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动网络 » 正文

无法启动承载网络-通信行业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5G风起,云飞扬

16921 人参与  2020年10月01日 22:36  分类 : 心动网络  评论
、 年 H 通信行业行情回顾(略)

总体而言, 年通信板块先涨后跌。前期上涨原因主要由于疫情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新 基建推进 G 等新型领域建设,以缓解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后期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环境 影响、美国对华为制裁加剧、板块 年业绩不及预期及 Q 经营受疫情影响等原因所致。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 政策定调积极,二季度业绩有望边际改善(略)

. Q 疫情短期冲击业绩,不改长期上升趋势

. 政策向好风险可控, Q 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 应用变现驱动 G 建设,FG+G 协同 共享互联盛宴

. 产业链价值向下游转移,应用变现驱动 G 建设 

从 G 产业链受益路径来看,上游天线&射频、光模块、主设备等企业业绩逐步释放。未 来下游应用及增值服务会随着 G 进一步普及,物联网&车联网、G 消息、G 专网等领 域市场空间逐步打开。由于 G 网络建设关系着新应用的爆点,产业链下游价值变现将驱 动 G 建设。

 万物互联打开市场,NB-IoT+G+G 协同发展 

蜂窝通信技术逐步成为物联网通信传输的主要载体。蜂窝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 点,较少受到天气、地形、设备间物理距离等因素限制,逐步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载体。根据爱立信预测,蜂窝网络的 IoT 设备在 年总计约 . 亿个,预计 年为 . 亿个,对应 CAGR 为 .%。()按通信技术划分: 年后传统 G、G 退网,设备 数量逐步减少,物联网技术向 LPWA 和 G 迁移;以 NB-IoT、Cat-M 为代表的大规模连 接技术由 年的 . 万个增长到 年的 . 亿个,CAGR 为 .%;随着 G 推进,宽带物联网设备也由 年的 . 亿个稳健增长至 年的 . 亿个,CAGR 为 .%。()按区域划分:亚太地区未来将成为物联网市场的主战场,而其中中国由于 政策支持以及基础网络建设优势叠加产业优势,增速将快于全球。根据工信部披露信息 显示,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 年的 亿元发展到 年的 . 万亿元,CAGR 为 .%,超过全球整体 %的增长率。截止 年 月全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 过 . 亿,预计 年底突破 亿个。

image.png

国内 G/G 退网已成定局。国内三大运营商自 年前就已经着手 G/G 网络清频和 退网的工作:()中国联通 年 月率先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宣布:将有序推进 G 网 络减频工作。预计将在 年底完成整个 G 网络关闭的进程;()中国电信 年开 始对覆盖 G/G 的 M Hz 频段进行了重耕, 年 月发布新规定表示:将停止 G、 G 手机终端入库;()中国移动 年发布《G 终端产品指引》,表示不再要求终端 支持 TD-SCDMA;G 网络将会在 年 月之前完成 %~%省份的腾退工作。月 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正式明确 G/G 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 NB-IoT(窄带物联网)、G(含 LTE-Cat, 即速率类别 的 G 网络)和 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的决策。G/G 退 出后,数以亿计的联网设备需要新的方案来填补空白。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NB-IoT 接棒 G 市场,规模商用蓄势待发。根据蜂窝物联网连接的分布图显示,G、G 退网后 %的物联网连接需要以 NB-IoT 为代表的低带宽、低功耗窄带网络提供服务。NB-IoT 充分利用 G 网络的基础,并扩大了基站扇区的连接数量,增强了信号覆盖范围;简化了业务交互流程,增加了低功耗省电优势,PSM(Power Save Mode)模式下平均电 流只要 .uA,将 NB-IoT 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少 年。NB-IoT 速率较低,时延高 达 s,主要适用于移动性支持不强,自动上报,操作简单的低功耗设备。上游的芯片模 组以及运营商的网络是 NB-IoT 产业的基础支撑,经过将 年的发展,NB-IoT 在芯片/模 组、网络部署、终端设备开发、垂直行业应用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未来 NB-IoT 将广泛应 用于多种垂直行业,如远程抄表、资产跟踪、智能停车、智慧农业等领域,带来亿级市 场空间。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发展 Cat. 网络及相关产业,补齐物联网主要场景需求。G、G 业务中还涉及许多移动 性、需要一定带宽传输能力甚至支持语音通信能力的应用场景,这是上、下行速率只有 Kbps 级别的 NB-IoT 所无法满足的。Cat. 是专为中低带宽需求的物联网设备而设计 的,提供 Mbps 的上传带宽和 Mbps 的下载带宽,延迟为 到 毫秒。此外,Cat. 可以无缝接入现有 LTE 网络当中,无需针对基站进行软硬件的升级,网络覆盖成本较低, 未来主要应用于金融支付、工业控制、车载支付、公网对讲、POS 等领域。国内 Cat. 产 业链生态日渐完善,紫光展讯、翱捷科技陆续推出 Cat. 芯片,移远通信、广和通、芯讯 通、美格智能等模组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发布了 Cat. 模组新品。由于国产芯片具有较低的 成本优势,模组设计生产工艺成熟, Cat. 硬件价格已降至可承受区间。根据公开数据 统计,Cat. 模组成本由上百元下降至 - 元。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 政策、技术、产业共振,车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受益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车联网 产业发展,近年来持续发布车联网相关法规政策加紧车联网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下行压力下, 大力发展新基建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提出分阶段 建立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 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 年系统形 成能够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受益于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 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通信标准日趋成熟,C-VX 后来居上。目前 VX 技术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分为非蜂 窝的 DSRC 和蜂窝 C-VX 两种通信标准。DSRC 是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 并且有主要车辆生产商支持的标准,该标准要求车辆安装车载单元(OBU),道路基础设 施安装路边单元(RSU),保证通信链路的低延时和低干扰,但其在高速场景、高密度场景 下可靠性差,因而针对高速移动环境的 C-VX 应运而生。C-VX 是基于 GPP 全球统一 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 LTE-VX、G-VX 及后续演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完善的蜂窝 网络和强大的 GPP 生态系统,C-VX 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车联网的部署成本。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随着 G 技术发展,新一代蜂窝无线通信技术 G-VX 加速演进。相较于 LTE-VX, G-VX 技术优势推动车联网由辅助驾驶向自适应协同交通出行的实现。与 LTE-VX 对 比,G-VX 技术在可靠性、速度、通信范围、定位精度、数据速率和时延上均有很大的 提升。由于技术特性,LTE-VX 主要定位于面向 VI/VV 辅助提醒类的基础信息业务,如红绿灯信号、道路施工信息;而 G-VX 对车联网的增强主要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包 括车辆编队、高级驾驶、扩展传感器、远程驾驶四大类功能,加上基础功能,共 种应 用场景。根据 年 月工信部印发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已经明确要实现 LTE-VX 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支持开展 G-VX 示 范应用。

image.png

全产业市场规模庞大,未来增值服务贡献核心价值。据罗兰贝格数据显示,未来中国商 用车车联网市场预计将保持约 %的复合增速,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亿元。短期 来看,车联网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软硬件装载量的增加,随着车联网生态的不断丰 富完善,围绕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广告、服务、内容等增值服务将会成为未来车联 网行业核心价值所在。根据新华网和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在成熟车联网市场中,包括 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升级费用等服务费收入占比最大,达 %,其次是汽车后市场, 占比达 %,大数据应用占比达 %,而硬件收入占比仅有 %。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 G 消息发布,G 原生应用加速启动(略)

