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谓的“新媒体”早已超越了媒体艺术这一范畴,延伸到生物科学、人工智能等更广泛的领域。而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孕育的新生代艺术家在这一领域的创作尤为引人注目。由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与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的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被《亚太艺术杂志》(Art Asia Pacific)称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胡为一“两点之间没有直线”项目视频截图
本月,获得年“华宇青年奖”的艺术家胡为一入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他在北京的首场个展“两点之间没有直线”正在UCCA悦廊空间进行。这位生于年的年轻艺术家对其作品有着颇为成熟的控制力与完成度,目前正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今年月,与胡为一同是张培力“门下学子”的青年艺术家林科继去年获得“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后又获得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提名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与林科同时获得“年度艺术家”的,正是他的老师张培力。这一现象再次强化了一种共识:提到中国“新媒体”艺术,大家一定会联想起中国美术学院。
林科作品《Today》在“ 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入围展”现场
在国内首先引起讨论的媒体艺术是影像艺术。张培力于年创作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件影像作品《x》,他从年起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筹建新媒体艺术系。年,邱志杰、吴美纯在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汇集与探讨录像艺术的展览“现象/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从无到有”总是更为艰难的,张培力在近期的不少媒体访问中表述过当时的状况,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还是小众,也没有太多受到媒体、机构的关注,商业的途径也很少。
张培力的作品《x》(年)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件影像作品
张培力年的声音装置作品《碰撞的和声》
年月,新媒体系与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划系整合形成了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那以后至今的年当中诞生了专门关注支持新媒体艺术的机构与对话平台。例如由陈侗、方璐和朱加创办的“录像局”是专门针对录像艺术的非营利机构,收集和整理录像艺术家的作品、资料,并建立便于检索的档案。相关展览项目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例如张尕于年策划的“合成时代:新媒体艺术展”。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首届CAFAM未来展”展出了位艺术家的作品,考察新生代艺术家在今天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运用到“新媒体”创作的作品比重已不再是少数派。李振华于年策划的“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在上海繁华的商业地带将新媒体艺术带入了更大的公众群体。
“首届CAFAM未来展”上孙逊的作品《克》
“首届CAFAM未来展”上耿雪年的作品《虚拟绿色计划》(软件录屏)
上海chi K艺术空间展览“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现场
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变化,策展人张尕认为:“‘新媒体’这个说法是世纪年代初出现的,但是媒体艺术可以追溯到世纪年代,当时就有这个概念。媒体本身指的是传播媒体,例如无线电、电视、电影,西方世纪年代前卫艺术的很多肇始就是以媒体与技术作为颠覆传统的新灵感。世纪年代兴起的 video art也是属于媒体艺术的范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就设有一个媒体艺术与行为艺术部。但是现在我们在讲媒体的时候,很多已经超越了传播媒介这个概念,而延伸到生物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广泛的信息技术等等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过去的这年中,一手市场当中新媒体艺术作品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相比绘画、雕塑作品,许多毕业不久的青年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市场价格是更容易入手的设定,吸引到西方收藏机构的收藏,国内的画廊家、藏家、艺术机构、艺术家同辈朋友之中对新媒体艺术,尤其是影像作品的收藏者其实已不在少数。
林科作品《数据泡沫板》(年)
相较于综合类高校中的艺术院系,在专业艺术院校当中,所选课程以及在校期间的创作实践往往对学生毕业后的创作起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也常与学校、老师、同学有更多紧密的联系。年至年就读于国美新媒体系的林科就表示当时选修的肢体表演课、以及其他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对自己后来的创作有十分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在传统课程设置以外,不时请来前辈艺术家授课与讲座,让学生们活跃思维,受益良多。他的老师张培力、耿建翌在毕业后也会看他的作品,并一起讨论。令他感到虽已毕业,却持续在学习过程中。
林科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也是这些年来一样使用新媒体艺术语言创作的一批青年艺术家们与学生们的鼓励。他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一系列作品与技术新旧难易无关,而是关于主体在互联网生存环境下体验、再现世界的方式、认同以及社群关系的描绘与分享。作品反应线上与线下世界共存的状态之中,身心与科技媒体之间的新关系,也体现了新媒体艺术除了技术部分的新旧,也同样在意文化上的转变。这其中也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记录一连串计算机操作行为的录像功能现在是由计算机内部的“录屏软件”来完成。
