思潮的内容和意义,增加学生对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区分。同时,引导学生接受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社会思潮,促使积极的社会思潮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此外,学校应鼓励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开展与参与有关社会思潮的主题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关课程,提高学生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强化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新媒体环境
.注重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新媒体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新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已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社会思潮在生活领域已经大幅度地改变了青年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年学生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自媒体、众媒体展开学习和生活,在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更多地受到了来自网络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它们渗透于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众多方面。然而,社会思潮与学生群体是双向影响的,所以,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必要。青年学生应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引,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日常实践能力;增加生活中的兴趣志向,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学校的教职人员要充分展示出人文关怀,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有效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新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