 运营商运营专网优势显著,G 专网白皮书发布促相关产业链成熟 

中国移动于 月 日发布《中国移动 G 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G 作为先进的通信技 术手段,以其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高连接、泛在网等诸多优势,在 G 行业网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政策积极推进 G 专网建设,相关产业受催化。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运营商公网作为管道,运营专网具备一定优势。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主流 G 专网建设方式:传统模式为行业用户利用专属频段或者非授权频谱自主建设 G 专网,包括独立的 G 核 心网、G 基站等的通信系统。“公网专用”模式是依靠运营商公网,利用网络切片等技 术,为企业建设或租赁专网。传统部署方式的优势是网络环境更加自主可控、数据安全 可靠,但部署和运维成本相对高昂,一般中小企业无法承担。而运营商建网可根据客户 需求,利用 G/G 技术和授权频谱在专有覆盖范围内基于专有网络资源服务于专有客服 的定制化移动蜂窝网络。这种方式建设 G 专网成本相对较低,无需过多的后期运维成本。同时,可以定制不同的网络切片,在不同程度上“共享”公网,不需要分配单独的频谱 资源,能够提升我国频谱利用率。

 运营商网络优势:根据 GSA 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截止 年 月,全球 已有 家运营商实现 G 商用, 家运营商投资 G,正在进行网络部署和测 试验证。GSMA 预计到 年底,全球 家运营商将商用 G 网络,用户数 将达 . 亿。预计 年,全球 G 用户数将达 亿,渗透率 %。从中国看, G 则是新基建的重点,国家将加速推进 G 网络建设。运营商可以利用现有网 络资源优势,依托授权频谱建设 G 专网,取代行业自建专网,给行业提供良好 的网络保障。

 运营商自身动力:全球通信行业 C 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收入面临“天花板”。从已经商用的全球运营商资费套餐可以看出,在消费者业务方面 G 只能实现 %~%的增长,然而 G 网络成本的提升远不止 %~%。此背景下,运营 商有足够动力探索新的 B 市场。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中移动专网推动计划:力争第四季度商用。中国移动针对 G 行业专网建设,实现 QoS 加速、切片、边缘计算、无线专网定制、能力开放/对外服务等关键技术,高效推进 G 产业端到端技术拉通及产业成熟。移动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 G 行业专网端到端规范的 制定和行业虚拟专网测试规范制定;三季度完成 G 核心网规模试验测试,初步具备 N 异厂家能力;第四季度,力争使网络切片、边缘计算、G 能力开放等方面的厂家具备商 用能力。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年无线专网业务规模可达 亿美元。据观研天下数据, 年中国专网通信市场 规模约 . 亿元,同增约 %,- 年均增速有望持续维持两位数增长,到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 亿元,-CAGR 或达 .%。此次爆发的疫情使得全 球更加重视高度稳定、响应迅速、适应性强的通信环境,推动对专网的投资增加。未来 ~ 年内,进行无线专网部署的行业用户、园区数量有望持续攀升。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 未来行业用户专网基站的需求量将是公网基站的 倍。G 及专网融合发展,从而拉动整 条产业链市场空间的增长。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 疫情凸显宽带升级需求,FG 与 G 互补共享互联盛 宴 

 宽带升级成为刚性需求,FG 和 G 协同发展系行业共识 

疫情之下凸显宽带升级的刚性需求。疫情期间视频娱乐、在线教育应用爆发,但同时也 暴露出直播等高带宽业务存在网络卡顿、掉线等问题,现有固定宽带性能尚不足以支撑 上述高带宽新兴业务发展。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截至 年 月全国 M 以上接 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 万户,仅占总用户数 .%,光纤宽带的升级和 提速势在必行。FG 是以 G PON、Wi-Fi 、G/G 等技术为表征的第五代固定 网络。今年 月底,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正式成立第五代固定网络工作组,展开 FG 定义。相比前几代固定网络,FG 在联接容量、带宽和用户体验三个方面均有飞跃 式提升,比如上下行速率高达对称 Gbps、时延降低至 μs 以下、连接数提升 倍以上。

FG 不可缺席"新基建",携手 G 赋能千百行业。FG 与 G 协同发展已成为政府、行业 企业共识。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从应用层看,FG 与 G 作为当前先进通信技术代表,各有其擅长的领域及不可替代的作 用。FG 往往面向家庭、企业、工厂、医院等室内或固定场景,而 G 一般适用于室外或 移动应用场景,两者在应用领域上重合、在应用场景上互补。我们认为,FG 与 G 将协 同发展,保障高速互联体验。首先,二者协同可为个人、家庭、政企等各类用户提供“固 移同速、无缝沟通”的极致上网体验,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多样化应 用需求,促进工作、生活方式变革,推动信息消费不断升级;其二,二者可满足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固移融合等各类高质量互联需求,助力传统领域智能化升级,驱动数 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G PON 与 Wi-Fi 是实现 FG 的关键。FG 所拥有的两大关键技术是 G PON 和 Wi-Fi。其中 G PON 技术是实现千兆宽带接入的关键,在家庭场景可规模支持 M~M 的宽带接入能力,同时上行也提升 倍,完全足以支撑家庭业务发展对网 络的需求。Wi-Fi 则是实现千兆宽带入户后的连接,由于现阶段家庭场景中许多业务都 是通过 Wi-Fi 实现网络连接,Wi-Fi 则是千兆带宽最后 米覆盖的关键。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 G 建设投资周期拉长,Wi-Fi 或可缓解流量增长 

虽然基于蜂窝网络的联网设备占比提升,但宽带+Wi-Fi 仍是主流连接方式。根据 Wind 数据显示, 年末 Wi-Fi 在移动设备联网中占据的比例高达 .%,相应 G/G/G 移动设备联网占比总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虽然 G 通信连接移 动设备的占比在 年 月提升至 .%,但 Wi-Fi 技术仍占据 .%的主要份额。尤其在 年 - 月疫情期间,Wi-Fi 连接设备数量显著增加。我们认为,在可以预见 的将来里宽带搭配 Wi-Fi 的连接方式仍会占据通讯领域重要位置,G&G、WLAN (Wi-Fi&Wi-Fi)等多制式网络仍将长期并存。

image.png

相较于移动蜂窝网络,Wi-Fi 同步演进,二者技术底层以及目标使用场景优化方面存在 明显的趋同。Wi-Fi (.ax)继承了 Wi-Fi (.ac)的所有先进 MIMO 特性, 并新增了许多针对高密部署场景的新特性。Wi-Fi 的核心新特性包括:()OFDMA 频 分复用技术;()DL/UL MU-MIMO 技术;()更高阶的调制技术 (-QAM);() 空分复用技术(SR) & BSS Coloring 着色机制;()扩展覆盖范围(ER)。Wi-Fi 理论 上的最快传率 .Gbps,超出 Wi-Fi (.ac)%,这个速度与 G 相差无几;另外, Wi-Fi AP(access point)的接入容量相当于 Wi-Fi 提升 倍,应对并发场景力大幅提升,引入新的唤技术从可以帮助终端节约 %以上功耗。我们认为,Wi-Fi 的演进与 G 的演进在技术底层以及目标使用场景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趋同。一方面,Wi-Fi 和 G 都通过持续改进优化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并优化高并发和低延时应用。另一 方面,二者都将物联网连接作为目标优化设计场景重点,能耗和连接数成为两个标准考 虑重点。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相较于运营商集中升级换代的蜂窝移动网络所需的大规模资本开支,Wi-Fi 技术的普及 更多的是化整为零的多应用场景生态。相较于移动蜂窝网络 年更迭周期,Wi-Fi 技术标 准的迭代周期在 年左右。因此,Wi-Fi 部署速率有望持续领先于移动网络。

首先,虽然 Wi-Fi 与 G 理论速率一致,但 G 的实际速度取决于单个 G 蜂窝小区的设 备数量,G 联网设备与之间的距离、障碍物等多个因素。而 Wi-Fi 除提供同量级的理 论速度外,还可在一组设备中拆分网络容量。华为 Wi-Fi 技术和设备可以提供 倍于传 统 Wi-Fi 的带宽,单个 AP 支持用户数提升 倍,平均时延降低 %,覆盖范围提升 %;还加入了第三代相控阵智能天线,确保用户有良好的信号覆盖;智能调优技术自动检测 空口质量,有效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智能应用加速技术,多队列分组调度业务时 延低至 毫秒。最终,如果 Wi-Fi 部署的设计和构建适当,单个无线连接很可能比 G 方案拥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迟。