蒋鹏奕年作品《幽暗之爱》在上海香格纳H空间展出
中国美院的相关系群吸引着考生,也同样吸引已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年毕业后已有多年社会实践经验的蒋鹏奕在广受各方好评的热闹之时,选择再次踏入校园,至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继续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他十分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在美院的年让他有时间沉静下来,再度学习摄影的方方面面,对自己的创作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导师杨福东在“实验影像工作室”中提出的八字指导方针“独立思考、持之以恒”让他铭记至今。
由杨福东策划的展览“程然、蒋鹏奕:沉浸与远离”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图中从左至右为程然、杨福东、蒋鹏奕
值得注意的是,张培力获得的是“年度艺术家”,而非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成就奖,也就是说,奖项评委会认可的是艺术家在年度的艺术实践。这提醒我们,新媒体艺术虽然有“新”的部分,除了广义上的,跟随社会科技文化变迁而产生的对应部分以外,在对待创作的态度上,却与所有方式的艺术创作一样,可贵之处都在于一种持续的自我学习、成长,不重复的工作态度。
现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生已成为一种常态,不再具有某种与传统对立的姿态。反过来,传统媒介也没有固步守旧,同样以国美为例,今年月其绘画类专业设置将会再做调整,届时,油画系将会与壁画系、版画系等等合并为“绘画学院”,并在其下增设“综合绘画系”。如同本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主席朱青生强调评选时说的,评选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再跟艺术门类相关,而是跟艺术的“创造”有关。“新媒体艺术”不再是需要时时自证,它是艺术家工作方式的一个选项。这一常态的到来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对于“新媒体艺术”创作者来说,必将考验更多,对于收藏者、观众、艺术批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撰文/卢婧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的新生代艺术家
林科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居北京。林科以一台年产的寸MacBook Pro为“工作室”和主要创作工具。年月,他成为“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首届大奖获得者,并于今年月获得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提名奖“年度青年艺术家”。
陆扬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陆扬参加了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并于展览开幕时发布最新作品《移动光背》,该作品延续了陆扬对于科技与宗教的兴趣。她的作品《子宫战士》曾在今年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单元中展出,探讨了性别身份、基因工程等问题。
陆扬录像作品《癌宝宝》截图(年)
胡为一
生于年,现居上海。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擅长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且尝试策展。年获得“华宇青年奖”。
胡为一年的影像装置作品《低级景观III》(视频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蒋鹏奕
年,已毕业多年的蒋鹏奕入读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并于 年以硕士学位毕业,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蒋鹏奕的作品主要以摄影、录像为媒介,所获的奖项包括年的美国特尼基金会奖、 年法兴银行中国艺术奖评委会大奖等。
从新媒体系到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在年月建立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在新媒体艺术中心的基础上,年月正式建成独立科系,命名为“新媒体系”。新媒体系采用外聘教师授课制度,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媒体专业人士前来授课,先后有台湾声音艺术家姚大钧,中国新纪录片领军人物吴文光及表演艺术家文慧,当代活跃的艺术家徐震、施勇、杨振忠、周啸虎、邱黯雄、翁奋等。而本科系老师张培力、杨福东等同时也是非常活跃的影像艺术家。
主持具体媒介工作室的张培力
主持实验影像工作室的杨福东
年,新媒体系与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划系整合形成了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亚太艺术杂志》(Art Asia Pacific)称其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学院由高世名担任院长,设个工作室、个研究策划部和个实验室。年月,学院在学校调整结构的背景下进行改革,建立了实验艺术系、媒介展演系和开放媒体系三大系科:
I 工作室:
具体媒介工作室 主持人:张培力
实验影像工作室 主持人:杨福东
空间多媒体工作室 主持人:管怀宾
开放媒体工作室 主持人:沈立功
总体艺术工作室 主持人:邱志杰
II 研究策划部: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主持人:高世名
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 主持人:吴美纯
基本视觉研究所 主持人:耿建翌
国际跨媒体艺术中心 主持人:高世名
III 实验室
跨媒体艺术学院下设声音艺术实验室、互动艺术实验室、数字图形实验室、数码暗房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虚拟感官实验室、跨媒体展示与表演实验室以及综合材料实验室。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重要教学平台,实验室面对所有工作室开放,施行网络预定与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