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口罩诈骗、熔喷布诈骗、额温枪诈骗、头盔诈骗……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导致某类商品需求激增而滋生的诈骗犯罪频发。
这些“蹭热点式诈骗”的套路如出一辙——煽动市民囤货焦虑,收到钱后上演“拖字诀”,骗不下去后拉黑受害人跑路。
对此你怎么看?请看以下读者的评析。
保持冷静才不会上当
文丨张淳艺
骗子固然可恶,必将受到法律严惩,但与此同时,一些市民轻易上当受骗,自身也应反思。面对“手快有、手慢无”“今天发货,明天涨价”的广告语,一些人的焦虑情绪往往会被煽动起来,特别是一些商家,往往有很强的投机心理,更容易被这些骗局锚定。
受突发事件和政策事件影响,一些商品出现价格波动是正常的。作为市民,要相信政府有能力稳定物价,随着市场趋稳后,商品价格也会实现自然回落。真正要提防的,是“囤积居奇”“转手倒卖”的心理。事实证明,在不熟悉领域贸然进场,往往打错了算盘。
同时,对于未经核实的售卖信息,除了自己不轻易相信外,也不要盲目转发或向他人推荐,避免成为骗子的帮凶。以熟人为基础的朋友圈交易,并不是正规的网络交易平台,产品质量和资金安全都缺乏保障。如果帮朋友转发虚假广告,将负一定的行政责任及民事责任。如果明知、应知是虚假广告的情况下仍转发到朋友圈,则负连带责任。
总之,对热点式营销要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
政策也应该做好准备
文丨贺 成
时下,很多“蹭热点”骗术并不高明,有的把热点掐头去尾,发布到朋友圈聚人气;有的看似正规,有实物有合同,但稍微研究就能发现是假的;还有的是移花接木,一级一级转发下来的……只要人们不盲从,凡事仔细研判,甚至是稍微冷静思考一番,骗子就无缝可钻了。
骗子“蹭热点”的背后,固然说明一些人不够冷静,但也说明一些职能部门工作还有改进之处。纵观一些骗子“蹭热点”屡屡得手的案例,很多都是热点背后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好,从而导致一些缺乏定力或者原则性不强的人产生焦虑,滋生走捷径的心理。
以“一盔难求”为例,它并不像口罩、熔喷布、额温枪那样陡然紧俏起来,而是由于公安部的政策行动而变得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它可以有更多的转圜空间。比如,相关部门给出较长的政策缓冲期,或者发动市场力量提前进行生产,完全可以避免类似供求问题。
面对“蹭热点式诈骗”,政府应该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避免诈骗分子有“热点”可炒。
要防范更要重视打击
文丨杨玉龙
“蹭热点式诈骗”屡屡出现,主要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则,诈骗分子摸准了公众防范意识差,尤其是盲目跟风消费的习惯;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公众对“热点”缺乏准确认知,但又对“发家致富”心怀渴望,因此给上当受骗埋下伏笔;三是,“蹭热点式诈骗”主要依托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比较隐蔽,难以跟踪,依法打击跟不上诈骗节奏。
对“蹭热点式诈骗”要强化防范。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前,有必要多部门联动,规避政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要及时提醒公众理智消费,少些“蹭热点”发大财的贪念,谨记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操作购买;相关网络平台也应负起责任,谨防给诈骗提供便利。