第二,Wi-Fi 路由器/AP 相较于宏基站更加靠近用户端,因此上传信息时其传输距离远远 小于 G 信号,通常情况下 G 通信距离是 Wi-Fi 的几十倍以上,这就需要手机信号发射 强度更大,因此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耗电量。

第三,每一代移动蜂窝网络标准的升级,都涉及到运营商大量的资本开支以及相对较长 周期的基站建设和室内覆盖等庞大的工程量。而反观 WLAN 网络,使用和建设主体一般 是运营商、园区、商业体以及个人消费者等,在智慧园区、社区、商圈等环境中具有广 泛应用价值和成本优势。WLAN 网络在资本开支以及工程建设方面有望领先运营商的升 级周期。平均来看,Wi-Fi 每升级一代所用的时间大约只是移动网络的一半左右,我们认 为未来 Wi-Fi 部署速率有望持续领先于移动网络。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Wi-Fi 将为企业带来新一轮的更新周期,推动市场变革。支持 Wi-Fi 标准的设备数量 将会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根据 Dell’Orol 公司测,从 年开始 ax 市场占有率将 明显增,随着 Wi-Fi 芯 片的成熟及支持 Wi-Fi 的终端日益普及,Wi-Fi 将成为市场 的主流,到 年支持 ax 的企业室内 AP 出将到 M Units, 占全球企业室内 AP 出的 %。

image.png

. 新基建东风渐起,云计算鹏霄万里

. IDC 建设获政策支持,全产业链重点受益 

 云计算乘新基建东风直上,各地 IDC 政策相继落地 

产业链上下游多重利好,云计算扶摇直上。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迎多重利好,上游端:) 上游领先指标已领涨,Intel 数据中心 Q 实现营收 . 亿美元,同比增长 .%, 创造历史营收单季度记录,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周期有望再次启动。)国内 外云巨头资本开支增大,全球云计算巨头 Q CapEx 迎来触底回升,中国方面腾讯云 Q 资本支出同增 .%,环比高增 .%;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资 亿元, 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移动也高调入局公有云,计划三年投资总规模在千亿 级以上。)新基建政策持续加码,各地 IDC、上云等政策相继落地。下游端:)根据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上云率有望从 年的 %提升到 年的 %;) 云计算在 G、AI 等新技术扶持和结合下,创造出诸如智能制造等大潜力产业;)云计 算深入到各行各业,政务云、金融云等行业云高速发展,下游市场不断拓展。

image.png

多重利好齐催化,全球及中国云计算产业稳健扩张。全球方面,据 Markets & markets 数 据, 年全球云市场规模达到约 亿美元,预计到 年将增长至 亿美元, CAGR 约达 %。中国方面,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和混合云等在内的云服务整 体市场在 年突破了千亿大关,预计 年市场规模达到 亿元。根据中国信息 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 年我国公有及私有计算市场规模达 . 亿元,增速为 .%,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在 %左右,到 年市场规模将 接近 亿元。其中, 年公有云市场规模为 亿元,增速达 .%,预计 - 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 到 亿元。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与整合的推动下,云计算进入到日益成熟的阶段, 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IDC 为云计算上游刚需及新基建重点,各地政策相继落地。(略)

 IDC 上游产业链领先受益 

 精密温控行业:IDC“新基建”底层保障 

精密温控行业是 IDC“新基建”的底层保障,IDC 建设将带动温控散热需求。据《中国数 据中心冷却技术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中心电力消耗中制冷设备约占 %,故 而温控设备为控制 IDC 运营成本的关键,在 IDC 建设成本中,空调设备约占 %,所以 随着未来 IDC 的大规模建设,以及政策对 PUE 水平的严格控制,机房温控行业将迎来发 展契机。据产业信息网统计, 年我国机房精密温控设备市场规模达 . 亿元,据 ICTResearch 预测, 年机房温控节能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 亿元,未来 IDC 建 设将进一步带动温控散热需求。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此外,数据中心绿色化带动温控行业发展,蒸发冷却技术、液冷技术成为新主流,具备 先进散热技术的企业有望抓住市场先机。依据不同数据中心的 PUE 水平,数据中心的运 行能耗约有 %~%左右用于制冷, IDC 绿色化的发展态势带动数据中心制冷技术不 断革新。其中,间接蒸发冷却技术通过将冷却系统架构简单化,是目前众多数据中心冷 却技术中降低能耗水平的最有效规模商用方案。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利用水蒸发降温,使 空气温度逼近湿球,采用换热芯体降低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处理要求;通过模块化的设计 在安装空间上和数据中心其它系统解耦,安装周期可由 - 个月缩减至 - 个月。此外, 液冷散热方案可面对更高的热密度,并减少从芯片到大气环境的级数,效率更高,甚至 实现 %自然冷却。目前液冷主要有冷板、浸没两种部署方式,具备先进散热技术的企 业有望抓住市场先机。在多项技术的对比中,浸没式液冷节能优势突出,在满足一线城 市 PUE 建设限制的同时,单体计算密度提升 倍以上,IT 设备占地面积减少 %以上, 已在 HPC 和 GPU 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另外, 年 月,阿里巴巴部署了全球首个 大规模液冷集群,将服务器浸泡在特殊的绝缘冷却液里,运算产生的热量可被直接吸收 进入外循环冷却,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这种形式的热传导效率比传统的风冷 要高百倍,节能效果超过 %,未来阿里巴巴将逐步在更多的数据中心进行推广应用, 有望进一步推动制冷技术革新。

image.png

 服务器:IDC“新基建”算力核心环节 

国际 IaaS 厂商资本开支复苏,助推上游服务器行业回暖。IaaS 厂商是服务器企业的直接 客户,Amazon、Microsoft、Google 等国际云计算巨头在持续加大投入,Q CapEx 迎来触底回升, 全年,Amazon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资本开支上行趋势 最为明显,全年资本开支为 . 亿美元,同增 .%;Microsoft 与 Google 资本开支 分别同比变化-.%及 .%。IDC 预测,到 年,全球 大基础设施硬件买家(谷歌、 亚马逊、苹果、微软、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将消耗 %以上的服务器和存 储基础设施,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 CapEx 的增长将拉动服务器市场回暖。

此外,上游 Intel DCG 收入重回上升通道,交叉验证下游服务器行业景气度提升。Intel 的数据中心业务部门(DCG)提供服务器芯片和数据中心产品及相关服务,是服务器芯 片市场最主要的供应商,芯片收入与服务器市场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根据 IDC 的调查 数据,早在 年 Intel 在 X 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达到 .%,并一直 延续优势,长期占据着 %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 MercuryResearch 的统计, 年 Intel 占据 X CPU 芯片市场 .%的份额。因此,Intel DCG 的营收情况是判断下游服务器行 业回暖的重要信号。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器市场规模增速与 DCG 收入增速的变化情况趋于同步,DCG 收入自 Q 起开始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大幅反弹,Q 共计实现营收 . 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 %。服务器市场规模也在 Q 之后实现触底反弹, Q 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实现同比增长 .%,环比增长 .%,若不考虑受疫情影 响的 一季度,服务器行业 年度回暖趋势明显。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中国服务器市场同比下滑 .%,但非 X 服务器出货量增长迅速。IDC 最新发布 的《中国服务器市场解读,Q》报告显示, 年第四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 达到 . 万台,同比增长 .%;市场规模达到 . 亿美元,同比增长 .%。 年全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出货量达到 . 万台,同比下滑 .%;市场规模达到 . 亿美元, 同比增长 .%。其中,X 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 万台,同比下滑 .%,市场规模达 到 . 亿美元,同比增长 .%;非 X 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台,同比增长 .%, 市场规模达到 . 亿美元,同比增长 .%,非 X 服务器增长迅速。

算力带动经济,未来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根据华为《泛在算力:智能社会的基石》, 对算力的投入有较为客观的经济杠杆效应,对制造业/交通物流/零售业/能源也而言, 美 元算力投入带来 ///. 美元价值提升。人均算力水平与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未来各 国将推动算力提升,带动经济倍速增长。 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宏观环境不确定 性以及采购周期性的影响,全球服务器增速有所放缓。随着疫情结束,国家将提速 G、 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布局云计算、 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 G 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未来服务器市场需求较为旺盛。IDC 预计, 年中国 X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将增长 .%,在 - 年复合增长率 将达到 .%,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年仍然较为广阔。

image.png

多元算力时代,非 X 服务器迎来逆袭机遇。随着大数据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对 海量数据存储、运算、处理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驱动服务器发展呈现多元算力大趋势:首先,除 CPU 外,将向 ARM、NPU 和 GPU 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发展;其次,G 帮 助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加速云融合,算力将随数据全面覆盖“边、端、云” 及嵌入式系统,泛在计算及云边协同的协同计算将快速发展;此外,浪潮集团首席科学 家王恩东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在整个计算投资中,智能计算占比将超 %。

服务器国产替代加速进行时,国产投资机遇显现。 年 月 日,中国移动公示的中 国移动 年 PC 服务器集采项目中,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服务器全面覆盖计算型、均衡 型和存储型等服务器类型,中标规模达 台,其中中移系统集成(HC) 台, 华为 TaiShan 服务器 台,在鲲鹏所参与的标段中占比超过 %。 年 月 日, 中国电信发布中国电信服务器()集中采购项目货物招标集中资格预审公告中,首 次将全国产化服务器(H 系列)单独列入招标目录,集采数量为 台,占比接近 %。鲲鹏处理器具有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效能等特点,其开放性可支撑中国移动进 一步提升在多样性算力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国产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 交换机及路由器:云计算 G 生态奠基石 

云计算 G 生态的建立为交换机和路由器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随着超大型数据中心 的建设步伐加快,数据流量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而越来越高的数据量,则需要通过 更高速率的光网络来实现互联互通。光互联市场预期成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云计算的营 收占比逐年提升,未来云计算将成为光互联的主要需求方。因此,在以 IaaS 为主的云服 务的推动下,新的数据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形成,光电互联方案正在逐渐由 G 过渡到 G,G 数据中心的应用将深刻影响产业链生态,光模块、交换机、路由器等数通设 备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Gbps 升级周期有望于 年末开启,数据中心交换机销量增速有望提升。受 Broadcom 的 Tomahawk 芯片可用性的驱动,Facebook 有望在 年末开始其速度升级 周期。同时,由于数据中心互连应用的 Gbps ZR 光学器件已经可用,微软计划在 年初开始 Gbps 升级。到 年,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端口出货量有望超过 万,预计 Gbps 和更高速度的端口将占据端口出货总量的 %以上。与此同时,预计 年末 Gbps 交换机布局初见成效,其营收贡献仅次于 Gbps; 年末,Gbps 交换机有望成为营收主力; 年开始,Gbps 交换机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image.png

核心供应商加快 G 产品部署,G 交换机产品连获突破。目前,高速光通信技术已 经成为交换机、路由器和传输设备创新中最重要的技术,近年来各大厂商一直在研发兼 容 G 的设备。 年,Broadcom 率先推出支持 G 的交换机芯片。 年 Cisco、 Arista、Junpier 也相继推出 G 交换机产品,其中传统交换机厂商 Cisco 和云交换机厂 商 Arista(合计占交换机市场 .%市场份额)将在 年开启数通 G 升级,而主流 产品的部署将会出现在 年。 年 G 交换机产品种类愈发丰富,新华三、锐捷 等国内的交换机厂商也发布了 G 交换机产品。同年 月,华为发布了 CloudEngine 数 据中心 GE 框盒组网方案,该方案由支持业界最高密 G 接口线卡的数据中心框式 交换机 CloudEngine 和支持 G 上行转发的数据中心盒式交换机 CloudEngine 及支持 G 上行转发的数据中心盒式交换机 CloudEngine 组成,实现了 G、 G、G 和 G 四代速率共平台,满足未来 年平滑演进。另外, 年底,Broadcom 领先推出首款具备.Tbps交换能力的交换机芯片tomahawk,支持*G、*G、 *G 部署,性能是市场上同类交换机芯片的两倍,被视为下一代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网络的理想部件。根据历史规律,只有新一代交换机芯片成熟,云巨头才能通过部署 G 网络,降低平均带宽综合成本,G 产业链才会进入规模部署阶段。*G 高端交换 机芯片的推出表明了设备端已经具备支持大量 G 光模块的能力,是数通 G 规模部 署重要里程碑,预计 G 将成为交换机芯片和网络平台的主流速度。

路由器方面,云计算下高性能和大容量需求驱动路由器的升级。在接入和汇聚能力上, 相比传统网络,云计算网络的流量模型发生了变化,从外部到内部的纵向流量加大,云 业务内部虚拟机之间的横向流量也加大,路由器必须具有高性能的接入和汇聚能力以满 足云端业务接入需求。同时,云计算对路由器的安全性能、流量管理、数据筛选等方面 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安全方面,安全接入是“云中心”的所有终端的共同需求,同 时还要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相互隔离,云间互连在满足高速互连的同时也要防止恶意攻 击,路由器需支持高性能的防火墙等功能。在流量管理上,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流量无 序突发冲击较为严重,路由器设备必须支持更强大的流量管理功能和突发流量时的处理 能力,尤其是一些对延迟要求严格的业务。在数据筛选方面,数据产生成本快速下降以 及数据流量爆发式的增长背景下,大量垃圾数据不断涌现,运营商需要智能化路由器利 用 DPI 等技术拥有数据筛选能力以提取有价值信息。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路由器市场华为名列前茅,核心路由器将迈入 T 时代。据 IDC 统计, 年全年全球 路由器市场达 亿美元,与 年基本持平,同比增长 .%, 年第四季度全球 企业路由器市场同比增长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Omdia 的最新报告,华为路由器 在 年的全球运营商市场中名列前茅,在 年上半年,华为路由器在运营商市场 排名第一。 年华为正式发布业界唯一支持 EE GE 的 NetEngine 系列路由器 产品,能够在应对云时代下十倍的流量增长的同时将每位成本降至最低,并获得了 年 Frost&Sullivan 全球服务路由器新产品创新领导奖。根据华为 GIV(Global Industry Vision)预测, 年全球联接数量将达 亿,企业云化应用率将达 %,网络流量 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球数据量将从 年的 .ZB(TB 的亿倍)快速增长至 年的 ZB,这对核心路由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为在 年推出 NetEngine E- 核心路由器,该产品具备 P 比特新平台、SRv 新协议和智能新运维的“三新”能力,可 帮助用户实现超高速互联、快速商业创新能力以及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目前,全 球主流供应商华为、思科、诺基亚均已提供单槽位 T 能力的平台产品,这也意味着继 年 G、 年 G 之后,T 核心路由器的规模商用时代已经到来

image.png

 光模块:云厂商加速建设数据中心,G 光模块迎来规模部署阶段 

国外大型数据中心企业持续推进数据中心宽带的升级。 超大规模运营商上半年支出 缩减,拐点在年中出现,下半年呈现回暖趋势。根据 Synergy 数据统计,全球主要 ICP 去年 Q 资本开支恢复增长( 亿美元 +%),Q 单季 CAPEX 总额超过 亿美元, 创季度新高。其中亚马逊、微软和 Facebook 的资本开支增长较为强劲,远超其他厂商。云厂商资本支出主要用于建设、扩展和装备大型数据中心。亚马逊 年财报批露,公 司使用的实体面积(包括办公楼、实体店、仓库和数据中心在内)已经扩大到了 . 万平方米,同比增加 .%;其中大型仓库及数据中心面积为 . 万平方米,占比 为 .%。从获取方式来看,约 %的仓库和数据中心大部分是亚马逊以租赁的形式获 得, 年租赁面积已达 . 万平方米(YoY +.%);从地区来看,%的仓库及 数据中心分布在北美, 年北美仓库及 IDC 面积为 . 万平方米(YoY +.%)。

G 光模块技术成熟,规模部署带动产品出货增长。()单位流量的功耗的下降。公开 测试情况来看,G QSFP-DD、OSFP 光模块功耗约 -W;G 光模块工作时的功耗 通常在 W 以上。由此可见,一个 G 收发器及设备产生的功耗仅为 G 功耗的 . 倍左右(而不是 倍)。因此,部署 G 光模块后,相同速率的数据中心功耗将下降。()G 模块价格下降。从公开资料及产业调研数据来看,目前 G 光模块价格已经 下降至 G 模块产品的 倍以内,部署 G 光模块并不会使单位速率成本增加。因此, 我们认为 G 光模块部署条件已经成熟。根据 Ovum 统计,G/G/G 高速光模 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预测 年全球 G/G/G 市场规模将达到 亿美元,届 时 G/G/G 光模块出货量将达到 万个。

传统 G SR/DR 需求量大,硅光优势逐步凸显。一般而言,连接距离在 米以内 场景通常采用 G SR 对光模块,连接距离在 - 米之间可采用 G DR 模块。由于数据中心内部的流量占据整个数据中心架构流量的近 %,大部分传输距离约为 米- 米范围内。因此,随着北美数据中心批量部署进程加快,我们预计今年 G SR/DR 两种光模块需求量巨大。此外,随着数通光模块速率不断升级,硅光产品高集 成、底成本,持续升级等优势逐步凸显,将在光模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 Intel 的 硅光子产业发展规划,到 年硅光子技术在每秒峰值速度、能耗、成本方面分别能提 高 倍、降低 %、降低 %。虽然目前硅光产品出货量尚不足以颠覆传统光模块的强 势格局,但我们认为未来数据中心升级将为硅光工业带来的规模效应。

image.png

. 边缘计算方兴未艾,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G 商用进程不断加速,边缘计算遇发力契机。随着 G 三大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未来将 产生海量新应用,新应用的不断成熟对网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边缘计算通过在接近 接入网的机房增加算力,能够大幅降低网络时延、降低传输网带宽压力和传输成本,并 且提高内容传输速率,提升用户体验。根据《中国移动边缘就散技术白皮书》定义,边 缘计算是在靠近用户或者数据源的地方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同时为边缘应用提 供云服务和 IT 环境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 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云计算、边缘计算各有所长,云边协同大势所趋。相比于云计算的集中部署、距离用户 侧较远的特点,边缘计算是一种分布式的基础设施,距离用户侧或数据源更近,能有效 解决带宽成本高、时延较长、流量汇集过大等问题,更好支持实时性强和带宽密集型业 务。因而,边缘计算适用于局部性、实时和短周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云计算擅长于全 局性、非实时、长周期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两者互补、相辅相成。IDC 预测,到 年,全球将有超过 亿的终端和设备联网,其中超过 %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进 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年,将有 .%的企业采用边缘+核心的组合架构建立和运行 数据库,设备架构向“云-边-端”三级架构演进迭代。由于数据的产生更多来自端侧和边缘,边缘数据中心将会成为理想的承载基础设施去处理更多对时延要求更高的业务。根据信 通院预测,未来边缘市场规模将超万亿,有望成为与云计算平分秋色的新兴市场,广阔 市场空间将带给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界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崭新的发展机遇,边缘数据 中心发展大势所趋。

image.png

边缘计算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驱动。首先,政策重点拓展 G 应用,催发边缘计算需求。政策驱动国内 G 建设进入景气周期,而 G 应用场景商用落地也助推边缘计算发展进入 快车道。结合边缘计算和 G 将有效降低成本,让更多程序在边缘运行的特性能降低云端 的工作压力。G 的技术支持下,物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联网数达 亿个,同增 .%,预计 年有望同比增长 % 达 亿个, 年物联网设备联网数有望达到 亿个,边缘计算需求有望大幅提升。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此外,数据流量爆发为边缘计算注入新发展动力。随着云计算、G、AI、VR/AR 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全球数据流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 - 间,全球数据 中心流量规模从每年 .ZB 增长至每年 .ZB, 年全球数据流量有望突破 ZB。在 亚太地区,云计算市场的增长直接拉动云数据流量提升,亚太云数据流量自 年的 ZB 增长至 年的 ZB, 年将达到 EB。数据流量的爆发给云端储存数 据带来挑战,边缘计算在帮助云端储存计算数据中作用凸显,数据流量爆发将成为边缘 计算进一步发展的新契机。

受益于 G 商用、数据量激增等因素,未来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迎来高速增长。据赛迪 顾问数据显示, 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已达到 . 亿美元,同比增长 .%, 其中硬件产品市场规模 . 亿元,占比 .%,软件与服务占比 .%。预计未来全 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 %。 年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已达到 . 亿元,同比增长 .%,硬件市场份额达到 .%,软件和服务市场占 .%, 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近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 年将达到 . 亿元。

image.png

云服务商不断向边缘渗透。依靠其云计算技术的先发优势,云巨头公司将云计算技术下 沉到边缘测,大力发展边缘计算。全球方面,亚马逊早在 年就开始将 AWS 扩展到 间歇连接的边缘设备,将 Lambda 等 AWS 服务引入边缘设备,推出了AWS IoT Greengrass, 同时还销售 Echo 和 Alexa 智能家居设备等边缘设备。此外,在 AWS 年创新峰会上 发布了 AWS Wavelength 服务,直接面向边缘提供服务。微软也推出了许多支持边缘计 算的产品和服务,包括 Azure IoT 中心,Azure IoT Edge(部署在边缘设备上的 AI 服务), Azure IoT Hub(将边缘设备连接到 Azure 云的通信服务)等。谷歌在 年推出了边缘 计算服务 Cloud IoT Core,协助企业连接及管理物联网装置,以及快速处理物联网装置所 采集的数据。国内方面,BAT 等巨头也紧抓边缘计算市场契机。阿里云在 年 月宣 布战略投入边缘计算技术领域,推出首个 IoT 边缘计算产品 Link Edge,打造云、边、端 一体化的协同计算体系。百度 年发布国内首个智能边缘产品智能边缘 BIE(Baidu IntelliEdge),打造一个轻量、安全、可靠、可扩展性强的边缘计算环境。腾讯云在边缘计 算上从 CDN 开始发力,推出了 CDN Edge,将数据中心的服务下沉至 CDN 边缘节点, 以最低的延迟相应终端用户,同时降低用户数据中心的计算压力和网络负载。华为推出 智能边缘平台(Intelligent EdgeFabric),IEF 将云端 AI 应用、函数计算等能力下发到边缘 节点(EdgeNode),将公有云能力延伸到靠近设备的一端,使得边缘节点拥有云端相同能 力,能够实时处理终端设备计算需求,并应用到园区安防、工业制造、车联网等领域。

除云服务商外,各垂直行业企业也已开始边缘计算领域的布局。边缘计算产业链上的软 硬件服务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第三方应用和内容提供商等企业也在诸如智慧城市、智慧 交通、工业互联网等垂直领域开始边缘计算布局。在能源场景上,传统能源行业存在数 据量过大而给云端带来压力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硬件设备无法满足数据传输至云端的条 件,边缘计算可以解决效率低、时延大等问题。在应用上,浪潮信息推出了能源管理解 决方案,能耗管理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在边缘侧对电力、燃气、水、热 等各分类能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并可以进行断点续传。在智慧交通上,城市交 通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边缘计算可以与云计算配合,将大部分的计算负载整 合到道路边缘层,并且利用 G、LTE-V 等技术与车辆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各个边缘 节点的集成可构成局部地图系统。中兴通讯将边缘计算应用到自动泊车系统,由边缘云 上的第三方应用处理和识别视频,而非摄像头进行本地处理,也无需将全部视频传到后 端服务器处理,不仅降低了摄像头的成本,还提升传输和控制效率。在智能安防上,传 统的方式需要补充大量路由节点以保证覆盖和稳定性,网络负载大,同时对摄像头等采 集终端的要求较高,边缘计算可将这些数据分流至边缘计算节点,从而降低传输压力和 降低时延。华为云基于 IEF 平台的安平监控系统,边缘应用产生的数据可快速转发路由 至云端其他服务(如 DIS)或第三方应用,通过边缘侧视频进行预分析,实现园区、住宅、 商超等视频监控场景实时感知异常事件。许多企业在其他垂直领域也进行了业务部署:阿里云智能大田作物种植解决方案实现了边缘计算在农业生产场景中的应用;四川爱联 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工厂的网络边缘层部署边缘计算设备及配套设备实现边缘计算在工 业互联网的应用;小米在智能家庭上推出家居智能防盗方案等等。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边缘计算驱动运营商改变“哑管道运营”格局。一方面,在话音业务上,随着移动互联 网的快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 OTT 业务不断瓜分运营商传统话音业务的利益,根据工 信部 年通信业统计公报,非话音业务占比仅为 .%,比上年下降 .%。另一方 面,在非话音业务上,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五年“提速降费”工作要求也让运营商面临压 力,国资委数据显示 年全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累计让利超 亿元, 年让利 亿元,我国移动通信资费远低全球平均水平。但边缘计算为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契机, 首先,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对宽带业务的本地分流来提升运营商网络利用率。此外,边 缘计算可有助于运营商开拓核心电信业务以外的收入,根据 GSMA 数据, 年中国三 大运营商非传统电信业务占比均不到 %。运营商掌握着网络的入口以及大量的存量端 局机房,可将网络能力推向用户,利用自身的这些优势向其移动客户、企业及垂直行业 客户快速灵活地部署创新应用及服务。随着 C 市场增长放缓,在 G 的背景下,运营商 可利用移动边缘计算拓展 B 业务,满足垂直行业或企业专网用户的多样需求,发展智慧 交通、智慧安防、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支撑时延敏感型、大计算、高处理能力需求业 务的同时奠定网络边缘生态基础。

image.png

. 低轨卫星接力北斗驱动未来卫星航天 新机遇

年以来,航天发展进度加快,我国也迎来小高峰:近期全球航天捷报频传,SpaceX 将两名 NASA 宇航员送入空间站后,截至 月 日 StarLink 成功发射第 批星链卫星进 入低轨轨道,目前入轨卫星总数达到 颗。观之国内,航天发展同步精进,基础建设、 政策支持、行业布局等多个维度有所突破,北斗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多个细分行 业成绩斐然。

政策方面, 年卫星互联网被写入“新基建”,随后在两会上随“新基建”一齐被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随着“两新一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将驱 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进入深水区,以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为代表的新基建相 关建设和应用将加速落地。

基础建设方面:)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暨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在自贸 港与商业航天的时代背景下,海南成为北京、武汉、西安等传统航天重镇之外我国商业 航天的新支点。)北斗导航系统 月 日完成第 颗卫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 成。) 月 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 D 星,海洋卫星等高性能指标的遥感卫星接连投入应用。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融资方面,疫情并未影响资金对商业航天的投入热情,有多家商业航天初创企业获得融 资支持。在这段时间里,九天微星、星联芯通、航天驭星、天辅高分、盟升电子、深蓝 航天、微纳星空 家商业航天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

image.png

技术突破方面,星河动力完成“谷神星一号”火箭上面级推力室高模试车,及火箭整流 罩分离试验;星际荣耀“焦点一号”火箭发动机二次启动能力技术试车成功;蓝箭航天 朱雀二号火箭控制系统与“天鹊” 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匹配验证成功,顺利完成第三次 摇摆试车点火试验;银河航天完成“银河航天全球首次卫星互联网内测体验”的第一轮 测试工作。

低轨卫星方面,吉利旗下卫星公司时空道宇库尔勒地球站建成,意味着 GEESAT- 天基 导航增强业务验证系统中地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吉利首发的两个低轨卫星预计 将于 月进行星箭合体试验,完成全部考核后正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未来 吉利的卫星将用于导航增强领域。按预定计划,时空道宇将在台州、库尔勒、呼伦贝尔、 深圳 地建设地球站,其中台州为地球站主站和卫星任务控制中心,库尔勒、呼伦贝尔、 深圳的地球站受卫星任务控制中心远程操作,采取自动运行、无人值守的工作模式。目 前,库尔勒地球站已经建成,台州站正建设中。后续,公司将持续推进 GEESAT- 天基 导航增强业务验证系统建设。

步入 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加速,资金、技术、各项布局等均取得突破,迎来新的 发展阶段。我们预计,未来国家航天将进入新的赛道,商业价值将与研发速度和技术进 步同样重要。各国政策倾斜、全球资本青睐、商业航天多个项目崛起,全球天基基础设 施建设、卫星互联网建设或迎来新一轮竞赛。而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 除美国外第二位航空企业领导者。因此,我们建议关注商业航天产业和卫星基础建设, 如北斗系统、卫星互联网等产业链,另外聚焦多技术融合带来的行业发展机会,例如卫 星互联网+G。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 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后续应用带动广阔市场空间

 北斗三号系统部署完成,产业重点向中下游转移 

纵向上,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成标志着北斗上游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产业重点即将向中 下游转移。地面设备制造、系统运营服务等配套有望受益。北斗三号系统标准和需求日 益明确,相关企业技术产品研发效率有望提升,产业生态建立有望加速。目前国家正积 极推进的“新基建”发展战略,协同北斗精准时空技术应用,将成为新基建迈向数字化、 智能化,实现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成为推进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 重大机遇。

横向上,因产业基础建设日趋完备,产业应用兴起,多技术融合将催化其应用扩展至更 多行业。目前为止,北斗已广泛用于军工以及行业应用,我们认为北斗系统今年组网完 成将带来巨大存量替代和增量需求空间。

 从军用市场来说,部分终端较为老旧,有些装备甚至是“北一”时期所采购,早已 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需求。 年北斗终端产品将开始面向北斗三号应用全面更新 换代,届时将催生北斗新一轮产业化,规模化、国家化发展的热潮。

另外从资金端来看,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叠加疫情冲击,我国 年度的国 防预算依然高达 . 万亿元,维持 .%的增长,体现国家战略的重视。在军费构 成中,装备费用占比自 年以来连续攀升,目前已成为军费预算中占比最大的部 分。如果按照 年 .%的装备费用占比来算,今年我国国防装备采购费用将超过 亿人民币。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建设是装备费用的主要去向,今 年“北三”组网成功,装备更换也许会向北斗终端有所倾斜,北斗相关产业链有望 受益。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image.png

 从行业应用市场来说,各行业应用方兴未艾,北斗与 G、通信卫星等技术方向结合 带来新的活力。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 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 G 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 与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电力能源等传统应用领域业务的融合也不断深化。

例如, 月 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推动基于云网交互的 电子航道图及北斗卫星应用。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多资源要素融 合的港口经济生态圈。在重点水域、通航建筑物及港口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 通信、北斗系统等部署;今年 月,中国电科院发布《电力北斗标准体系白皮书》, 引导北斗系统在电力行业应用的总体发展、规划、实施、部署和推进,加大了北斗 系统与电力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国家电网等公司在大力发展 G 的同时,积极参与 北斗基础建设。北斗与 G 相互赋能,彼此增强,将降低延迟、精准定位等功能在时 空统一。对于电网在电力调度、电动汽车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是超乎 想象的,将对整个电力领域产生重大改变。

image.png

 “北斗+”深入推进,大众规模化应用即将开启 

年系统全面建成之际,北斗面向全球用户提供 大服务,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所提 供的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将为北斗高精度的泛在化应用奠定坚实 基础。目前北斗大众化应用技术基础已在完善中: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基本完成验证, 预计今年可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首个 G 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成 功立项。

 “北斗+”扩展室内定位市场:北斗系统的民用定位精度是 米,结合地面基站的 辅助,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在 G 与北斗高精度定位发展的趋势下, 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室内定位市场的拓展将会是下一个市场发展的重点。根据 中国移动等产业合作伙伴发布的《室内定位白皮书》显示,截至 年,我国绝大 多数地区平均每人至少拥有一部移动电话。作为消费级市场潜在的室内定位终端, 移动电话的高普及率为室内定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室内白皮书》 预计广阔的用户基础带来的市场价值将超过 亿。根据《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 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目前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已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导一体化芯 片。截至 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 余款具有定位功能, 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 款。截至 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 突破 亿片,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 . 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 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 亿台。目前,含智能手机在内采用北斗兼容芯片 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 亿台/套。

室内定位的应用场景可包括机场、酒店、医院、办公楼等人流监控和动态分析。根 据今日北斗,当前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已将复杂环境下的定位成功率从原本 的 %提升至 %,北斗+ G、G、蓝牙、Wi-Fi、UWB 等其他室内定位技术将 助力室内定位技术演进,推动市场规模化应用。目前的室内市场只是起步的阶段, 在北斗高精度的经验借鉴下,未来的室内定位生态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 “北斗+”推进车联网应用:近年来,各大车企纷纷投入研发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其 中,如何为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能力成为自动驾驶走向商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 技术之一。由于北斗导航卫星具备精密定位、厘米级导航、授时、地基增强等多种 功能于一体,同时也不受环境和天气影响,有望帮助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同 时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能够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并结合 惯导等技术,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位置与姿态的感知信息,当车辆前方路段出现状 况时,北斗卫星能够提前预判并向车辆输送信息,结合车辆自身运算能力,共同保 障导航信息的高精度与可靠性,进而实现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操控。在北斗三号 系统完成组网前,北斗已批量应用于部分乘用车,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 室的数据, 年北斗/GNSS 兼容乘用车前装智能车载终端推广近 万台,在国 内 多个汽车生产企业 多个车型实现了批量应用。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多项 相关产品陆续落地,更多智能网联汽车或将搭载北斗。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已完成部署,产业重点将向中下游转移,我们认为北斗与多技术、多 产业融合将撬动较大潜力市场。其中现阶段军用、行业应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重 要领域存在一部分替代和新增需求。另外,北斗高精度可支持亚米级精度定位,未来有 望广泛运用于大众应用,室内定位市场和智能网联汽车或将成为其首先发力领域之一, 北斗应用有望在消费级市场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

. 卫星互联网协同 G 完善互联生态,“国家队”+民营 共创良好产业基础 

随着人类活动边界的扩张以及存量联网人群的饱和,陆基通信在覆盖范围和经济性方面 存在局限:虽然互联网已经诞生近半个世纪,现代通信技术已开启新一轮 G 建设,但是 无论是网络覆盖面积还是覆盖人数上来说,依旧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目前而言,全球仍 有很大部分地区未有被 IP 网络很好的覆盖,根据《 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仍有近 半数的人口不具备联网能力。GSMA 估算在中国 年还有超过 亿人口未能实现移动 互联。网络覆盖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陆基的解决方案连接到所有人不具备经济性或者 可行性。这些无线物联网技术依旧需要依靠基站等基础设施完成区域的覆盖,而连续不 间断的覆盖需要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些场景例如远洋货轮、飞机联网、沙漠、 森林等地段,投入相关基建一方面物理环境不允许,另一方面,较为昂贵的基础设施建 设将使得相关应用不具备可观的经济效益。

因此,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开始显现。卫星宽带通信作为万物互联 版图的有力补充,其不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影响并具备全天候服务能力等特点重获产 业青睐。

卫星通信和蜂窝通信优势互补,协同完善全球实时互联生态。虽然,卫星通信与 G 相比 弊端较为明显:单用户和单星峰值速率均小于地面 G 网络,容量成本远大于 G;受限 于不同的技术体制和较大的传输链路损耗,卫星系统无法与蜂窝终端直接通信,而卫星 终端的成本与能耗也相对较高;带宽有限、所需链路冗余较多等。但是卫星可在应用场 景、规模覆盖成本以及长距通信延迟等方面补足 G 的不足,“卫星互联网+G”将驱动 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

image.png

 卫星的覆盖可以不受地形限制,使得更多特殊场景的联网成为可能:随着 G 建设的 全球铺开,重点领域以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域的宽带通信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互 联网连接在全球近半地区依旧存在盲区。随着随时随地联网需求的增长,卫星通信 已经使飞机、荒漠、远洋、山脉等不具备光缆铺设条件的特殊场景实现了带宽通信, 使得更多特殊场景的联网成为可能。

 陆基网络铺设费用在偏远地区不具经济性,卫星可覆盖人口非密集区减少成本:陆 基通信解决方案需要铺设大量基站,另外鉴于 G 高频段信号覆盖能力大幅缩减,需 要微站补足网络密度。根据 SCF 预测,~ 年商用小基站每年将以 %的 年复合成长率稳定发展,预计 年小基站建置数量将超过 万站,成本压力 较大。由于因为大城市中人口密度较高,建设费用可被合理分摊,联网成本可以接 受。但在偏远地区,地广人稀,陆基网络的解决方案不具有经济性,低轨卫星星座 提供了一个相对经济的联网解决方案。以 StarLink 的布局为例,StarLink 计划发射. 万颗低轨卫星为全球服务,按照卫星制造成本 万美元、发射成本 万美元, 星基建设全部完成所需花费 亿美元。地面基站方面,按照基站覆盖面积 平方 公里、建设成本 万美元计算,基站建设需花费 亿美元覆盖全美(美国国土 万平方公里)。卫星互联网总建设成本大概约为 亿美元。与 G 全球覆盖相比成 本大幅降低,虽然低轨卫星网络无法承载密集的城市人口全部联网,但其对于解决 偏远地区的联网问题提出了更为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作为 G 的有力补充。

image.png

 长距离卫星通信,延时低于地面光纤:对于短距离通信来说,G 在延时方面有很大 优越性。然而光缆线路一般不是直线铺设,若信号长距离传输,经过的线路可能几 倍增长。反观低轨卫星,以星链为例,其卫星大多分布在 -km 的高度,意味 着互联网信号传到地面的距离较短。信号在空间真空中传播速度大概会比入地光缆 快 %,极限延时可达到 ms 左右。SpaceX 称其 StarLink 可提供高达 Gbit/s 的速 度,延迟在 ms 到 ms 之间。据模拟分析,“伦敦—纽约”线路采用 Starlink 卫星 可比地面光纤快了 ms( ms vs ms),“伦敦—约翰内斯堡(南非)”快了 ms ( ms vs ms)。此外,由于卫星的覆盖范围大,在单设备覆盖范围内的时延差 相同,因此非地面网络也适用于对于差分时延敏感的业务。

全球正处于人造卫星密集发射前夕,美国低轨通信卫星布局先拔头筹。SpaceX、OneWeb、 Telesat 和 Amazon 四家美国卫星龙头企业已提出明确部署计划,到 年,上述四家美 国企业各自的低轨卫星项目将合计完成 颗卫星的发射工作。根据目前美国联邦通 信委员会(FCC)收到的申请书,在今年 月份曾申请破产保护的 OneWeb 在这次的申 请书中寻求 颗卫星,SpaceX 计划申请 颗卫星发射。Telesat( 颗卫星), Kepler( 颗卫星)和 Viasat( 颗卫星)等其他提供商也在申请一定数量的低地球 轨道卫星。通常来说,两者的分配国际上都采取“先占先得”的分配原则,行业先行者 可以占据较强的先发优势。因此,面对如火如荼的天基网络建设,开发抢占卫星轨道和 频率资源相比于后期的应用更加迫在眉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卫星通信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 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组成。而由于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方兴未艾,产业价值链目前大部分集中在上游建设层面,接力北斗系统建设成为未来驱动卫星航天建设对 的新动力。

image.png

我国航天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多为实力突出的“国家队”,竞争力较强,能够实现整星出 口和发射任务,由少数企业所垄断。在我国,目前主流的卫星研制以及发射都主要集中 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国有集团,以五院和火箭研究院为主,已拥有地球同步轨道通 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能力,且能够进行商业化应用。火箭研制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和 航天科工集团是我国火箭研制和发射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此外,蓝箭航天、零壹空间、 九州云箭、星际荣耀、翎客航天等中国的民营火箭初创公司在近几年大量涌现,但目前 仍处于成长初期。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在 年前后大量涌现,包括第零空间、九州云箭、灵动飞天、星河 动力、蓝箭空间等相继成立。 年,各家民营火箭公司都开始了发射尝试。根据行业 数据显示,我国 年商用火箭发射次数共计 次,与美国齐平,真正开启我国商业 发射元年。

image.png

目前,中国低轨卫星玩家分为“国家队”和民营企业,形成独具我国特色的市场参与者 谱系。卫星互联网除了在通信方面可与 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赋能外,其自身带有天然 的国防战略意义。然而布设低轨卫星星座研发时间长、难度大、资金要求高,对于商业 航天企业的技术积累、盈利模式和财务能力考验较多。同时,商业航天的最终目的为盈 利,而有可能未能完全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因此,除“私营户”外,在有关政策的引 导下,国企也参与其中,补足商业航天多方面盲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参与者谱 系。“国家队”以航天科工的虹云、行云工程;航天科技的鸿雁星座;中电科的天象星座 为代表,目前已围绕卫星互联网建设,初步形成一个细分产业。

综上,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 化应用的“从 到 ”,商业航天企业生态正在逐渐完善。国家重点航空工程的介入以及 鸿雁、虹云两大工程的起步,有望集合国家的力量实现低轨道卫星星座项目的率先突破, 复制北斗星座系统的快速建设和应用推广。另外,在国家力量的带领下,相关产业链有 望快速培育和成熟,并通过领先优势占据优质轨道、频率等稀缺资源,给广大民营商用 运营项目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基础。

. 卫星技术“跨界”G,助力 G 进入毫米波时代 

年 月 日,南京网络通讯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宣布完成了 CMOS 毫米波全集成 通道相控阵芯片的芯片封装和测试。研发团队通过设计将其每通道成本由 元降至 元,同时,该实验室封装集成 通道天线单元的毫米波大规模有源天线阵列,这也将 为商用市场提供更强的性能支持。此次封装和测试的芯片与天线阵列也力争在 年商 用于我国的 G 系统。

全球 G 部署的频段分为 sub-GHz 和毫米波,其中 sub-GHz 是当前主要使用频谱。国 际标准化组织 GPP 把 G 频段分为 FR 频段和 FR 频段,FR 频段的范围是 MHz —GHz 的 sub-GHz 频段,而 FR 频段则是 .GHz—.GHz 的毫米波频段。其中, FR 的优点是频率低,绕射能力强,覆盖效果好,是当前 G 的主用频谱。FR 主要作为 基础覆盖频段,最大支持 Mbps 的带宽。其中低于 GHz 的部分,包括了现网在用的 G、G、G 的频谱,在建网初期可以利旧站址的部分资源实现 G 网络的快速部署。而 FR 的优点是超大带宽,频谱干净,干扰较小,作为 G 后续的扩展频率。FR 主要作为 容量补充频段,最大支持 Mbps 的带宽,未来很多高速应用都会基于此段频谱实现, G 高达 Gbps 的峰值速率也是基于 FR 的超大带宽。

image.png

在各国频谱分配中,中国和欧洲侧重布局 FR,美国毫米波发展受阻。中国在中频段向 移动业务分配了 MHz 频谱,分布在 .-.GHz 和 .-.GHz 两个频段,并向三家移 动运营商颁发了实验用频许可。 年 月 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 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 G 商用牌照。 月 日三大运营商共同宣布 G 服务启动,并 发布了 G 相应的套餐。欧盟提出将 .-.GHz 频段作为其 年前 G 部署的主要频 段,另外提出从不同的低、中、高频段满足不同的 G 需求。

美国 GHz 和 GHz 频谱大部分是美国国防部广泛使用的频段,可用与 G 部署的中频段 资源非常有限,中频段拥挤,短期难以协调。因此美国在 G 建设上采取毫米波优先的战 略:美国于 、 年连续两年发布了 G 频谱规划,授权包括 .-.GHz、 .-.GHz、.-.GHz、.-.GHz、-GHz、-GHz 等频段用于 G, 共计 .GHz。目前美国已经完成 次全国性频谱拍卖,GHz、GHz、GHz,GHz 和 GHz 多个波段均已分配。但由于毫米波耗时长、技术难、成本高等原因,毫米波建 设难度较大,成本收益不匹配。而后美国政府提出 FCC 在 年底之前出售至少 MHz 的频谱,积极释放低频资源。FCC 对 MHz、MHz 和 MHz 频段进行更改,扩大 G 业务低频段的使用。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已累计释放 MHz 低频频谱。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截至目前,FR 频段依然是大部分国家 G 建设初期的切入点,然而毫米波由于频谱宽、 可靠性高、方向性好切波长极短,因此毫米波通信可通过在较小空间集成大规模天线阵 列在理论上实现每秒千兆位数据速率,有望成为 G 后期的突破点。

G 频谱迈入毫米波时代,商用步伐加快:为实现在覆盖、容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G 系统的频谱需求缺口显著增加。根据我国 IMT-(G)推进组,在低频段方面(GHz 以下),我国 G 总体需求量在 -MHz,而在高频段方面(GHz 以上)需求量则达 到了 -GHz。其中,GHz 以下的中、低频段将成为提供 G 业务覆盖的主频段,而 GHz 以上的频段将成为高密度地区峰值流量的承载频段。

全球 IMT 产业极力争取频段低、带宽大的 GHz 频段: GHz 由于频段相对较低、带 宽较大(MHz的连续带宽)等特点,在议题确立之后就 给了若干种其他无线电业务, 而且世界各国的使用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致使 GHz 这个全球最瞩目、研究最集中 的频段也成为了形势最复杂、讨论最激烈的议题频段。

根据国际电联无线电频率划分表和我国频率划分规定,GHz 频段存在着多种业务的划 分和应用。总体上看,该频段范围在 ITU 三个区域的频率划分情况较为相似,尤其在 .-.GHz 频段,以卫星间、卫星地球探测、空间研究等科学类业务为主,这些业务 在中、俄、美、欧等卫星大国或地区均有类似使用。此外,邻频 .-GHz 还有无源卫 星地球探测业务。我国属于 ITU 频率划分三区,划分细节略有差异。 年 月,ITU-R 正式发布了 IMT 系统兼容共存分析的建模与仿真建议书,这份国际标准的发布为未来开 展 IMT 系统与其他无线电系统兼容共存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image.png

目前毫米波技术上美国有一定优势,中国产业链亟待成熟。毫米波最初的应用更多在于 车联网、军用雷达、卫星空间等方面,在这些领域的芯片设计上,美国具有全球领先的 巨大优势:MIT、Cal-Tech 等理工强校以及雷神、洛克席勒马丁等军事企业,包括各类研 究机构从学术到应用上都保持着领先的研发。天线集成芯片方面,也有 Phasor 等企业在 雷达与卫星通讯等领域占有优势。中国的毫米波射频芯片及器件前期主要用于是军工通 信和雷达领域,而毫米波相对于低频段,整体产业链完善程度还不足够,复用军工已经 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或加速整体毫米波通信产业发展。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44797.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无法启动承载网络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